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教学建议
第1章项目管理概述
1.1导言
1.2什么是项目
1.3什么是项目管理
1.4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
1.5项目经理的作用
1.6项目管理职业
本章小结
讨论题
练习题
快速测验
注释
第2章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环境
2.1项目管理的系统观点
2.2了解组织
译者序
IT项目管理除了具有项目管理的普遍特性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IT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这或许也会带来一些自以为是),项目管理技术和工具先进,与客户沟通频繁,客户需求、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较大等。因大量IT项目延期或超出成本预算,IT行业甚至被形容为“以项目超支和延期著称的行业”。由此看来,本书之所以不断再版,正是源于社会对IT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强烈需求。
本书作者凯西·施瓦尔贝教授任教于明尼苏达奥格斯堡学院,主讲项目管理、商业问题处理、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凯西女士一直是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活跃分子,不仅担任明尼苏达分会分管教育的副主席、《ISSIG评论》联络和编辑部主管,还是PMI考题编写组成员。空军军官、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IT咨询师等一系列身份,为她积累了丰富的IT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也使得本书既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本书第6版是IT项目管理领域中内容比较全面的一本教科书,它将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和5个过程组(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理论应用到了IT项目之中。
本书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为基础,为IT项目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内容。此外,它还包含两个附录。附录A是Microsoft Project 2007使用指南,附录B提供了关于如何获得和持有美国项目管理学会颁发的项目管理职业证书(PMP)的建议,以及其他一些认证信息,例如,美国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CompTIAs Project+)认证。
在前几版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第6版的特色在于:根据《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进行了修订;介绍了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项目管理软件工具Microsoft Project 2007;提供了最新的案例等。这些都将使读者的学习更加有趣,不再为难以获得辅导资料而烦恼。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全书由南开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中心的杨坤副教授主译。南开大学商学院的滑欣辉、周学磊、张慧、王娜、郑世拓、郭清欣、郭建棉、刘文婷、尚国斌等同学参与了上一版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南开大学MBA学生王玉总体负责了新版本的翻译工作。在此谨向各位同学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我们衷心地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的耐心和细心,本书避免出现了很多翻译错误和疏漏,并最终得以出版。
由于水平有限,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杨坤王玉
2010年11月于南开园
前言
因为你正在读这本书,所以你一定对技术的“幕后”方面感兴趣。假如你觉得我的这本书写得不错,当你开始阅读本书时,你将看到,成千上万成功的IT项目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诸多创新和变革。在本书中,你将读到一些世界上成功的IT项目,包括:波兰Mittal钢铁公司的SAP执行项目,该项目统一了IT系统以改进商业和财务流程;节约能源和数百万美元的Dell Earth和其他绿色运算项目;六西格玛项目,比如得克萨斯州阿马里诺的浸会圣安东尼医院的改进病例管理项目;英国Boots公司系统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利用供应商的竞争缩减成本,提高服务; 吉隆坡先进的整合运输资讯系统(ITIS)项目,以及很多其他项目。当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是成功的。如果项目管理不当,诸如时间、资金、不现实的期望等因素都会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在本书中,你将通过一些失败项目了解到人们容易犯下的错误。为了培养未来的项目管理者,我撰写了这本书。我将告诉大家哪些因素有助于项目成功,哪些因素会导致项目失败。你同样会了解项目在大众媒体中是如何得到运用的,如电视和电影, 以及最佳实践在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许多读者告诉我,他们非常喜欢阅读“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媒体快照”和“最佳实践”中那些现实的案例。正如从业者所知道的,在项目管理中,不存在以一适百的解决方案。通过了解不同的组织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帮助你的组织成功地管理项目。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但是IT项目管理却有着超出一般项目管理的内容。例如,因为缺少用户输入,不完整而不断变化的需求,或者缺少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很多IT项目都以失败告终。本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新技术同样有助于管理IT项目,本书列举了一些用软件来管理项目的案例。
