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1th edition
- 原出版社: McGraw-Hill/Irwin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休斯敦大学
休斯敦大学鲍尔商学院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及学科主任研究员等职
为各类著名学术期刊撰写150多篇文章,涉及人力资源方向、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等领域
为200多家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提供咨询、演讲和培训项目
获得许多奖励、荣誉,包括被收入《管理研究学会名人录》
最新著作:《卓越管理指南》、《管理“爱因斯坦”们:在数字时代领导高科技人员》、《管理无小事》
赵曙明(Shuming Zhao)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担任美国等多所商学院的兼职教授,兼中国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并任亚太地区人力资源研究会理事长
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20余本著作,撰写了150多篇论文,并担任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多家专业期刊的主编或编委
先后十多次获得国务院、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学颁发的教学和研究奖,并获美国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学者奖;2002年被评为财智中国HR年度人物,2004年被人民网等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位管理大师”之一
因其对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开创性贡献,2010年被授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程德俊(Dejun Cheng)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美国管理学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2008~2009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动关系学院访问学者
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及环境的介绍
第1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学习目标
1.1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1.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简史
1.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要性
1.4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效益
1.5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
1.6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体
1.7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讨论题
应用案例1-1
第2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南
学习目标
2.1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模型
前言
本书的特点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穿了管理导向的思想。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与各个部门、项目或小组的管理者密切相关。管理者一向都面对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挑战和抉择。每个管理者都必须是一个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者和诊断专家,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程序、模型、工具和技巧。本书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真实的组织环境和情境下的运用。现实主义、创新、理解和批判的思考在本书中极为重要。具体而言,本书关注:①对组织绩效最大化和符合伦理道德负有责任的管理者和领导者;②在工作中,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提出建议、给予支持并提供帮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③从事具体工作的员工(工程师、职员、打字员、机械师、药剂师、教师和护士等)。
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合。本书不是一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法则和观点的百科全书或纲要。本书试图在使教师和学生跟上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变革的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合作写作过程中,我们增加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内容,即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管理、在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我们对一些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书中介绍的篇幅较大,而在中国并不是非常突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章节进行了删减,如有关公平雇佣机会、员工权利等内容。我们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编写体例
为了使本书切合实际、有趣、学术化和实用,我们采用了这样的编写体例。每一章都包括以下的大部分要素:
学习目标的简要列表。
职业挑战——设定一个简短的情境,强调运用每章介绍的知识以及其小结中深入讨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和问题。
人力资源备忘录——一则关于实际存在的公司、技术或人的简短新闻。
与本章主题有关的最新的统计数据。
本章小结——简洁地回顾了本章要点。
关键术语列表。
复习讨论题。
应用案例——反映各种规模和各种行业的组织所面对的人力资源管理论点、关注要点和问题。
致谢
非常感谢一些杰出的学者为本书所提供的评论及建议,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已经在书中有所体现,(具体人名略)。当然,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见解、才智和知识值得我们欣赏。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很多教师,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具体人名略)。非常感谢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为我们提供反馈。
Peggy Adams作为行政助理、信息的组织者和语言的处理者也参与了本书的修改。没有他的仔细、准确、耐心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本书的修改工作将不会完成。他是能够使作者按时完成,并且提供高质量材料给出版社的专家。衷心地感谢他能够成为写作团队中的一分子,并且努力完成本书的修改工作。在我们合作编写中文《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感谢南京大学众多的教师和研究生,他们对翻译和改写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刘燕、张如凯、黄娟、张艳宝、裴宇晶、葛小勇等。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吴亚军编辑的辛勤劳动。
约翰 M. 伊万切维奇
休斯敦大学
序言
早在10多年前,根据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我们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一起,把世界上最新的、一流的或被广泛使用与研读的经典教材以最优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系统地引入中国,介绍给国内广大读者。在管理学科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管理学说、耳熟能详的管理大师大多出自美国,为使读者能迅速有效地了解与掌握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和发展趋势,因此,在选择列入“21世纪管理经典教材系列”的教材时,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与美国同步”,也就是与国际前沿同步。 当时,我们也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国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材如何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相结合,这是“与中国同步”的问题。现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中国同步”是因为30年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逐步证明了中国式管理实践的作用。“与中国同步”,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国外优秀管理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这是中国读者乃至世界读者对我们管理学者的期盼。为此,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引进国外一流管理教材,聘请中外一流学者根据中国管理实践和案例,共同改编形成了“华章国际经典教材”系列呈现给广大读者。
在甄选、引进并翻译改编本系列教材时,我们提出并遵循以下原则,即代表最新现代管理思想的权威之作,代表世界一流水平并被全球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的最新版本,融入中国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本系列教材既保留了先进的国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又体现了我国的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这样既满足了国内广大师生了解、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加快与国际教学相接轨的迫切需求,又有机结合了中国管理实践。这是提高我国管理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本系列教材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系统性。首批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教材为主,兼顾MBA教材,基本涵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我国目前MBA教学大纲中的所有核心课程。(2)强调权威性。所选的原著大多数为各学科领域著名教授所著、在全球广为采用的教材,同时,在翻译改编上,邀请国内各学科领域中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合作。(3)突出中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同时,根据国内教学需要,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对国外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精选保留原书中经典案例,适量补充中国本土案例,这样既保留国外经典教材的原汁原味,又更符合中国管理教育的教学需要。(4)关注学科新动态,方便教学使用。大多数教材配有成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其中,部分教材还提供中文PPT材料等。
此外,本系列教材还特别注重其良好的适用范围。该系列教材可以作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和MBA的学习用书,还可作为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对那些运筹帷幄、决战商场的企业家们和创业者们来说,也可以从本系列教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我们组织翻译改编这套“华章国际经典教材”,还出于对我国高等管理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密切关注。在建设一流的管理学科方面,一流的教材建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高质量、迅速地引进国外最新的一流教材,则是教材建设中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途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育人指南》,并应广大师生的要求,该系列教材精选国际经典畅销教材,邀请国内各学科领域中的著名专家学者合作,精心制作而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推进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 同时,立足国内需求,体现中国特色,我们愿意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道,为我国的高等管理教育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该系列教材从引进到定稿出版,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者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表谢意!为中国管理学科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发展以及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略尽绵薄之力,这也是我们出版该系列教材的初衷。
李维安
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首批管理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