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30年高速发展,危机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是什么力量促成?.
中国成长型企业对经济推动居功至伟,“中国管理模式”彰显中国公司“软实力”...
内容简介
目录
序二 中国企业战胜危机的奥秘
第1章 复活的金山 / 1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2章 黄土地 金链子 / 15
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3章 “士兵突击” / 31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第4章 一片羊肉的前世今生 / 47
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第5章 何处安放的希望 / 65
成都华西希望集团有限公司..
第6章 慧舞利器 / 83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第7章 开着卡车去长跑 / 99
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第8章 七十二变小红枣 / 115
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9章 诺言美丽 / 129
上海美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序言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公司破产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的金融体系遭遇重创。一年后,经济回暖,阴霾犹在。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心理震撼远胜于物质世界的窘迫,也促使我们思考更多。在这样的时机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商道》栏目推出了10集“发现中国管理模式”特别节目,探寻中国企业快速成长背后的管理模式和它们的“商道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
《商道》栏目的前身是《财富故事会》,我们一直在以财经媒体的视角,挖掘中国成长型企业中的佼佼者,讲述它们传奇的商业故事,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2009年8月节目改版,更名为《商道》,栏目定位在“说商业传奇,解财富之道”。“发现中国管理模式”特别节目因此而水到渠成。活动中优秀的专家学者深入到成长型企业中,探究企业成长之道,发现企业在领导决策、企业文化、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组织管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行之有效的成功管理实践,并总结成为众多企业可借鉴的管理案例,形成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管理模式”与社会分享其成果和经验,共同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水平。
正如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成思危先生所言,中国经济的成长已经孕育出了一批非常有实战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家,他们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特色的市场土壤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但是关于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梳理、提炼与研究却刚刚起步,在很多人眼中,中国企业管理乏善可陈,媒体也多把焦点放在对外来管理学说的关注上。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细胞是企业,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说明中国的企业管理也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的企业管理不能按照外国的既定模式和既定理论来衡量,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另一方面,结合当下全球经济之现状,那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中国企业,需要学术界、媒体乃至全社会的肯定和鼓励,而它们成功的实战经验,也应该被更多还在困境中摸索的企业分享。所以,此次《商道》栏目与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的合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端。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走访了10家企业,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管理首先是商业实践,而绝非来自于庙堂之上,也不是写在教科书里的。这些具有创业精神、渴望致富、对财富有着天生追逐意识的企业舵手,在创造财富的艰辛旅程中,慢慢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商业实战是非常冒险的事情,节目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者,但实际上,更多人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征程中铩羽而归,有的发令枪没响就已经倒在了起跑线上,有的则在即将光荣迈向终点的刹那输给自己。但是无论输赢,他们的经历都是同道的宝贵财富。
我们的记者走入企业时,发现很多草根成长的成功企业领导人,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对很多管理概念甚至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有的甚至“倒行逆施”,但是他们的企业同样做得非常优秀。比如很多管理理念强调员工亲属回避制度,但是我们遇到一个案例,德邦物流公司,管理者为了增强员工的企业忠诚度,鼓励员工夫妻双双都在企业工作,甚至把公司内部餐饮部门承包给一个员工的妻子来做,却也做得非常好,企业成功经受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的洗礼。
企业管理理论诞生也不过才七八十年的时间,经过了漫长的商业实践之后,日本人有Z理论,美国人写了本《追求卓越》,这都是他人的管理科学。中国商界人士在具体的商业实践活动中学习、模仿、积累和总结,结合中国古人的哲学与智慧,正日渐形成“中国管理模式”。通过《商道》栏目呈现的这10期节目,你可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10家企业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个人并未成为商海试水的勇敢者,但一直处在离中国经济心跳最近的位置。从早年的《经济半小时》、《证券时间》,到后来的特别节目《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十几年来不断用创新的节目形式和突破的电视观念,表达我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观察,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期间中国经济从高歌猛进到理性有序攀升的进程。无论是之前的《财富故事会》,还是今天的《商道》,我们最终想呈现给观众的,不是致富的独门秘笈,也不是救人于水火的灵丹妙药,当然你也许会自觉将节目案例中的启发用于实践,甚至那些柳暗花明的创业经历与风光无限的企业领导人,会激发你内心想要创业的梦想,但这些都只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我们希望你能透过这些鲜活的案例、独特的管理模式以及专家对经营哲学的分析解读,看到背后的人生大智慧。“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如果读者能够有此获益,那将是对我们财经媒体人最大的慰藉。..
任学安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
中国企业战胜危机的奥秘
“一个未经市场风雨考验的企业,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企业,只有经历风雨之后依旧保持不败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成功的企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曾如是判断。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连昔日傲视全球的华尔街都自顾不暇之际,我们认真品味他的这句名言,又另有一番滋味。
实际上,无论对于那些触角遍及世界各地的跨国巨头而言,还是对于历经改革开放30年磨砺的中国企业来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厄运》中的一句话尤其贴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此次危机中,中国诸多企业的表现,或许足以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西方世界习惯于将此归结为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并送给中国企业一个称号—“中国买家”,言外之意不难理解,就是中国企业经济实力不错、有钱,可以去世界各地“抄底”。我认为,他们只是看到了表象,并没有触及实质层面。
那么,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在成思危先生倡导的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的支持下,中央电视台《商道》栏目策划了“发现中国管理模式”特别节目,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是追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本次特别节目选择了10个企业作为案例,由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邀请国内顶级商学院教授联合央视记者对案例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的角度展现了案例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逆势成长的原因。
这批刚跃入公众视野的成长型企业多数规模不大,并不具备太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也难以获得太多的政策支持,是受到危机挑战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它们普遍具有快速的学习能力,灵活善变,适应力极强,也更擅长将中国文化糅入企业管理中,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不少细分行业中脱颖而出。在金融危机仍未消退的当下,展现这批成长型企业的中国管理模式,可以说恰逢其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其实,盘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孜孜以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的企业不但存活至今,而且活得很好。不难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的群体崛起,并非只仰仗于中国经济“黄金10年”,即使身处金融危机的年代,它们同样能行,并能在惊涛骇浪中挺立于潮头。这毫无疑问得益于正在崛起和发展的中国管理模式。
2006年12月,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我第一次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这一命题。简单说就是,对于企业而言,既要有雄厚经济基础的“硬实力”,也要有体现我们管理实践及创新的“软实力”。中国企业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商业复兴的伟大梦想。现在看来,这一命题具有深远和广泛的探讨意义!
彼得·德鲁克说过:“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这个奥秘在哪里?“发现中国管理模式”就是给管理学界、企业界和社会大众分享中国企业管理奥秘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非常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尝试。...
媒体评论
——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 名誉理事长成思危
商本无道,死了的是道,活下来的更是道。中国经济的成长已经孕育出了一批非常有实战管理经验的优秀中国企业家,正因为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特色的土壤下,创造了一个个商业的奇迹。如果我们多一些成长型企业家,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多一些真正的企业家或管理大师,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可能都会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副总监任学安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特别节目,每个故事后面都提炼一些跟我们古代先贤所倡导的理念非常一致的地方。每期都会感觉似曾相识,好像是古人早就说过的事实。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系教授朱武祥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中的案例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树立“质量成就品牌和商誉”的理念,引入国际标准,建立适合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文化的管理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就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使企业稳步走向世界。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刘杰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中的很多案例都充分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与中国文化特征的融合。...
—— 清华大学 教授范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