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原出版社: Harper Paperbacks

编辑推荐
集德鲁克思想大成的巅峰之作 全球管理者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管理最重要、独特的贡献就是将体力工作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之多;21世纪管理所能做的贡献是提升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因此,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管理需要设立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八个方面的目标。八个目标之间应该达到三种平衡。
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
管理需要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为支柱。
每项管理成就都是管理者所取得的成就
每项管理失败也都是管理者的失败...
作译者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和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 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记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出版成二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绪论从管理热潮到管理绩效
第1章管理学的兴起
第2章管理热潮及其经验与教训
第3章新的挑战
第一篇使命
第4章管理面面观
第一部分企业绩效
第5章管理企业:西尔斯公司的经历
第6章什么是企业
第7章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8章目标的力量和宗旨:玛莎公司的经历及其经验教训
第9章战略、目标、优先次序和工作指派
译者序
这部浓缩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的浩瀚巨著,管理学的《圣经》,以其简洁而浓缩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可以说,任何一本巨著的写作过程,都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过程。在本书的写作中,读者不难发现:德鲁克先生实际上是率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工具。
面对管理大师的巨著,实在不敢有所妄言,而且也绝不敢期望短短的2 000字就可以把大师的思想和特色表述清楚。援引德鲁克先生的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实践。相信,只有在反复阅读和学习他的大作(并实践)之后,才会真正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下面仅就阅读、学习、再读、翻译、再读、再译、再学中的两点体会与广大读者分享。
第一,本书从内容上囊括了德鲁克先生非常经典的真知灼见。这首先表现在他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切实可行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本书中,作者以管理热潮向管理绩效的转变入手,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富有效率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方面,系统地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元化、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体现在他的独具慧眼和超凡的预见性,成功地预测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例如,他不仅成功地预言了日本经济的兴衰,而且早在计算机芯片和网络得到发展之前的1950年,在企业大都认为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时,就预言了“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再次,这也体现在他启发了一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从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到中国海尔的张瑞敏,乃至《财富》500强中的许多管理者,都深受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影响。可以说,德鲁克先生在市场、创新、变革、战略、知识管理、未来管理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让诸多管理大师和成功企业家从中受益。
第二,本书从体例和风格等方面反映出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逻辑关系。按照内容,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使命(《使命篇》),管理者——工作、职务、技能与组织(《实务篇》),高层管理者——任务、组织与战略(《责任篇》),读者可根据需要和兴趣参考阅读。德鲁克先生以其卓越预见性的独特思维方式,把微观管理学置于宏观世界之中,以实际行动实践了管理学立足于经营实践和服务于经营实践的学科特征,再现了管理经验学派的无穷魅力。在综观全球的基础上,本书囊括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运用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剖析,在提炼和发展管理知识的同时,揭示出管理的真相,反映出管理的真谛,为管理学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无疑,管理绝不应该只是技能训练,而应该是对人员、组织、社会和环境的整体认识与实践。类似地,管理也不应该只是一些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是运用理论和科学方法来解决社会和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本巨著中,读者找不到“削足适履”的标准化条目,也找不到所谓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些沁人心脾的观点和故事,文笔简单但却清晰有力;读者所能体会到的,是大师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是将微观管理研究集中到组织、目标管理、领导力、人力资源、创新制度、公司责任和管理者等方面所做的根本性思考;读者所能感知到的,是一代管理宗师不断学习的精神、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独特而富有创见的思维方式。..
中国企业如同中国经济一样,正处于飞速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可以说,管理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把握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成长机会,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战略话题。或许,国人可以在彼得·德鲁克的巨著中找到启示或答案。事实上,正因为不确定性,所以德鲁克先生才非常强调预见性,也希望管理者有预见性。他倡导变动环境下的管理科学,认为把握未来是管理学的最大难题,所以他强调指出,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发展的机遇和变动的机遇。例如,他本人就经常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这直接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来分析市场行为。
中国要发展、经济要腾飞,自主创新势在必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是企业高层管理的问题,是知识工作者的问题,他们对成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成败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洞察力和管理素质,取决于他们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正如德鲁克先生所指出的,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员工的成就、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而且管理者的责任永远大于权力。在很早以前,德鲁克先生就倡导对人的重视: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组织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发展空间,薪水买不到忠诚,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满足。在谈到任何问题时,他总是不忘提到:人,才是重点。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成长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若成长超出了环境许可、社区许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超出了产业特有的最优规模,不仅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损害,也会给企业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甚至带来灾难!相对于特定的产业而言,规模过大或规模过小,都是规模不当的表现,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或剥离,并持续地进行真正的创新。
综上所述,德鲁克先生的这本巨著,既是一本面向管理者(工商企业与机构组织)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也是面向学生和有志于管理工作的仁人志士的系统化教科书。在2005年上半年有幸受邀翻译这部被誉为管理学《圣经》的德鲁克先生的巨著,我心中感到万分荣幸而惶恐,惟恐自己的“无知”会成为晶莹无瑕的美玉上的斑点。至今,大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以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朋友的鼓励下,译稿终于跟大家见面了,这时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鉴于时间和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虽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已经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存,“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的真谛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最后,让我们以这句符合德鲁克理论的话共勉,并为行动和成果而努力奋斗吧!...
