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In Search of the Obvious: The Antidote for Today's Marketing Mess
- 原出版社: Wiley

【插图】

编辑推荐
如果不阅读此书就开战,胜利将无从谈起。
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代
令人警醒的实战经典
这本书可能会得罪不少人,因为营销大师特劳特第一次揭露了营销界的一团糟现状。
广告人被指责只会寻找创意,而非营销的真相。
营销人员被指责患上了大企业狂妄症,深陷复杂的方案中无力自拔。
互联网被指责制造了更多的混乱。
一些超级企业被指责,因其注定要倒霉的营销规划或缺乏正确的战略。
特劳特的语言幽默风趣,观点一针见血,在层层梳理了营销的种种混乱后,他给出了解困之道。
内容简介
作译者
谢伟山 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中国区(www.trout.com.cn)合伙人。
深研定位理论多年,致力于传播定位理论,译著有《定位》、《简单的力量》、《显而易见》、《重新定位》等书。实战经验丰富,服务案例:王老吉凉茶、立白集团、香飘飘奶茶、劲霸男装、大长江集团(豪爵摩托)、燕京集团、乌江涪陵榨菜、会稽山绍兴酒、九阳豆浆机、九龙斋酸梅汤、太阳纸业、东阿阿胶、雅迪电动车、方太厨电、哎呀呀、乡村基快餐等。
谈云海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分析师,博士。
陈逸伦 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分析师。
目录
特劳特致中国读者
总 序
推荐序
自 序
前 言
第1章 “显而易见”的真相
常识是思维的向导 / 6
第2章 寻找营销的终极战场
CEO始终应是主角 / 12
来自华尔街的麻烦 / 15
没有时间思考 / 18
令人费解的调研 / 20
第3章 混乱不堪的互联网
信息噪声 / 24
当心邮件 / 26
口碑营销的神话 / 29
坠入深渊 / 34
第4章 迷恋创意的广告人
广告拍成电影 / 38
前言
再版《与众不同》一书时,基于一些偶然接触到的研究,我才意识到情况比想象的更为糟糕。
具体来说,这些研究表明,细分法则导致了品类在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一些不祥的事情也随之发生。尽管大家都注重打造品牌,但越来越多的品类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潭。换言之,这些品类中很少有品牌能做到与众不同。在消费者心智之中,这些品牌仅意味着一种存在,可称之为占位符号,就像有人擅自占住空屋一样暂存于顾客心智之中。它们只是存在于那里,但因少了一个有意义的概念而缺乏独特性。
差异化概念确实是存在的。无论是在客观现实还是认知角度上,无论是在理性层次还是情感方面,它都存在于产品所拥有的价值基础之上,在顾客心智中真正占据了一个位置,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知道它而已。它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这种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对于顾客的意义,取决于它如何区分自己。但是越来越少的产品能够做到与众不同。
为了证明这点,来自纽约的Brandkeys公司,一家从事品牌忠诚度与参与度研究的咨询机构,综合采用心理探询、主元回归、因果路径分析等方法,对75个品类中的1 847种产品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决定了消费者参与消费的程度。
平均而言,仅有21%的调查产品拥有对消费者有意义的差异点,这比2003年的同样一次基准调查几乎下降了10%。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是靠价格胜出,而不是价值。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所以,难怪首席营销官的任期比美国橄榄球联盟教练的任期还要短。最近的报道说,他们很少有超过两年的任期。正如《商业周刊》一篇评论的标题所说:“这是一份衰变的工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首席营销官频频被解聘,美国品牌陷入混沌、困惑和同质化之际,美国的咨询师们还在一本接一本地出书,宣称能够解救这种困境。赛斯·高汀,这位风头正健的大师鼓吹企业必须做到“引人注目”,听起来像是与众不同。但是,他所说的“紫牛”很难在大多数的公司里培育出来。钱·金和雷尼·莫博涅则提出为避免正面交锋,企业要驶入“蓝海”(这很像多年前我所写过的,“成为第一胜过成为更好”),但是当今市场的“蓝海”极难寻觅。在竞争的海洋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些新潮观念总是来去匆匆。现在没人再谈起卓越、六西格玛、长尾或竞技理论了。一些主张,如“绿色营销”,很大程度因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原因,成了风靡一时的理论。
一本本书的问世,使得作者们纷纷出来巡回演讲以宣扬他们各自的观点,如“挚爱品牌”、“品牌提升”、“情感品牌”、“口碑营销”或者“品牌困境”。多如牛毛的文章揭示新一代消费者有“新的心智模式”或者“渴求”,所以就有了关于“娱乐模式”、“松散连接”、“进入内在”或“回归”等建议,似乎营销已转变成某种新式宗教。
最后,除此之外,所有基于电脑技术与互联网的调研不仅没能使得事情变得更清晰明了,反倒是更复杂难懂了。你很容易认为,营销已变成了一门由数据挖掘、数值分析、利基细分等构成的复杂科学。如我所说,营销界已变得乱七八糟。
