基本信息
- 原书名:Horse Sense: The Keys of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to Ride
- 原出版社: Mcgraw-Hill
- 作者: (美)艾.里斯(Al Ries)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 译者: 何峻 王俊兰
- 丛书名: 特劳特商战经典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55588
- 上架时间:2013-3-12
- 出版日期:2011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5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励志/成功 > 成功学 > 成功守则

【插图】

编辑推荐
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
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人生中有7匹马,找到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定位经典丛书:
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特劳特公司经典重译)
什么是战略
商战
简单的力量——穿越复杂正确做事的管理指南
营销革命(一本为那些想尽快了解定位和营销原则的商业人士量身打造,供自学的《定位》实践书。)
人生定位(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
大品牌大问题(定位经典系列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分析超级企业失败的原因,并为它们提供“解药”)
特劳特营销十要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产之道(珍藏版)
显而易见:终结营销混乱(珍藏版)
重新定位: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封笔之作(珍藏版)
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第3版)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己》内容简介: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考,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人生中有七匹马,骑上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企业选择正确的企业,了解企业业务进入最佳状态的时机。
产品选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尽快把握该产品的商机。
创意解决一个难题,你就会赢得一项无
法超越的优势。
他人下功夫找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很重要。
伙伴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配偶婚姻是一种经济合伙形式,好配偶带来的效率和忠诚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家族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很多人却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家族。
作译者
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www.troutandpartners.com)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
阿尔·里斯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多年合伙人,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
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唯一入选者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深研定位理论多年,致力于传播定位理论,译著有《定位》、《简单的力量》、《显而易见》、《重新定位》等书。实战经验丰富,服务案例:王老吉凉茶、立白集团、香飘飘奶茶、劲霸男装、大长江集团(豪爵摩托)、燕京集团、乌江涪陵榨菜、会稽山绍兴酒、九阳豆浆机、九龙斋酸梅汤、太阳纸业、东阿阿胶、雅迪电动车、方太厨电、哎呀呀、乡村基快餐等。
目录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序
前言
不能再指望有个为你打点一切的老大哥了。这是个全新的竞争世界,人力图成功。但是,孤军奋战必将失败,善用他人才能成功。
第1章 你错了,诺曼·文森特先生 / 1
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要么强调相信自己,要么强调设定目标。可是,这些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自信心成功理论 / 2
设定目标的成功理论 / 4
第2章 嘿,老爸,给我5 000万美元
怎么样 / 8
不管你是不是聪明绝顶或者目标远大,有个富爸爸,有人肯帮你,你就能过上好日子。
我要自己做 / 10
善用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 11
什么是成功 / 12
第3章 高风险赛马 / 14
赛场上的马匹各式各样,有些马的胜率明显要比别的马高,尽量避免高风险的赌注。
努力型赛马:100∶1 / 16
智商型赛马:75∶1 / 20
教育型赛马:60∶1 / 21
前言
曾经,我们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某家大企业。企业也会培训你、栽培你,把你扶上通往顶峰的阶梯。在这个阶梯上你能爬多高,取决于你在工作上有多努力。生活就这么简单明了,人生尽在掌握之中。
只要不犯大错误,你就可以成功地工作到光荣退休。用不着过多地担心自己的事业,企业会打点你的一切。机会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谁工作最卖力,谁就能往上升。勤勉、耐心和忠诚是至高无上的职场美德。
可惜,这一切都已是明日黄花。
今天的世界,激烈竞争无所不在、企业重组和兼并已是司空见惯,再也不能依赖企业的照顾了,企业甚至连它自己能存在多久都不清楚。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竞争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商业界。现在,企业的竞争范围是在全世界,任何错误都将导致惨痛的代价。
不仅如此,唯利是图者、绿票讹诈者粉墨登场,开始“重组”企业化的美国。
各家企业开始尽可能地缩减人事规模。“精”与“简”成为当下最时髦的字眼。面对企业接管或并购带来的不测风云,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企业重组的狂潮或许可以稍加说明员工抑郁症的症结所在。在最近的调查中,受访高管中有51%的人表示,自己的企业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已经更换了高级管理层,重新安排了工作,就连那扇声名狼藉的旋转门(美国联邦政府)每四年也要旋转一次。
问题的底线在于:不能再指望企业来照料自己了。当年的老大哥正在为自己生存下去而忙得焦头烂额。今日世界,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把自己看做一个产品,而不仅是一个员工。你的事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听任那些友善的人力资源主管的摆布。
终身受聘于某家企业已经不再现实。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的头10年里,平均的跳槽次数达3次之多。事实上,人们看不起一辈子只为一家企业工作的人,称他们只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作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专业研究人员,我们已经对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做过观察、研究和描绘。对公司化美国的了解越深入,我们就越发意识到:传统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实际上,成功根本不是某种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借助外力取得成功。实际上,你必须走出去,去推销自己。
不过,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本规划手册。这里没有各种表格,没有心理方面的练习,也没有对未来热门行业的预测。
本书旨在让你别再一味地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们认为,你必须面向外部世界敞开你的胸怀,你必须从自身因素之外去寻找成功的道路。书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场景、事件和创意,就是为了让你找到成功所在。
失败者是那些只关注自己、认为成功的全部要素都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实,成功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需要的只是敞开胸怀、擦亮眼睛。
胜利者通过善用他人而获取自己的成功。想要成功,你必须知道该看哪里、该找什么。
祝君好运。
序言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媒体评论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
书摘
标准品牌公司与规模大得多的纳贝斯克合并时,约翰逊坐上一把手的交椅,他把公共关系的工作交给马斯特普尔(秉性相近的人全面接手董事会,在公司合并的3年内,公司高级职位的24名职员中有21人来自标准品牌公司)。
接下来的合并是一次巨大的轰动。纳贝斯克被规模大它很多的雷诺兹公司收购。约翰逊做到公司的高层后,猜猜他聘请谁担任他的公关主管?当然是迈克·马斯特普尔。
通过驾驭他人进入成功者的圈子可能比较容易,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最难以驾驭的方法。
丹·奎尔当然是依靠乔治·布什走向辉煌的。
但是作为坐骑的人,不同于动物的赛马,他内心有自己的利益,他不会盲目地载着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他们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所以,再次总统大选的时候,布什总统完全可以认为年轻的奎尔是他再次竞选的阻碍(就像尼克松差点被艾森豪威尔推翻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奎尔将会顷刻间失去坐骑,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政治输家。这将会是他政治前途的致命打击。
公司化的美国和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在哪方面成为阻碍,被你当成坐骑的那个人就会觉得你是可以牺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