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后危机时代 新定位 新模式 新战略 抢占制高点的新引擎
中国科技部部长 万钢 教授 专文推介
同济大学博导 西门子高管 倾心力作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战略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在实践中必然是战略目标,所以本书从战略目标及对应的战略杠杆出发,对指标体系作为战略管理落实的必要途径、对标杆对比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手段、对企业拟定战略的四项必要工作尤其是“实施框架”,做了系统描述,致力于为中国工业企业的整体创新战略探寻一种可行、有效的战略定位。
本书是针对中国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创作的一本战略管理的工具书,主要由孟凡辰博士根据其近20年的理论学习、经验积累、实践思考、专题演讲写作完成。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辛勤劳作后,中国终于在廉价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消耗外,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和资产,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全盘运作、管理和收益,以确保已实现的小康的可持续和不断改进。中国企业未来的赢家必定也只能是那些既具备战略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又能在既定的清晰战略判断指导下,短期灵活操作且有的放矢的决策者和团队。
本书的重点是战略管理的应用、实践所需要的体系营造和建设。
怎么读本书?谁可以从本书中获益?
全面从目标管理案例及战略管理应用角度来阐述战略目标及对应的战略杠杆;对指标体系作为战略管理落实的必要途径,依据所掌握的全球最一流的应用和实践做了有深度且自成一体的描述;针对企业拟定战略的四项必要工作,给出极具实用价值的描述,尤其是“实施框架”,是使企业所拟定战略行之有效的必要保障;所描述的标杆对比,首先是一种战略管理手段,但标杆对比理念和方法也可被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第1—4章)
谁可以获益: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独立董事和宏观分析专家、学者及基金管理人员。尤其对管理咨询业及顾问而言,孕育着极大的商机。其中股票分析案例,为股民、商学院管理专业学生分析、了解企业价值提供了具体的模型和方法。
中国企业被整体宏观地与发达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创新能力、实践方面最优秀的代表之一——西门子,进行标杆对比。尝试把企业的战略管理,上升到中国工业层面展开,为企业整体创新战略探寻一种可行、有效的战略定位,(第5章)
谁可以获益:中国政府系统内关注产业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决策者。部分内容对国电系统的领导和专家及风电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人,在战略分析和产品技术上都有细节提示。
企业的战略管理,如果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企业的社会公民义务,并最终通过使命和愿景来约束、规范企业的各项具体战略举措,那它必然无效且有害,(第6章)
作译者
孟凡辰,联邦德国波洪鲁尔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工程硕士,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科尔尼前全球副总裁、合伙人,联邦德国最大的经理人俱乐部亚洲第一分会创始主席。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目录
推荐序二(杨 福)
推荐序三(周展宏)
推荐序四(柴洪峰)
前 言
第1章 战略目标
目标管理案例及战略管理的运用 1
1.1 什么是战略管理 3
1.2 战略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战略目标 8
1.3 自上而下的衡量指标 11
1.4 战略杠杆必须有的放矢 12
1.5 措施和责任必须具体明确 15
本章小结 16
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问 16
第2章 指标体系
战略管理落实的必要途径 24
2.1 一流指标体系的功能特征及相关要求 25
2.2 企业缺乏指标体系 31
2.3 如何构造一流的指标体系 34
2.4 一流的指标体系必须将定性与定量的指标相结合 36
前言
中国经济、企业和个人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辛勤劳作,终于在廉价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消耗外,还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和资产,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全盘运作、管理和收益,确保已实现的小康的可持续和不断改进。所以,中国经济、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企业,已迫切需要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从做事本身的需要,转换视角为发展的战略管理要求。即便是考虑到中国大环境中的诸多制约所导致的较为普遍的经济、商业行为短期化,中国企业未来的赢家必定也只能是那些既具备战略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又能在既定的清晰战略判断指导下、短期灵活操作且有的放矢的决策者和团队。
这本书就是为未来这些赢家所创作提供的一本工具书。
