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原出版社: Wadsworth Publishing
- 作者: (美)Barry H. Kantowitz III Henry L. Roediger David G. Elmes
- 丛书名: 心理学英文版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11683
- 上架时间:2011-5-20
- 出版日期:2010 年7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13
- 版次:9-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其他心理学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理学 > 心理学

编辑推荐
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作集时代之大成,汇学科之精华。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1章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4
1.1 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4
1.1.1 社会惰化 4
1.1.2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 6
1.2 知识的来源 6
信念的确立 6
1.3 科学解释的性质 8
1.3.1 什么是理论 8
1.3.2 归纳法与演绎法 9
1.3.3 从理论到假设 12
1.3.4 评估理论 14
1.3.5 中介变量 15
1.3.6 徜徉于心理学理论中的“狐狸”
与“刺猬” 17
1.4 心理科学 17
心理学与现实世界 18
前言
本书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经是第9版了。每一版都根据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做了大大小小的改动,这一版也不例外。熟悉前一版的读者会发现每章都有变化。我们尽力将前8版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以使本书更具吸引力(后面将详述有关改动)。承蒙一直以来读者的厚爱,使我们得以推出本书的新版,这令我们备感欣慰,因为我们可以对这本教材进行改进并再次享受到为其工作的快乐。
从20世纪初铁钦纳的四卷本开始,到伍德沃斯1928年的版本及其修订版(伍德沃斯和施罗斯伯格,1954年),再到后来的奥斯古德(1953年)和安德伍德(1966年)版本,“实验心理学”这一书名曾出现在许多经典教科书上。虽然这些书都对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却局限在实验心理学基础性研究的背景之下。这些书大体上是关于实验心理学内容的,并侧重于心理学实验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我们认为,尽管本书远没有这些经典著作那样广博,但也严格地遵循了这一传统。
如今,这种方式还是很独特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许多“研究方法”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变化很大。它们不是在相关背景中介绍研究方法,而是将有关的研究方法名称(如,被试间设计、小样本设计)作为章节的标题,并辅之以研究案例来充实对这些方法的介绍。这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我们已经出版的另外一本教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埃尔姆斯、坎特威茨和罗迪格合著,也是由Wadsworth出版公司出版)。不过,《实验心理学》致力于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研究的背景下对方法进行介绍。与遵循同一传统的前人的教材主要不同在于,我们的教材只选择了那些最能够说明所介绍的研究方法的例子,而且主要针对初次接触心理学课程的大学本科生。
这里需要对本书所使用的术语做出说明。1994年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曾建议用“参与者”这一术语来代替传统所使用的“被试”一词,而将心理学研究中接受测试的人称为“被试”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这种变革在心理学界得到了不同的反应,其他一些心理学杂志的出版机构并没有采取这种做法。例如,Psychonomic Society在自己出版的杂志中就允许使用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另外,美国心理学会杂志的文字编辑们也并没有坚决要求使用“参与者”一词,而只是鼓励人们使用这一术语。鉴于这种悬而待定的情况,在谈及心理学研究中的人类对象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将其称为“被试”或者“参与者”,而将研究中的非人类的动物对象称为“被试”。这种使用方式也反映了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实情况。
正文的组织
本书的指导原则并没有改变。与前8版一样,我们仍旧致力于一种兼容并蓄的实验心理学,尽力实现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5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介绍了学习者需要了解的一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在这些章节中,我们介绍了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重点介绍了最后一种)的特点(以及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
其余的10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我们以实际的研究问题为背景举例说明一些方法上的问题,使得第一部分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这些章节都以其内容为标题(如“知觉”),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是由于其本身的需要,但这些章节编排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实际研究的背景中介绍有关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组织方式也反映了我们的一种理念,这就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的最好方式是将其结合到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中。研究方法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设计用来解决具体研究问题的。我们希望在一些重要的研究背景下介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各章格式
第二部分的10章内容都使用了相同的格式,以方便学习者发现文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有助于学习。
章节开篇每章都以章节要点和引语开始。在对本章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简短介绍之后,学习者将会阅读到第一个框架内容,对于这样的结构,前几版的读者发现非常有用,因此在第9版中也继续沿用。