本书第6版仍然是将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和5个过程组应用到IT项目之中的唯一一本教材。9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本书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Guide)第4版为基础,为IT项目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框架和内容。此外,它还包含两个附录。附录A是Microsoft Project 2007应用指南,这对很多读者都非常有用,附录B提供了关于如何获得和持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颁发的项目管理职业证书(PMP)的建议,以及其他一些认证的信息,例如,美国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CompTIAs Project+)认证。
本书第6版,为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了实用的项目管理课程。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使读者对IT项目管理中的概念、技能、工具和技术有全面了解。其综合全面的内容为学生和从业者的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6版的特色
借鉴前几版的成功经验,第6版采用了一种有效的特色组合,主要的变化如下: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2008年12月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修改、删减或添加了一些过程。例如,现在的项目范围管理包括收集需求的过程,即编制需求文件、制定需求管理计划、建立需求跟踪。本书对这些新过程加以介绍,并提供了这些过程输出的详细内容和示例。
本书提供的案例均已更新。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第6版中的一些新案例都来源于现实的IT项目管理中最近发生的事件。书中“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媒体快照”和“最佳实践”的内容也已更新,帮助读者了解最新动态。此外,本书适当引用了一些附加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收录了读者的反馈。根据来自评论人士、学生、教师、从业者和译者(本书已被翻译成中文、日文、俄文和捷克文)的反馈,做了一些改动,以更好地阐明信息。
使用方法
在项目管理领域,许多从事过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你也可以购买本书的一个特别套装,其中包括Fissure开发的模拟软件,或者单独订购Fissure模拟软件。
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为基础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定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这是项目管理的知识框架,也是理解项目管理的起点。它包含了项目管理介绍、9大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简介和术语表。 然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仅仅是一个指导。因此,本书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2008年12月出版)为基础,提供了更详尽的知识,突出了附加主题,展现了项目管理的现实情况。第6版诠释了项目管理,特别是如何将其应用于21世纪的IT项目管理。本书还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特征,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为你带来惊喜。
包含如何使用Microsoft Project 2007的详细指导
最近几年,项目管理软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些软件对于项目经理及其团队管理IT项目意义重大。本书附录A提供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 2007的详细指导。使用Project 2007 和其他软件工具的案例贯穿全文。附录A是Microsoft Project 2007的使用指导,讲解如何使用这一功能强大的软件进行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的系统方法。
提供了PMP及其他资质认证考试的相关信息
在认可和确保专家质量方面,专业资质认证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因素。为此,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专门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而本书就是学习和准备该考试的一个有效资源。本书同时也能帮助读者通过其他的认证考试,例如美国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的(CompTIAs Projects+)认证考试。切记,拥有项目管理的相关经验并不意味着你能顺利通过PMP以及其他认证考试。
在移居明尼苏达州之后,我喜欢向我的学生讲述一个关于驾照考试的故事。我已经安全无事故地驾驶达16年之久了,所以我认为我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考试。至今,我依然对管理考试的复杂计算系统印象深刻。问题在一个大触摸屏监测器上显示出来,经常会伴随着一个图像或者声音来表示不同的交通标识及驾驶场景。当发现自己对几个问题手足无措之后,我开始担心起来。当考试看似要结束的时候,我彻底困惑了,面前显示出一条信息:请与服务台工作人员接洽。这是一种礼貌地告诉我未通过考试的方式。当天晚上,我控制住自己的羞愧之情,拿起一本明尼苏达州驾照考试手册,认真学习了一两个小时。结果第二天我顺利通过了考试。
该故事告诉我们,了解那些从考试组织机构发出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不要过分自信,认为自己的相关经验已经足够了。本书第6版基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所制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编写而成,它为学习准备PMP认证考试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当然,本书对于美国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的IT项目认证考试也同样适用。由于我对这两个认证考试比较熟悉,所以,在写这本书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认证考试相关内容融入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