这本书试图来澄清这些困惑—回到我们要寻找到什么,才能解决营销混乱的问题。本书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数据,而且不复杂。许多内容来自我为福布斯网站写的半月一次的专栏,其他一些是我多年来为这一主题写的文章,还有一些则是新的主张。寻找“显而易见”的真相一直是我的工作核心,为什么还要一再重复呢?如果你们还是没有理解的话,我仍将不止不休。
你或许会留意到,在本书中,一些来自可口可乐、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的营销人员受到了严厉的抨击。我本不想如此刻薄,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广为人知且历史悠久,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失败案例。这些教训肯定是你不想重复的。
有兴趣吗?那就开始吧!让我们沿着商战史边走边学。
序言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对管理学的最大成就,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媒体评论
好吧,我这就来告诉你。我曾读过最好的书是一本关于营销的,写于1916f#,距今已有90多年了。它只有40页篇幅,没有难懂的术语、图表和复杂的研究分析。实际上,它更像一本小册子。不过要找到它可不容易了,或许已经成了某些收藏家的藏品。
这本书就是《“显而易见”的亚当斯:一个成功商人的故事》(也有译作《大师亚当斯》),作者是罗伯特.奧普迪葛瑞夫(RobertR.Updegraff)。此书一经出版,立即风行一时。《纽约时报》曾有一段对该书的精辟评论:“准备投身广告业的年轻人应该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必备手册。实际上,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可借助这本小册子中所讲到的显而易见,的商业智慧,来帮助自己找到出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这本书呢?因为寻找营销战略就是寻找那些“显而易见”的真相。看看“显而易见”的字面定义:易于看到或理解;平实简单;明显。懂得了这个解释,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显而易见”的战略会如此具有威力。它简单、明显且易于理解,这也正是它极为有效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当面对一个简单而又“显而易见”的战略时,许多客户却兴奋不起来。他们习惯于寻求一些聪颖的、不那么显然的主意。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质疑:“这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不会就这么简单吧?”于是我就不得不为这个“明显的主意”做些辩护,大意是这样的:“您是对的,它确实很明显。但如果它对于您明显的话,自然对您的顾客也是这样,这就是它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
书摘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是造成营销混乱的罪魁祸首,用显而易见的常识思考商业世界的真相,则是终结营销混乱的解决方案。当我环游世界的时候,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
好吧,我这就来告诉你。我曾读过最好的书是一本关于营销的,写于1916f#,距今已有90多年了。它只有40页篇幅,没有难懂的术语、图表和复杂的研究分析。实际上,它更像一本小册子。不过要找到它可不容易了,或许已经成了某些收藏家的藏品。
这本书就是《“显而易见”的亚当斯:一个成功商人的故事》(也有译作《大师亚当斯》),作者是罗伯特.奧普迪葛瑞夫(RobertR.Updegraff)。此书一经出版,立即风行一时。《纽约时报》曾有一段对该书的精辟评论:“准备投身广告业的年轻人应该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必备手册。实际上,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可借助这本小册子中所讲到的‘显而易见,的商业智慧,来帮助自己找到出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这本书呢?因为寻找营销战略就是寻找那
些“显而易见”的真相。看看“显而易见”的字面定义:易于看到或理解;平实简单;明显。懂得了这个解释,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显而易见”的战略会如此具有威力。它简单、明’显且易于理解,这也正是它极为有效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当面对一个简单而又“显而易见”的战略时,许多客户却兴奋不起来。他们习惯于寻求一些聪颖的、不那么显然的主意。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质疑:“这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不会就这么简单吧?”于是我就不得不为这个“明显的主意”做些辩护,大意是这样的:“您是对的,它确实很明显。但如果它对于您明显的话,自然对您的顾客也是这样,这就是它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