变量介绍这一部分可以使学习者直截了当地认识到特定研究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我们并没有列举所有可能的变量,而是介绍了其中最常见的一些变量。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这是各章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将会结合实际研究背景列举两三个研究方法问题。例如,在第10章中,我们以记忆实验为背景探讨了天花板和地板效应,而这一问题是会在此类实验中实际出现的。许多这样的实验性问题在第一部分已做了介绍,而在第二部分又进行了详细说明。一些重要的问题甚至在第二部分讨论了不止一次,以确保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题内容的选择力求能够充分体现所讨论的研究方法,因此,这些主题内容可能并不是所介绍领域中最重要的,而且我们也并不打算在这些章节中对该领域当前的研究进展作全面介绍。我们的目的只是以感兴趣的实际研究为背景,用范例来说明有关的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每章的结尾处是两个独特的部分。
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由一般性假设形成具体实验假设的过程中实验设计选择的基本原理:实验需要多少被试、为什么选择变量X而不是变量Y,等等。这些选择是实验研究的细节性问题,它们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员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很少在期刊文章中详细介绍,而对那些新手而言却是一个难题。
课后练习这一部分推荐了一些简单而又可靠的心理学实验,它们几乎不需要什么实验仪器就能在课堂内外进行。例如,第7章对斯特鲁效应的演示以及第14章测量噪声对记忆的影响。
章节末尾每章的后面都有对该章要点的总结、用于学习与回顾的重要术语以及若干问题讨论。
章节次序
虽然学习者们在阅读第一部分(尤其是前3章)时按照顺序进行阅读要更好一些,但对于看重研究方法甚于内容的老师与学生来说,阅读第二部分可以不必理会章节的顺序。这样,老师们在教学顺序的选择上就有了一定的灵活性或者独辟蹊径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教学目标。
第9版的变化
每一章都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近的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最新的研究发现与研究主题,重写了许多章节,这意味着我们要删除大量的文字,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割舍。第1章增加了有关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危险性的最新研究,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部分进行了内容更新,以反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的进展。第2章更新了表2-1中的数据,重新讨论了媒体暴力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一章还讨论了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在夜间娱乐节目中露面的态度。第3章更换了一个关于人们信仰上帝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更有趣的新例子,以使读者了解交互作用的重要性。第4章增加了伦理委员会(IRB)工作程序介绍,以及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第5章使用了新的期刊文章样例,并为期刊文章作者们提供了新的写作要领。第6章开篇用2007年的新例子替换了1952年的旧例子,尽管作者很喜欢这个旧例子。第7章知觉防御的介绍被替换为外显知觉研究的介绍。第8章对认知控制进行了新的讨论。第9章介绍了心理治疗中的变化标准设计。第10章增加了闪光灯记忆和节省法方面的例子。第11章提及了近年的神经影像研究。第12章不仅增加了当前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增加了动机与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第13章收录了有关记忆的社会感染、社会服从以及内隐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新近研究。第14章新增加的一项研究对经典的动物拥挤模型构成了挑战,另一项增加的研究对列车车厢中的拥挤行为进行了考察。第15章增加了有关动态视敏度的一项新研究,并简短讨论了对用于解释心理负荷的模型。对于以上这些变化,如果您和您的学生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媒体评论
——郭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第11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得主
书摘
Most perceptions involve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factors (or bottomupand top-down processes), and many contemporary theories "emphasize that interplay. Forexample, Norman (2002) suggests that rather than assuming they represent completely different types of perception, it may make sense to considerdirect and indirect processes as working together to result in perceptual experience. We will later seea particular example of how this may work.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If the perceiver adds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to sensation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ether these additions result from conscious deliberation. The controversial topic in perception that we emphasize in this chapter concerns the rol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in perception. The gist of the a war eness issue is this question: Can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be applied to sense data automatically, without our being verbally aware of them, or is verbal awareness a necessary part of perception?Von He lmholtz, you will remember, argued that our inferences and conclusions are uncons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