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 (5th Edition)
-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系统介绍计算机网络各方面知识,全面翔实地讲解网络底层细节。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新技术内容。随书光盘包含大量相关代码和实例,方便读者实践练习。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国际公认的TCP/IP协议和因特网专家。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Douglas Comer博士以独树一帜的方法把准确的技术知识和当前网络的研究热点完美结合,讲述了网络的底层技术和联网技术。作者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个基本韵问题。本书通过阐述底层细节,网络技术,网络互联协议和应用软件等全面的联网知识,给读者提供了综合性的知识大观。本书第5版已经重新组织和全面修订,新增了无线网络协议。网络性能等一系列最新的热点技术话题。..
本书的Web网站含有大量有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包括课程资料,来自课文中的插图和帮助澄清概念的动画图片。网站也包含了书中没有的一些内容,比如网络布线和设备的照片,以及能用作学生作业题的数据文件。详情请登录http://www.netbook.cs.purdue.edu。
本书特色
·补充数据通信方面的材料,编入书中的数据通信部分,介绍了信息源和信号。传输。调制。调制解调器、复用与解复用,接入与互连技术。
·新增网络性能一章,包括QoS和区分服务。
·扩充无线联网技术的篇幅,包括蓝牙,Wi-Fi、WiMax和802.11-2007协议。
·新增闷络技术及发展趋势两章内容,涵盖了虚拟化。社区网络应用等内容。
·介绍蜂窝电话网络及其标准,帮助读者了解蜂窝移动通信如何采纳使用因特网协议。
·介绍如何通过实时传输协议进行多媒体传输。...
目录
对本书的热情评价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引论及因特网应用
第1章 导论和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2 联网为何显得复杂
1.3 联网的5个关键方面
1.4 因特网的公网和专网
1.5 网络、可互操作性和标准
1.6 协议组和分层模型
1.7 数据如何通过各个层次
1.8 头部和各层
1.9 ISO与OSI七层参考模型
1.10 关于模型的内情点滴
1.11 本书内容简介
1.12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2章 因特网的发展趋势
译者序
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前面曾有过4个版本,这次出版的是最新的第5版。以前的几个版本都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外,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为高校的教科书使用,获得了很多赞誉。在当前网络书籍供过于求的市场中,能获得如此成功确实难能可贵。
本书能从众多网络书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书中内容涵盖广泛,组织结构逻辑性强,概念解释清晰透彻,重点讲述因特网,兼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需求。正如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位教授评价的:“对初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说,本书都是一奉极好的书——写得好,综合面宽,易于理解。”..
鉴于目前网络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作者又一次对本书全面完成了新版本的组织、设计和更新。主要的内容更动包括:删减了对较老技术的阐述;对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内容进行了充实并编人到本书的第二部分;在数据通信基础上再讲述有关联网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有线的和无线的联网技术都做了介绍和描述;强调了新的802.11无线联网标准,还引入了蜂窝电话技术,因为目前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数据业务,并且很快会采纳使用因特网协议。
在内容结构方面,本书组合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以讨论网络应用以及因特网提供的通信规范开始,让学生在学习网络设施的底层技术之前,先去理解因特网的应用设施。在讨论了应用之后再介绍连网知识,并且用富含逻辑的手法,介绍新技术是如何构筑在较低层技术基础之上的。从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本书的新版面世后,译者有幸再次受出版社之托翻译了本书最新版,并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推荐这本书。本书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作为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一般读者进修网络专业知识的自学和培训教材。
本书的全部内容由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多位博士和教授共同翻译完成。为保证高质量的翻译水平,译者们在用词和语句连贯性上反复推敲,最后由一名具有多年丰富翻译经验的教授(也是前一版本的译者)进行全面审校和文字统稿。其中,范冰冰教授翻译了第1、2、3、4、30、32章以及附录;黄兴平博士翻译了第5、6、7、8、9、10、11、12、16、17、18、19、28、31章;张奇支博士翻译了第13、14、15、20、21、22、23、24、25、26、27、29章。林生教授翻译了前言和评价,并承担全书内容的审校和全面的统稿工作。尽管审、译者们对于本书的翻译质量保证方面有很强的自信心,也难免仍会出现少许瑕疵。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2008年12月...
