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Entrepreneurship: Successfully Launching New Ventures (3rd Edition)
-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编辑推荐
本书以机会开发和实施为主线,紧扣机会与富有创业精神个体之间结合的本质,按创业过程逐步展开论述,从新企业创意产生、可行性分析、产业分析,到整合开发机会所需的资源(团队、融资等),再到创建企业、管理成长等,准确识别了创业每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本书并没有执*于深奥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案例和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促使读者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内的现实问题。
本书阐述清晰、分析透彻、内容丰富,不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分析方法,还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揭示了许多认识谬误。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第3版)》以机会开发和实施为主线,紧扣机会与富有创业精神个体之间结合的本质,按创业过程逐步展开论述,从新企业创意产生、可行性分析、产业分析,到整合开发机会所需的资源(团队、融资等),再到创建企业、管理成长等,准确识别了创业每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第3版)》并没有执著于深奥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案例和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促使读者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内的现实问题。
《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第3版)》阐述清晰、分析透彻、内容丰富,不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分析方法,还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揭示了许多认识谬误,尤其适合于本科学生和实际创业者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创业学教材。
作译者
作者:(美国)布鲁斯 R.巴林格(Bruce R.Barringer) (美国)R.杜安·爱尔兰(R.Duane Ireland) 译者:杨俊 薛红志 等 合著者:张玉利
布鲁斯R.巴林格(Bruce R.Barringer),是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斯皮尔斯商学院创业与新兴企业系的约翰尼·普波讲席教授,他曾经任教于佛罗里达中央大学。他从密苏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艾奥瓦州立大学取得MBA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企业成长和公司创业等。
R·杜安·爱尔兰(R.Duene Ireland),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梅斯商学院管理系前主任,拥有商业方向的Foreman R.和Ruby S.Bennett教席。研究方向为多样化、创新、公司创业和战略创业。在多家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委员会任职,包括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Journal Of Management等。1999年因对美国社会的竞争问题研究作出的贡献获“杰出智力贡献奖”,2004年荣获美国小型企业与创业协会(USASBE)颁发的“公司创业奖”。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决定成为创业者
第1章 创业入门
开篇案例 克里米特公司:经典的创业故事
1.1 创业导言
1.2 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变化
1.3 创业的重要性
1.4 创业过程
复习题
应用题
第二部分 开发成功的商业创意
第2章 识别机会,产生创意
开篇案例 凯瑟琳·科里甘:填补240亿美元女鞋市场的空隙
译者序
创业不仅关乎国家兴衰,更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针对《财富》500强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品创新方面名列前100位的公司中,有65%采用了创业机制,而500家公司中平均只有25%采用创业机制。创业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新事业开发、组织变革、战略更新,从而使企业在高强度竞争和趋同压力下将资源、机会与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结合起来,促进组织灵活性与稳定性,进而不断更新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显然,社会转型驱动了管理理论和实践转型,塑造组织创业精神是成功企业和追求成功的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何管理创业活动?这是一个很重要但仍在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创业学者Paul Reynolds教授发起、组织并实施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业动态跟踪调查”(PSED),PSED项目面向美国成人群体随机抽取正在创业但仍未创办出新企业的新生创业者(nascent entrepreneur)为对象,在两年内连续跟踪他们的创业过程,采集的一手数据支撑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2009年,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采用相似的研究设计与抽样方案,在国内8个代表性城市发起并实施了“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CPSED)。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创业是由多个事件有机组合而成的行为过程,关键事件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现实中不同的创业过程,管理创业活动的重点集中体现在管理关键事件实施效果以及关键事件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而实现对创业过程的管理。这种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创业管理是对创业过程管理的理性认识,鼓舞学术界从多重理论视角把握创业规律,提供接近现实的学术观点和成果。本书有助于读者获得对创业过程中所需技能、知识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对创业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管理方式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创业研究和战略管理领域著述颇丰,他们在吸收大量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进行了清晰阐述,分析透彻,内容丰富,文字简约,创作了这本不可多得的创业学教材。翻译的过程本身也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此我们愿意将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
第一,作者对创业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表述。例如,作者巧妙地将机会与创意进行对比,指出创意需要满足四个基本特征才能成为可利用的机会。根据这些标准,读者能较易判断出什么是机会,什么不是机会。这种对比方法在本书中应用很多,比如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等,通过比较,读者能够更快地理解知识内涵并记忆深刻。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它具有综合性。比如,对于机会识别,作者综合学术界的机会发现观点与机会创造观点,在承认先前经验和创业警觉影响机会识别的基础上,指出机会识别的“走廊原理”和“创造元素”,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把握复杂的机会识别问题。
第二,本书以创业过程为主线,将创业者的角色有机地嵌入创业过程之中,把握了有价值机会与富有创业精神个体之间结合的本质,从创业活动前端的创意产生、机会识别、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与产业分析,到整合开发机会所必需的资源(团队、融资等),再到创建新企业、管理成长等,准确识别了创业过程每个环节所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结合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本书并没有执著于深奥的理论探讨,而在于通过案例和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促使人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现实问题。
