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Managers Not MBAs: 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 原出版社: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 作者: (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译者: 杨斌
- 丛书名: 明茨伯格管理经典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17074
- 上架时间:2011-5-20
- 出版日期:2010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3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领导学

编辑推荐
管理者的正确修炼之路,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对MBA的反思
MBA教育能够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
告诉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该怎么修炼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译者序
动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并不是因为她出版之后引起了众多的争论,也不是因为强力推荐给出版社购买版权后要善始善终,想想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我1998年到2002年间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管理教育研究》之后产生了对于这一类讨论的偏好和依赖—管理教育(或MBA)何去何从?另一个严肃的原因是我恨死了读书“只读书名”的怪现状,希望更多中国读者能够有机会在通读全书后再发表看法,特别是商学院的院长们、MBA项目的老师同学们和媒体界的朋友们。
许多人根据书名判断,觉得这本书哗众取宠。我在翻译本书时首先和最后面对的也是书名。在过去一年的媒体传播中,本书的书名普遍被译作《要经理人,不要MBA》,火爆惹眼。但是如果你读完全书的话,就会发现这与该书的内容并不符合,特别是“要……不要……”的中文表达也和作者在书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观点不吻合。严格地说,我认为这个书名的全部含义应当是—“培养”管理者,而不是传统的MBA。现在的书名我认为更恰如其分,也谢谢编辑在多次的讨论之后能够站到我这一边,而不是简单地加入到将MBA妖魔化的围观鼓噪者中。
本书英文版发行后,因为其话题感强,内容极具批评性,引起了相当广泛关注。当然,大背景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MBA教育都出现了相当多的困难,申请者人数减少(被比喻成MIA,就是战斗中的失踪者),培养效果受到质疑,其中2002年《管理学会:学习与教育》中Pfeffer教授的那篇题为“商学院的终结”的文章是其中代表。因此,财经媒体无法躲开这本书的诱惑,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评论都主要集中在该书的标题和前半部分中的几个论点。从国内的情况看,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有记者听说了这本书的书名,并在某些世界著名商学院院长、副院长、教授来访时或者采访我国管理教育界的学者时以此作为话题来质询。大部分的回答是:(1) 尊重这本书,尊重作者;(2) 没有仔细看过,不好评论;(3) 书中对于MBA项目的批评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改进;(4) 我不相信MBA项目会垮掉。
讨论“MBA项目会不会垮掉”的问题并非危言耸听。我刚在法国参加了2005年EFMD组织的一个欧洲各商学院管理人员的年会,其中一个分会场的研讨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多提一句,结束时会议主席总结大家的共识时在投影上打出了这样一行字“MBA has a future”—MBA仍有未来。
类似的看法绝非明茨伯格一人,他甚至算不上先知先觉。但是,现代社会中,往往观点由谁提出,会直接影响到观点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管理思想家”(汤姆·彼得斯的评价),明茨伯格在学界的地位众所周知,不熟悉的也可以翻看作者简介。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我并不认同有人评论的“哗众取宠”或者“反戈一击”,我认为这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使然。明茨伯格的性格就是特别热衷于跳脱常轨、开辟新路,离经叛道的角色也许是他生活享受的一部分。他自己说自己“总是对太流行或广泛接受的东西表示怀疑。”看起来,他蛮喜欢“破坏性创新”。
如果完整地看,这并不只是一本讨论管理教育的书。作为明茨伯格最新的著作,它与作者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联系最为密切。它以该书的结论为基础,发展了他对于管理过程的观点以及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对管理者的发展成长的意义。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比如这本《管理者而非MBA》,人们才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我最近在一次给企业家的演讲中就随手列举了本书中的一些图示,来说明书中蕴藏的管理智慧。比如图4-1、表9-2、图10-2,都是管理要义的集大成者。再比如,一张图2-2,管理教育史清晰展示眼前,MBA学生入学之前一定要看看,而管理教育工作者自己熟悉自己这个行业的历史,能够更清楚、自觉地面向未来。
所以,如果只是“怪怪地”认为书中因为讲了很多MBA项目的毛病所以是好书,仅仅这样认识这本书的出众,而不深入地理解它所揭示的重要思想,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如果读完全书还是这样的看法,真的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啊!