前言
为回应读者的建议,并鉴于目前网络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新版已经全部重新组织、设计和更新。删减了对陈旧技术的阐述。由于数据通信方面的材料越来越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基础内容,所以充实了这部分内容并编入本书的第二部分。在数据通信基础上再讲述联网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有线和无线联网技术都做了介绍和描述。此外,为突出新的802.11无线联网标准,新版对无线联网的讨论还包括了蜂窝电话技术,因为目前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提供数据业务,并且会很快兼容因特网协议。
现阶段关于网络课程安排的讨论,出现了两种方法上的争论,即“自底向上”的方法和“自顶向下”的方法。在自底向上的方法中,学生先学习最底层的细节,然后依次学习相邻的更高层如何利用较低层提供扩展的功能。而在自顶向下的方法中,学生先开始学习高层应用,并学习足够的较底层的知识以理解应用如何才能工作。本书组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从讨论网络应用以及因特网提供的通信规范开始,让学生在学习网络设施的底层技术之前,先理解因特网的应用设施。在讨论了应用之后再介绍联网知识,并且用富含逻辑的手法,使读者去理解在较低层技术基础之上如何构筑每一种新技术。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他们或许只有少许或没有联网方面的背景知识。本书既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需要操作系统方面的前导知识,而旨在清晰地阐述概念,采用实例并提供大量技术原理的示意图,分析并说明结论但不提供数学证明。
本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个基本的问题。通过阐述底层细节(如数据传输和布线)、网络技术(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互联协议和应用软件等全面的联网知识,奉献给读者以综合性的知识大观,还阐明了协议如何利用底层硬件,以及应用程序如何使用协议栈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4章)集中介绍因特网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开发,阐述协议分层、客户一服务器交互模式、套接字API,并列举了因特网中应用层协议的例子。
第二部分(第5~12章)介绍数据通信技术,底层硬件和调制、复用、信道编码等原理的背景知识。这几章中还讨论传输模式,并定义一些术语,如“带宽”、“波特”等。本部分最后一章里介绍因特网中使用的接入和互连技术,并阐述如何利用前面章节提到的概念来实现每一种技术。
第三部分(第13~19章)重点讲述分组交换技术。这部分先解释采用分组传输数据的动机和起因,介绍协议第2层的IEEE模型,然后再探求有线和无线联网技术。这部分内容也介绍网络的4个基本分类:局域网、城域网、个域网和广域网,并讨论广域网的路由技术。这部分的最后一章介绍了因特网中已经应用的网络技术的例子。
第四部分(第20~27章)重点讨论因特网中协议。在讨论了网络互联的由来之后,这部分描述因特网结构、路由器、因特网编址、地址绑定和TCP/IP协议组。对其中的一些协议(如IP、TCP、UDP、ICMP和ARP)做了更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联系到实际中的。第26章是讲TCP协议的,它涵盖了传输协议中可靠性方面的重要而深层次的课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第28~32章)内容涉及协议栈多层次交叉的一些课题,包括:网络性能、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软件自举和多媒体支持等。这些课题也都是从前面的各个部分内容中提取出来的,安排到本书的最后这部分对它们的概念进行定义,但并不表示这些课题不重要。
本书很适合作为网络导论性的课程教材,可供初级至高年级学生一学期使用。本书按综合性课程的要求来设计,涵盖了从布线到应用的全部知识点。我鼓励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在美国普度大学的本科课程中,学生每周都有覆盖综合知识点的实践作业:网络测量、分组分析以及网络编程等。等到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期望每个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知道IP路由器如何利用路由表转发IP数据报,能描述数据报如何通过因特网传输,会解释以太网集线器与以太网交换机的区别,知道TCP如何标识连结,为什么一个并发Web服务器能在80号端口处理多个连结;会计算在千兆以太网上传输的单个码位的长度;能解释为什么TCP协议被归类为端到端协议;知道DSL为何在导线上发送数据的同时还能进行模拟电话通信。..