当我们在约4年前着手本书写作时,正深为中国管理界将战略管理抽象化、理论化和概念化,因而与企业日常工作脱节而苦恼;同时我们也完全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全面营造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时,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文革期、改革开放的前夜,因而没机会从ABC基本概念出发来理解、把握、借鉴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全面应用和具体实践。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发达国家战略管理思想的接触和认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在此时的西欧、北美,战略管理体系在企业内已基本成型,其关注重点已放在对不同竞争战略的思考和应用上。
所以本书的重点就选择为战略管理的应用、实践所需要的体系营造和建设。
战略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在实践中必然是战略目标,所以本书的第1章全面地从目标管理案例及战略管理应用来阐述战略目标及对应的战略杠杆。这一章特别有益于企业家、企业的核心决策者和其他宏观分析的专家、学者。
任何战略目标和战略杠杆的拟定、细化、落实和考核都离不开全面、系统且自上而下的指标体系,所以本书第2章对指标体系作为战略管理落实的必要途径,依据我们所掌握的全球最一流的应用和实践做了一个有深度且自成一体的描述。其中对一流指标体系的定义,对企业整体状况管控的定量、定性的要求,尤其值得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宏观经济的专家以及基金管理人员学习、借鉴。对管理咨询业及顾问而言,这一体系无疑会孕育出极大的商机。
战略管理的指标体系要有益、有效,就必须要借助标杆对比实时、动态地了解、传播企业内、行业内及行业外的最佳实践,始终让有关决策者理解、认识什么是一流的业绩及获取一流业绩的原则和手段。本书第3章所描述的标杆对比,首先是一种战略管理手段;但标杆对比理念和方法也可被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第3章中的股票分析案例,为投资股市的个人、商学院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分析、了解企业的价值提供了具体的模型和方法。
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通过具体、细致、全面的指标体系有了自上而下的标杆对比、全面把握之后,企业的战略目标必然会有血有肉,既对企业日常工作也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有约束、规范和引领;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战略就有案可据、有理可循。本书第4章针对企业拟定战略的四项必要工作,给出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描述;其中尤其是“实施框架”,是使企业所拟定战略行之有效的必要保障。该章特别值得中国企业的独立董事们参考、借鉴,因为对企业拟定战略必要过程的询问、了解,无疑是对企业战略是否有效这一判断的必要先导。
任何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阐述,如果不能上升到产业高度来予以完善,其本身很难使“战略”一词名副其实。在本书的第5章,中国企业整体被宏观地与发达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创新能力、实践方面最优秀的一个代表—西门子,进行了标杆对比,并因此实际上在尝试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上升到中国工业层面展开;尤其是在借鉴了跨国企业的在华研发战略后,该章试图为中国工业企业的整体创新战略探寻一种可行、有效的战略定位。该章最后针对智能电网对风电产业的战略价值及电网智能化的战略举措,做了战略管理示范性的、独特的展开和细节论述;尤其值得中国政府系统内关注产业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决策者研读、思考。对国电系统的领导者和专家以及风电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人,该章的内容无论是对战略分析还是产品技术都会有很细节的提示。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长久地损人利己、有害公众的。从战略管理需要上来讲,股东、客户、企业员工和供应商的长远利益必然要求企业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这就是企业的使命、愿景的价值所在,也就是本书最后一章所描述的战略的价值观。企业的战略管理,如果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企业的社会公民义务,并最终通过使命和愿景来约束、规范企业的各项具体战略举措,那它必然是无效且有害的。该章尤其需要中国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师们仔细研读,并由他们来传授给广大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
本书的前5章由我自己根据近20年的理论学习、经验积累、实践思考、专题演讲写作完成;第6章是由我的博士后杨玉红博士、副教授独立写作完成,并由我从实践、应用角度予以了补充、修正。
本书经过近4年的写作得以结稿,首先要感谢前任同济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教授。正是他在2004年的提议,提名我成为同济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才让我对本书的写作愿望得以落实。同时,我也非常高兴他成为本书的第一位“目标”读者,由衷地感谢他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提笔作序!