所以,如果要我说这本书的意义,我愿意概括为:严肃著作,须认真对待。
以我粗见,这本书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有广泛的影响力,任何人以后再评论管理教育,很难躲得开这本书;讨论管理人才的素质,或者讨论培训之道,或者教学创新,都躲不开这本书。商学院在讨论教学方法、变革、创新时,商学院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将会长时间地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恰如1959年的卡内基、福特两个基金会支持的两份报告和1988年的波特和麦基宾的著作。可以说,这本书是第三个里程碑。
而且,这种影响力不只是来自作者的名头,还来自于书的篇幅和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书的写作仍然具有高度的认真严肃,特别是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力求来源出处有据,旁征博引而绝不妄言。作者受过的专业训练非常好,宝刀不老。所以,书的内容绝不是谩骂,而真的是HARD LOOK(严肃审视)。
当然,尽管严肃,明茨伯格仍然保持着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这使本书的阅读几乎笃定充满愉快的体验。书中为商学院院长提高排名支的那些怪招儿,谁读后能绷着脸不笑呢?
然而,笑意中收获的不只是轻松,也有沉重。
译者写序不该罗嗦。在这里,我不想评论书中内容,读者自有高见。我从1994年开始参与一些MBA教育方面的工作,见识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教育前辈为了推动中国MBA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亲历了中国MBA事业在面临大变革大选择时的沉浮,也“享受”过国内的媒体舆论时而捧、时而骂的好待遇(总比被人误当成NBA要好得多),要我说,我国MBA教育的路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常常咀嚼《中国管理教育报告》的作者赵纯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的这一段话:“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管理教育发展的不长历史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充满着障碍、困惑甚至责难。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办高等教育已属不易,在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穷国办管理教育更是困难重重。”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份不容易,就必须得不自满,就必须得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因为这条路注定是“不进则退”。
我当然希望任何关心管理教育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说实话,书中第二部分,明茨伯格教授借由IMPM的实践所给出的很多建议,我每读到一段,就不免会去想这些能否在我们的MBA办学和其他的管理教育项目中借鉴、应用呢?除了商学院的同行,我认为管理培训公司的负责人、从业人员、培训师以及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培训主管都值得花时间研读,书中的教学培训新理念、新方法非常值得尝试。我觉得MBA在校生也应该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传统的MBA项目能够(擅长)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如果成为一个合格管理者,该怎么修炼。我希望理性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之后,能够有积极的行动。衷心希望看到读完本书之后的“起而行之”。
明茨伯格教授作为管理教育的实践者,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说服力。我希望我作为一位后辈实践者,应该能够使本书的中文版准确、易读。达到这个目标还得到了家人和许多同仁的支持。谢谢朱童、张莹莹同学对于本书初译、誊抄的贡献,谢谢编辑的认真和耐心沟通。谢谢朱恒源博士最初从美国买这本书送我,给我第一次通读的机会。翻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进一步的学习来自于读者对于译文的批评指正。因为会有很多前辈、同行、同事读到本书,相信一定可以收获很多教益。敬请赐教。
杨斌
2005年4月于清华园
序言
明茨伯格的背影
最早接触明茨伯格,是在通用的管理学教科书上读到他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大概是在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本科生学管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其实读什么也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1999年我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读博士时,因为明茨伯格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访问教授,我才开始注意认真学习明茨伯格的各种管理理论。那时,他待在INSEAD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印象中,学校里挂着他名字的办公室的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锁着的。
初见到明茨伯格是一次他给新来的MBA做晚间讲座的时候。那时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尚未出版,但他反思MBA的教育方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座的都是MBA,所以,明茨伯格那些批评MBA的话相当于是“当着秃子的面,非要说亮”,MBA也不示弱,双方唇枪舌箭,妙语连珠。当时的印象是明茨伯格批评问题很尖锐,很严厉,非常不留情面。
参加了INSEAD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的项目小组后,我与明茨伯格的接触逐渐多起来,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一点管理大师的架子都没有,用我的话来说,是一个“terribly nice guy”。同时我还发现西方国家很多优秀学者都像孩子一样单纯,所谓的“赤子之心”也不过如此吧,我想这应该与西方成熟的科研体制有关。
