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南京大学陈传明教授的倾力之作。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周小虎,企业管理博士,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会理事、南京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的研究、教学、咨询和培训工作,在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理论、企业社会网络管理、领导力构建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出版了《管理学原理》、《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等多部著作;在核心期刊《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和其他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目录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2
第一节组织要素及其整合2
一、组织及其要素2
二、组织要素的整合3
三、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4
第二节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7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7
二、管理的内容7
三、管理的原则10
第三节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11
一、管理科学化12
二、管理学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12
三、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14
四、系统论的方法及其启示16
前言
约一百年以前,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管理研究史上划时代的《科学管理原理》。在这本名著的前言中,泰勒说道:“最先进的管理应当是科学的管理,管理学应当致力于将这些科学的原理运用于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去,包括家庭管理、农场管理、商业管理、教堂管理、慈善管理、政府的行政管理。”泰勒说得非常正确,人类活动中管理的一般原则、理论和方法应该是相通的,“科学管理”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概念,在科学主导的当今社会,非科学、伪科学似乎都是和错误、谬误连在一起。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科学的管理?科学管理的本质或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走了一百年的管理学需要反思哪里才是自己的目的地,否则,再多的成果和再厚的教材都将无助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甚至可能走向反面,我们的教学也会迷惘和无效。正像管理学教材里经常说的那样,管理不仅要有效率,而且更需要有效果。我们也要说服学生和自己,管理学的研究是在“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科学的管理首先在于其追求目的的合理性。究其根本,发展人类知识的目的只能是增加人类幸福,而不是相反。管理学作为这些知识中的一个部分,也不外乎如此。因此,科学的管理其目的不是利润、劳动效率和其他,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管理首先应关注人本。一百年来,人们对于泰勒管理的一个最重要评价就是,泰勒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上的,把员工当做机器附属,无视于人性。这个观点可能始于1915年的《霍克斯报告》。该报告是美国劳资关系委员会对35家实施泰勒制企业调查后给出的结论。我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家的泰勒制实践等同于泰勒制本身。其实,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就曾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这表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幸福。我们认为,关注人本就是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当然,在这里人并不只是组织中的管理者,还应当包括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为了人就是为了与组织相关的各类人员的共同幸福,实现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理论是一种思维抽象,是一个有机的逻辑体系。管理学的科学性应当表现为理论的逻辑性和不断进步的理性。泰勒首先认识到科学管理不是经验。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谈不上科学。泰勒是在一般层面上思考管理问题,他试图从逻辑理性上把握管理问题。他思考的逻辑非常清晰,组织中有扮演不同角色的成员,管理者是那些负责将工人知识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完善并且加以制度化的组织成员。20世纪初的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充分注意组织成员工作方法的正确性,只是简单地将员工绩效与他们的工作热情相联系。泰勒看到了,员工绩效不仅与“积极性”有关,还与员工的素质、能力以及他们的工作方法直接相关。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运用科学方法,达到最大化绩效。因此,《科学管理原理》使得管理具有科学化的可能性,泰勒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表现为他通过对生产过程组织合理化和生产作业方法的研究为我们开创了管理领域的理性化之路。时至今日,经过一百年来的发展,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虽然渐趋成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学并没有完成它的逻辑化之路,理论和理论之间的逻辑链条还不够完整,我们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清晰地界定管理职能之间的内在逻辑,一些新的研究,如创新管理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仅有抽象是不够的,科学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于理性抽象,它必须达到抽象具体,也就是说,科学的管理要关注情境。关注情境就是要关注现实,《科学管理原理》在这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它敢于直面现实,将其理论构建在劳资冲突和有组织怠工的社会基本问题之上。与此相比,在今天的管理学研究中,有些文章已经成为文字游戏。关注情境还在于从社会联系中理解管理行为,因为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是嵌入社会网络中的。今天的社会更加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新问题,更多广泛的社会联系需要我们从更加广阔的情境下去理解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此外,任何组织都是生存于特殊地理环境之中的,中华民族这方水土所蕴涵的不同的文化情境也是科学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20世纪80年代有人说科学精神就是三无精神,即科学无禁区、科学无偶像、科学无顶峰。哲人康德曾将人类理性归结于批判精神。在现代语境中,我们也可以说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管理学并无不变真理,如果真要说不变,那就是创新变革是唯一不变的。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并没有讨论管理创新,他从自己工作的视角试图弄清一个工人一天应有的作业量,以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工资支付率”。但人类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应当公正地看待泰勒,不能要求他做完管理研究的所有课题。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本身就是创新的典范,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对动作研究、管理心理的研究直接导致现代工业工程学科的产生。今天,管理学者们更需要像泰勒那样,改进管理研究过程,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所以说,科学的管理不仅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静态效率,更应去研究如何创造资源,以求在复杂环境的变化中实现最佳的动态效率。对于实现科学的管理,仅有维持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创新。
理论界至今还未能就科学管理的内涵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甚至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大家也有较大分歧。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学科比如科学哲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几十年来卡尔纳普、波普尔等学者也没有对“科学是什么”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管理理性的追求,不影响人们对管理创新的渴望,不影响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成长。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普通教员,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沐浴管理科学的阳光。于是,有了一点点新的学习体会,虽然这点体会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在质量上也明显不足,它离科学管理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责任编辑的鼓励下,我们还是想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如果能够激发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挖掘科学管理丰富内涵的兴趣,我们就深感欣慰了。
陈传明周小虎
2011年12月20日
作者其它作品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 ¥28.00
- ¥23.80
- 管理学原理(第2版)
- (特价书)管理学原理
- 管理学原理
- 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