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 原出版社: McGraw-Hill Science/Engineering/Math
- 作者: (美)Roger S.Pressman
- 译者: 郑人杰 马素霞
-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53508
- 上架时间:2012-7-18
- 出版日期:2011 年8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94
- 版次:7-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 > 软件方法/软件工程
教材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7版·本科教学版)》自30年前第1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软件工程界的高度重视,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权威性是公认的、无可置疑的。它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软件工程的有关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方面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第7版在结构和内容上均有调整、更新和充实,更加突出软件过程,强调普遍使用的软件工程方法。
本版基于原书第7版进行改编,保留其中的基本内容,压缩或删除了一些高级内容,更加适合作为国内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材。
本版基于原书第7版进行精简,使内容更符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课程大纲,让本科生可以在一学期内掌握软件工程的最核心基础内容:
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介绍了说明性模型和敏捷过程模型。
第二部分 建模,介绍了现代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放在基于UML的建模方面。
第三部分 质量管理,是第7版中新增加的内容,描述质量评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的各个方面。
第四部分 软件项目管理,介绍与计划、管理和控制软件项目有关的主题。
作译者
目录
出版者的话
改编者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软件和软件工程 1
1.1 软件的本质 2
1.1.1 定义软件 3
1.1.2 软件应用领域 5
1.1.3 遗留软件 6
1.2 软件工程 7
1.3 软件过程 8
1.4 软件工程实践 10
1.4.1 实践的精髓 10
1.4.2 一般原则 11
1.5 软件神话 13
1.6 小结 14
习题与思考题 15
推荐读物与阅读信息 15
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
译者序
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高校软件工程课的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是该书各个版本的忠实读者。这本书已成为我的重要教学参考,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
如今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软件已成为许多关键系统的核心,甚至是灵魂,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提供合格、优良软件的问题必须受到重视。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基本知识,包括新的概念、原则、技术、方法和工具。同时书中还提供了许多供读者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与五年前的第6版相比,本书继承了一些优点,同时也做了不少改动、扩充和更新。
第7版特点
1. 这个本科教学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共22章。四个部分涉及:软件过程、建模、质量管理、软件项目管理。
2. 与前一版本相比,本书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质量管理,将其作为四个部分之一。
3. 在各章的最后仍然给出了小结、习题与思考题以及推荐读物与阅读信息,这些都非常适合有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沿着这些线索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4. 本书仍然保留了历次版本的版面格式传统,即除了各章节文中插入的图表外,还穿插了许多方框,框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它们非常有利于理解相关的内容。这些方框包括:
?各章开头的“要点浏览”和“关键概念”。
?全书各章贯穿了一个统一的实例:住宅安全系统(SafeHome)的开发人员对话。
?各章文中夹有专题性注释框,为读者提供了专题信息,如:
“任务集”—应开展工作的说明;
“信息”—专门术语的解释;
“软件工具”—作者推荐的最新市售软件工具。
?页边注,给出了“关键概念”、“引述”、“网上参考”、“建议”和“问题”等解释或信息。
读者对象
总体上,本书适合于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为软件工程课的教学服务。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以华北电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为主,包括马素霞(第14~16章,附录)、宋兰(第4~6章)、韩新启(第11~13章)、王素琴(第18~20章)、谢萍(第21~22章)、白晓颖(第1、2章)、董渊(第3章)、石敏(第7、8章)、周长玉(第9、10章)、马应龙(第17、13章)。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宋克清、毛苗同学及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董哲、王琰洁、孙胜晶、赵东旭、秦贞远同学的帮助,内蒙古大学的郇失宇老师专门抽出时间对第3两章进行了审阅,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本人将全部译稿、马素霞教授将大部分译稿作了仔细审核与修改。尽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限于水平,对内容的理解和中文表达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另外,原书中个别的问题(包括错误及不妥之处)均在译者注中指出。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软件工程读物,本人十分高兴地向国内读者推荐。我们相信,认真阅读它,会使你获益匪浅。
前言
在本书第1版问世以来的近30年中,软件工程已经从少数倡导者提出的一些朦胧概念发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工程学科,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的课题。在整个行业中,软件工程师已经代替程序员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工作岗位。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工程方法和软件工具都已在全行业的所有环节成功采用。
尽管管理人员和工作在第一线的专业人员都承认,需要有更为规范的软件方法,但他们却始终在争论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规范。有许多个人和公司至今仍在杂乱无章地开发着自己的软件,甚至即使他们正在开发的系统要服务于当今最为先进的技术,也仍然如此。许多专业人员和学生并不了解现代方法。于是所开发的软件质量很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此外,有关软件工程方法真实性质的争论一直持续进行着。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问题已成为研究课题。人们对软件工程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研究工作已取得了进展,不过要成为一门完全成熟的学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作者希望本书第7版成为引导读者进入正在成熟的工程学科的入门读物。和以前的六个版本一样,第7版对学生和专业人员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既是软件专业人员的工作指南,同时也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综合性参考书。
第7版中包含了很多新的内容,它绝不是前一版的简单更新。这一版不仅作了适当修改,而且调整了全书的结构,以改进教学顺序;同时更加强调一些新的和重要的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工程实践知识。此外,下面的图示表明了已作了修订与更新的“支持系统”,它为学生、教师和专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资源,从而丰富和充实了本书的内容。读者可查阅专为本书建立的网站(www.mhhe. com/pressman)获得这些资源。
第7版内容
本版共有22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给出了软件过程的各种不同观点,考虑到所有重要的过程模型,还涉及惯用过程和敏捷过程在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第二部分 建模,给出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面向对象方法和UML建模。
?第三部分 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关质量管理的概念、规程、技术和方法,使得软件团队能够很好地评估软件质量,评审软件工程工作产品,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规程,并正确地运用有效的测试策略和战术。
第7版支持系统
?第四部分 软件项目管理,介绍了与计划、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员有关的问题。
?沿用前面几版的做法,全书各章中仍然使用了对话框(名为SafeHome),框中针对某个虚构的软件团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展开对话,其目的是对相关各章的内容给出方法与工具的补充材料。
致谢
本书第7版的工作是我一生中持续最久的技术项目。甚至在书稿完成后,我仍然不断地从一些技术文献中提取信息,准备加以吸收和组织,并且对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加以评估和分类。正是这个原因,我十分感谢这些书籍和文章(包括发表在纸制媒体和电子媒体上)的作者,在过去近30年中是他们给了我不少见解和想法。
我要特别感谢渥太华(Ottawa)大学的Tim Lethbridge,他帮助我制作了UML和OCL的案例及配合本书内容的案例研究。Colby学院的Dale Skrien制作了附录1的UML教材。他们的帮助和意见都是十分珍贵的。还要特别感谢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的Bruce Maxim,他帮助我开发了与本书配套的网站。最后我想感谢第7版的审校人员,他们提出的有深度的评审意见和批评都非常有价值。
Osman Balci, SK Jain,
Virginia Tech University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mirpur
Max Fomitchev, Saeed Monemi,
Penn State University Cal Poly Pom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