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大众界,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德·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界,而学术界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也是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人。我想,这应该与他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真正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关。我曾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告诉我,秘诀很简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他往往也要改上一两星期。也许世上确实有那种传说中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型写手,但很明显,明茨伯格不属于这种类型。
当然,真正给明茨伯格带来学术界地位的是他系统性的管理思想。简单说来,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有三个维度。首先,他的管理思想属于管理学中的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的英美学派,与此相对的,是管理学中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这种倾向的集中体现是他关于管理者角色的研究,代表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质》,30年后明茨伯格重写了这本书,也就是2010年出版的《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一书。在明茨伯格基于田野调查,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理论之前,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国人法约尔等人奠定的管理功能论,即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思想体系,按明茨伯格的说法,这些词其实是同义反复,意思都是控制。
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的第二个维度是他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进步主义倾向,与这种倾向相对的,是强调管理层权力、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倾向。集中体现他的这种倾向的是他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代表作是《战略规划的兴衰》。在这方面,他的对手包括咨询公司、大众媒体,以及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的宠儿:各种带着纸糊高帽的商业英雄或管理大师。所以,他本人不喜欢别人把他叫做“Guru”(大师)。如果非要给他一个印度字眼的头衔, 他说,他宁愿是一个“Swami”(学习者)。
第三个维度是他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对的是执意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这里,他重点提出的是管理也是一种技艺的观点,这种技艺的成分加在科学、艺术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他的管理三元论。他对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评,就是因为这种MBA教育过分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成分,忽视了管理中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艺术成分和通过经验才能达到的技艺成分。这个维度上,明茨伯格的代表作是《管理者而非MBA》。
三个维度同时是他学术生涯的三个步骤、三大战役、三座里程碑,其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于任何摆出权威姿态的东西以及被顶礼膜拜的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怀疑态度。我曾感慨过,学者一辈子能够打下一座城堡已经是很大的贡献,像他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了。
明茨伯格经验主义倾向秉承的是英美哲学的认识论传统,该传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主体。这其实也是明茨伯格的管理学思想能够迅速进入管理学主流的原因。明茨伯格的平等主义倾向发扬的是以加拿大和北欧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传统,其参照系是美国一贯的对金钱和资本,对资本家的能力和权力进行崇拜的传统。他对MBA教学模式批判,除了与这种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美国最近20年过分强调技术与数字倾向的批评,这种倾向与股票和股票市场的力量(原教旨市场主义)的上升紧密相关,美国主流商学院向投资银行业、咨询业提供MBA毕业生,很大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市场机制的一部分。
明茨伯格向一架架隆隆运转的大机器发出挑战,费力,却未必讨好。总体而言,强调员工、强调平等、强调实践的管理学理论不容易像强调领导力、强调理性(不管是“灵光一现”还是各种貌似科学的分析框架)、强调自上而下的战略那种管理学理论一样得到作为实际控制企业资源的在位者的同情、认同和支持。但是,明茨伯格的理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很大程度上,正因为有一批像明茨伯格这样专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人,西方国家整个商业系统才能顺利、平衡地运转。