其次,我要感谢西门子公司在过去6年里提供给我的管理、实践平台;尤其是我在2006年Feldafing总部培训中心所接受的总经理培训,让我从上而下在理论和应用上掌握了西门子的战略管理体系和众多全球一流的方法、实践。这次培训,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一次管理培训。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13年尤其在西欧的管理咨询生涯中,对我的战略管理能力和实践尤其是对本书内容贡献最大的朋友、同事和客户。首先是Kreuz博士,他是我在科尔尼13年的Mentor,是科尔尼标杆对比方法和实践方面全球最卓越的一位专家;在他的指导下,我帮助科尔尼建立了标杆对比的数据库,并在本书中引用了诸多他关于标杆对比的专著中的经典论述。很高兴在离开科尔尼这么久之后,Kreuz博士依然是我个人和家庭的忠实朋友。其次是Goldack先生,他曾是德国施乐售后服务部的总经理;他和他的团队对售后服务的管理和实践,无疑是我近20年管理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最优秀的;本书中对施乐指标体系的引用,希望也是他们最佳实践的真实写照。我也非常感谢科尔尼公司前德国一把手、现虽已退休但仍是其两位法人代表之一的Borrmann博士。他是科尔尼的前辈中战略管理和思维能力最出众的一位,也是在这方面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帮助最大的一位同事。很幸运每年夏季我们还能在杜塞尔多夫碰头交流,还能享有他的解惑答疑和人品风范。
我也借此机会向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邀请我参加长江商学院的跨国公司总经理课程,让我得以分享他实用价值极高的“从月球看地球”的宏观视角,并聆听了让他自豪不已的中国一流师资的讲授。
为了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我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先生和浦东干部管理学院的邀请,为《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们以及浦东干部管理学院的厅局长班讲解了部分书稿内容,并摘录了部分对话问答。为此,我谨向秦朔总编和浦东管理干部学院的有关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非常感谢杨玉红博士和我的助手黄婷婷女士对本书的编辑、整理,以及她们在工作之余付出的精心努力!
谨以此书敬献给支持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爱女安林和信赖我的朋友们。
孟凡辰博士
序言
《中国企业怎么办》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书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为解决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支撑,而且介绍了许多理念和方法,更给出了丰富的案例佐证。本书对企业战略问题的思考,并不局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更上升到产业层面综合考虑。作者将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西门子公司进行了标杆对比,尝试在整体上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探寻有效的定位。这些对于当前我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趋动、内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书是孟凡辰博士对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经验的观察和借鉴,也是他多年从事战略研究、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更是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开拓和启迪。孟凡辰博士长期在欧洲学习、生活和工作,曾在世界一流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运作模式和经营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孟凡辰博士一直关注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 回到中国从事了近10年企业管理工作,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尤其是近年来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管理实践,使他对在中国如何进行创新管理获得了切实的经验。难能可贵的是,孟博士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及时地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主动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青年学子。使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我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能够聘请他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孟凡辰教授支持同济大学管理学院教学并指导了许多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现在这些青年才俊活跃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的才识和能力得到了所在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因而,本书作为孟凡辰博士长期理论探索、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结晶, 自然是言之有理、有据、有物、有情。
本书不仅值得企业家、企业高管一读,也值得从事企业和产业战略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参考。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也将更为丰富多姿, 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关于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的著作问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创新实践。
万钢
媒体评论
——万钢 中国科技部部长教授
为国内公司“量身定做”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书。
——柴洪峰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
作者具有德国优秀企业家的严谨和学者的理论高度,以清晰的逻辑将自己十多年管理实践进行了深度且自成一体的叙述,能有效指导中国企业战略决策执行落地,帮助中国企业成为竞争赢家。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
无论是拥有竞争优势的领导型企业,还是寻求新的突破的成长型企业,抑或希望走出迷茫的困难型企业,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因为它不仅关乎战略,而且提供了战略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指南。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德国企业的严谨、细节和执着,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孟博士的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唐骏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
半生春秋,横越千载。若解战略事,还需躬身行。中国企业正身处战略管理时代,时代孕育了“中国企业怎么办”这样的宏大命题。在对这个命题的探解中,孟凡辰博士的专著兼具理论剖析与实践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妨细细品酌。
——武常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与市面上诸多坐而论道空泛谈企业战略管理的著作相比,思想性实用性兼备的《中国企业怎么办》价值凸现。对于那些有志于不仅追求“做大”更追求“做强”的中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怎么办》是必读之作。
——杨福《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