第三,本书体现出创业学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整合的特点。创业过程涉及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创业者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必须对财务金融、市场营销、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国家政治都有所了解;而且,为了克服自身认知和心理障碍,未来创业者也需涉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通读本书,将使你获得多学科知识的熏陶,了解创业学课程的广泛内容,更好地为将来从事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尤其适合于本科学生和实际创业者阅读。作者始终以问题为出发点,用浅显的语言揭示复杂本质,从而不断激发起读者的学习兴趣,提醒读者着重关注的知识要点。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本书提供了理解和认识创业过程及其管理手段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针对创业过程中不同关键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创业和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培养用不断创新、超前行动、敢于承担可接受风险等创业思维来展开学习和工作,真正成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实际创业者来说,本书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分析方法,勾勒了不同关键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组合方式,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揭示了许多认识谬误,这些都是创业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诚然,本书作者均为美国人,关注美国企业事务的倾向在所难免,特别是法律、财务、国家政策、创业环境等方面与我国实际有着不小差异,读者有必要理解这种差异性。即便如此,知识的价值体现为思维逻辑而不是思考结果,了解本书所奉献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仍是相当重要的。
本书翻译工作由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承担,并具体在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王伟毅、杨俊、薛红志分工完成初译,张玉利对全书初稿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杨俊和薛红志完成了二稿。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讹拗口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wwwebgorgcn,中文域名为南开创业网)于2003年成立,中心将工作重点定位于:引领创业研究,追求理论创新;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鼓励创业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激发人们利用创业思维开展工作,把握机会。为此,我们一直视推动并深化我国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为己任。2003年以来,我们独立或合作组织了包括“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创业案例研讨会”等在内的多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这是2007年首次面向创业设立的重点课题),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课题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4项,以创业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联合申报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2009年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心面向本科生讲授的“创业管理”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编写的《创业管理》(2008年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成果“产学研互动的创业管理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建设”2009年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引进外版教材、推动国内管理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系统引进了优秀的创业管理教材,积极推动我国的创业教育工作,在促进我国创业管理教材丰富化和创业管理课程系列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共同的志向使得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感谢责任编辑蒋桂霞女士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贡献。
先进国家的发展实践一再表明,创新与创业紧密关联。没有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创业精神支撑也难以实现伟大的创新。愿广大同道之士共同促进我国创业研究、实践和教育的发展,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杨俊 薛红志
2010年5月于南开大学
前言
创业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发展方略,使创新与创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之前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得到进一步重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教育部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我国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旨在重视和鼓励创业的热潮。
创业不仅关乎国家兴衰,更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针对《财富》500强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品创新方面名列前100位的公司中,有65%采用了创业机制,而500家公司中平均只有25%采用创业机制。创业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新事业开发、组织变革、战略更新,从而使企业在高强度竞争和趋同压力下将资源、机会与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结合起来,促进组织灵活性与稳定性,进而不断更新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显然,社会转型驱动了管理理论和实践转型,塑造组织创业精神是成功企业和追求成功的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书摘
人们选择成为创业者并开创他们自己的企业,有这样三个原因:(1)做自己的老板;(2)追求自己的创意;(3)获得财务回报。
做自己的老板。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与他人难以共同工作,或他们难以接受领导权威。许多创业者想成为自己的老板,或是因为他们怀有要拥有一家企业的恒久梦想,或是因为他们在传统工作中变得沮丧。VeryWendy公司的创建者温迪·德费迪丝(Wendy DeFeudis),就是创业者在传统工作中感到沮丧的实例,她创建了一家生产定制化社会邀请函的公司。
有时,创业者达到个人或专业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创建自己的企业,那么他们成为老板的渴望,就来源于这种梦想的实现。克里斯多弗·琼斯(Christopher Jones)、大卫·兰贝特(David LaBat)和玛丽·麦格瑞(Mary McGrath)都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洛杉矶北部圣克拉拉谷的公立学校拥有稳定工作。渐渐地,他们感到在学校里向学生提供的有限服务范围使他们感到很压抑,所以他们离职创办了一家提供全面服务的教育心理与咨询中心,即动态干预公司(Dynamic Interventions)。
追求自己的创意。这是人们开创企业的第二个原因。有些人天生机敏,当他们认识到新产品或服务创意时,他们就渴望看到这些创意得到实现。现存企业环境下进行创新的公司创业者,常常具有使创意变为现实的想法,然而已建企业经常阻碍创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雇员常带着未实现的创意离开企业。因为他们对创意的激情和承诺,一些雇员会决定离开雇用他们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企业作为开发创意的途径。
这种事情的发展过程,也可发生在企业以外的情况中。例如,有些人通过爱好、休闲活动或日常生活,认识到市场中存在未被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如果创意非常可行且能够支撑一个企业,他们就会付出努力将创意转变为一家自己经营的企业。
前CNN电视网记者达英·卡根(Daryn Kagan),就是辞掉工作追求创意的表率。卡根对她的职业路径感到不满,决定离开有线电视网去做一件她已考虑很久的事,即创建一家以良好信息为特色的企业巡展网(基于网站的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