有记者问我明茨伯格理论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在哪里,我说,科学的人本主义的意义是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中国管理界会由于存在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传统的失落,面临的问题要比西方的问题更严重。中国企业现在普遍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思想。现在,中国的学术圈和企业界对于明茨伯格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还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是整人,更不是把人当机器来控制,也不是把人当羊群来驱赶(所谓“领导力”),而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
明茨伯格正在撰写一本叫《跨越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新书。他告诉我,他已经为这本书准备了十几年,积累的笔记已经有近一米高了。看来,这个不知懈怠为何物的老将又在向下一个城堡进军了,赤手空拳,然而却又势在必得。他远去的背影之后,是一片片广阔的田野,他所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如今已是一片丰饶的景象。
肖知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亨利·明茨伯格研究中心学术主任
推 荐 序 一
MBA是什么
我为新作写推荐语或“序”,大多出于朋友的友谊和自己学习新作的愿望。而这次不太一样,主要是出于我对此书的兴趣。其实,一个国家、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开始时重学历,而后重阅历,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这本书让我心动,欣然接受写序语的约请。
媒体评论
——迈克尔·斯柯平克
《金融时报》管理学编辑
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向商业教育的最基础发出了挑战。
——《商业周刊》
本书在管理教育和发展方面提供了振聋发聩的深刻思考。它应该成为MBA们的推荐读物。它带给读者们的感觉将是激动,甚至愤怒,但绝不会是乏味。
——《今日管理》
商学院正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太关注所谓“科学”的研究,聘请缺乏实践经验的教授,培养缺乏应对复杂和非定量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换言之,远离了真正的管理。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大师,《哈佛商业评论》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教授是一个经常唱反调的人,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可以说向商学院发射了一枚火箭。他在书中说,大多数商学院的MBA课程只是为商学院提供面包和黄油,而不能够让学生们学会管理。
——《经济学家》
世界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以《管理者而非MBA》一书已经赚足眼球,大师观点是否偏颇虽需商榷,毋庸置疑的是其轰动效应以及其所引发的新一轮关于MBA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
——《光明日报》
书摘
第1章错误的人
没有天生的外科医生,也没有天生的会计师。它们都是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经过正规的培训,而这种培训最初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当然,学生们必须具备使用手术刀或是操作键盘的能力,但是他们首先得接受专门的教育。然后他们就会被推到一群满腹狐疑的公众面前,在他们获准单独操作之前,至少先充当实习生或者被口试者的角色。
领导则不一样。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事实上,如果问任何一个社会能自然地提供些什么,恐怕除了天生的领导者,别无他物。领导和管理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能够从“做”和“为”中抽象出来的技术。教育无法将生活经验灌入一个具备天赋的“容器”里,就算是具有领导潜力的容器也不行。但是,它可以帮助一个已经充满了领导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容器塑造形状。
换句话说,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不啻于试图。向一个从没见过其他人的人传授哲学。组织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管理是一种困难的、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各种各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默契。试图把管理传授给某个毫无实际管理经验的人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糟糕的是,这是对管理奉身的一种贬低。
管理实践
如果管理是门科学或是一门专业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传授给毫无经验的人。然而它二者皆非。
管理不是科学科学是要通过研究来发展系统性知识的。管理的目的多半不在于此。管理其至不足一门应用科学(那毕竟还是科学的一种)。管理的确是对科学的应用:管理者必须运用他们从科学领域和其他领域中得到的一切知识。但是管理更多时候是一种艺术,建立在“眼光”、“远见”、。直觉。的基础之上。(彼得德鲁克1954年曾经写道一直觉’管理者的日子屈指可数了”(93)。而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仍在数着这样的口子。而绝大多数管理是一种技巧或者叫手艺。就是说它靠的是经验——在岗位上的学习。这意味着为了思考而行动和为了行动而思考是同样重要的。
把大量的技巧、一定程度的艺术和一些科学放在一起,你就会获得一份终归属于实践性质的工作。对于管理而言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唯一最优解。它是完全视情况而定的。
这样一来,只有当艺术、技巧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但是,在一间装满了毫无管理经验的学生的教室里。它们是没有机会相互结合的——因为人们无事可做。林达希尔(LindaHill)在她关于造就管理者的书中写过(1992),人们“在了解需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之前,就已经不得不采取管理者的行动了。(67)。换句话说,没有经验。技巧就没有空间:没有经验的学生绝对无法理解实践。至于艺术,在传统MBA项目的教室里。没有任何东西妨碍它被人们讨论,甚至仰慕。不过,由于学生们在经验上的缺乏,他们无法真正欣赏它。他们只能像艺术外行一样旁观——观察着它,却不知道它从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