一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要涵盖所有主题,而非集中在几种技术或几点概念上。因此,授课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能否快速地讲好这门课。为了能使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到基本内容,可以把第二部分的较低层次内容压缩在1周学完;把有关网络和网间互联的部分各安排在4周内学完;余下2周留给应用和一些专题部分(如网络管理与安全)作介绍性讲解。至于套接字编程的细节问题,可以留在编程练习题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性:有些技术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过时,但原理却是永恒的。此外,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投身到联网技术中的热情。
尽管本书没有涌盖高难度的知识点,但学生们会发现书中资料的数量还是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的。特别是学生们要面对过多的新术语,书中的网络缩写字和术语也特别容易引起混淆,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养成使用正确术语的习惯。在普度大学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每周的词汇测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术语的理解。
因为编程和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实践环节是所有联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普度大学的课程更强调分组分析和套接字编程。在学期初,我们先让学生构建客户软件去访问Web并提取数据(例如编写一个程序并打印出当前的温度)。附录可以帮助学生入手:这个附录阐述了一个简化的API,它可用在Web网站上,并允许学生在懂得协议、地址和套接字API之前就能编写可执行的代码。当然,到了学期末,学生就学会了套接字编程。最后,他们还要编写一个并发Web服务器程序(支持服务器端脚本部分可选,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除了应用编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设施从正在运行的网络上捕获数据分组,并编写程序对分组(例如以太网帧、IP数据报、TCP段)的头部进行解码,并观察TCP连结的情况。假如不具备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可以让学生使用免费软件(例如Ethereal)来做实验。
让学生去接触真实网络能够激励其对实践的热情和信心——我们的经验表明:凡是接触过网络现场的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学习主题,有更强的辨别能力。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分组分析器,可以在一台标准PC上安装合适的共享软件来创建一个分析器。
本书的配套网站含有大量有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针对不具备接触联网设施条件的学生,本网站收录了一些分组跟踪的例子,学生可以编写程序去读取分组的传输踪迹并处理分组,就好像已经从网络上捕捉到这个分组似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该网站还包含的课程资料和来自课文中的插图,可用来制作演示文档,还有动画图片更可帮助澄清概念。网站也包含了书中没有的一些内容,比如网络布线和设备的照片,以及用于学生作业题输入的数据文件。网站地址是:
http://www.netbook.cs.purdue.edu
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新版作出贡献的人们。Cisco公司的Fred Baker和Dave Oran提出了重要主题的建议。Lami Kaya对本书的整体构思和组织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帮助系统整理了数据通信各章的内容,审阅了全书内容,以及提出了其他很多极有价值的建议。Lami还答应负责管理本书的网站。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合作者Christine,她细心的编辑和很多建设性意见使全书增色不少。
Douglas E.Comer
媒体评论
——Gokhan Mutla,土耳其Ege大学
“拿到本书后我几乎是爱不释手地读完的。这本书实在是太出色了!”
——Lal“Y.Raju,印度Regional工程学院
“对初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说,本书都是一本极好的书——写得好,综合面宽,易于理解。”
——John Lin,贝尔实验室
“本书内容涵盖之广真是惊人。”
——George Verghese,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这真的是我看见过的同类书中最好的!”
——Chez Ciechanowicz,英国伦敦大学信息安全组
“附录的Web服务器小模型太绝妙了——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激动不已。”
——Dennis Brylow,美国马凯特大学
“哗!真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
——Jafiet A.Cordoba,技术作家
“这本书相当出色!”..
——Peter Parry,英国南伯明翰学院
“哗!在我准备CCNA考试的时候,本书的明晰解释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使我终于搞懂了OSI模型和TCP/IP传输。它打开了使我通向迷人的网络和TCP/IP世界的记忆之门。”
——Solomon Tang,香港电信公司
“一个非常宝贵的工具,特别是对于渴求清楚而广泛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那些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来说。”
——Peter Chuks Obiefuna,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