王永贵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前言
管理是任务,也是一门学科,但管理也是人的管理。每项管理成就都是管理者所取得的成就,每项管理失败也都是管理者的失败。实施管理的是人,而不是“力量”或“事实”本身。同时,真正决定管理成功或管理失败的,是管理者的愿景、奉献和正直程度。因此,本书强调“管理者也是人”,并力图从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者。同时,本书还把焦点集中在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和管理者的成就上,并时刻努力把人和任务整合在一起。相对而言,任务本身是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它需要靠人——管理者来完成。而且,最终决定需要什么和成就什么的,是“管理”。
管理也是工作。事实上,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工作,它使现在的社会与以前的社会有所不同。可以说,管理是现代组织中所特有的一种工作,它使现代组织可以有效地运作。既然管理是一种工作,那么它就会有自己的技能、工具和技术。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在本书中进行了探讨,而且围绕有些问题的探讨还十分详细。
不过,虽然管理是一种工作,但它却与其他工作存在差异。与内科医师、工匠或律师的工作不同,管理工作总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进行的。因此,管理者本身总是在扮演着模范角色,他的所作所为至关重要。不过,“谁是管理者”也很重要——对工作的影响甚至比内科医师、工匠或律师还要大。为人师表的教师往往也具有同样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他的技能与绩效,另一方面是他的性格——榜样作用和正直品质。因此,本书将同时强调管理者的任务与管理者的性格。..
在过去的30多年来,本书及其所涵盖的方法已经成为许多大专院校、经理人项目和研讨会的重要教材,并为许多不同类型的学员所证实。同时,本书中的许多主题材料也都是近40年来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过去40年里,以顾问的身份,我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大型和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政府机构的管理者以及医院与大学的管理者密切合作,总结并开发出这些材料。虽然我也曾与美国以外国家的企业与非企业管理者密切合作,如英国、日本以及西欧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本书所囊括的大部分经验都是以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和背景的。因此,本书努力涵盖每位管理者应该知道的管理知识,但书中的表述形式却十分简单明了,即使那些尚未担任过管理职务,甚至在管理机构中工作的普通员工都可以很好地领会和把握。所以,本书的读者可以确信以下两件事实:一是书中所囊括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管理实践,而且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和肯定,是管理实践中最核心的东西;二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经过管理专业学员的测试,并被认为既具有深远意义又易于领会与把握。...
彼得·德鲁克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市
1985年新年
序言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导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
这段话透露出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我回忆起来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这时德鲁克学说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显得重要。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剧变时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他力图避免战争、革命和“运动”及其背后的强权与暴力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不是他的发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咨询工作,示范一种他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这就是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他的著作里没有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演绎,朴实无华地表达出来。
我想上述贯穿在德鲁克学说中的精髓所在,可能正是人们总是称他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迄今为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可能是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鲁克著作最多,也是最认真的一家出版社。我不知道这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这给成千上万渴望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以及知识工作者所带来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由此华章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媒体评论
本书力图用“洞察力、理性思维、知识与技能”来武装管理者,以便他们更胜任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摘
第1章管理学的兴起
在过去的50年里,每个发达国家的社会都发展成为机构型社会。目前,每一项重大的社会任务,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卫生保健、教育或环境保护、对新知识的追求或国防任务,都是由大型组织来完成。这些组织都是准备长期存在并由自己的管理当局来管理的。结果,现代社会的成就(如果不是指个人的生存)越来越依靠于这些机构的成就。
在75年以前,人们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样一种社会。在1900年的时候,在每个国家的社会里,家庭仍然是绝大多数社会任务的执行者和活器官。相对而言,各种机构则少而小。可以说,即使是在机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德意志帝国)里,1900年的社会也如同堪萨斯州的大草原。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一个机构与众不同,那就是中央政府。它巍然耸立于地平线上,但这并不是因为它规模庞大,而是因为它的周围别无他物。除此以外,社会的其余部分都以散布着的无数小分子的形式存在:小型工场、小型学校和个体职业者(如医生或律师,他们都自行开业)以及农户、手工业者和邻近的街道零售店等等。那时,虽然也开始有一些大型企业,但那仅仅是开始而已。当时所谓的大型企业,在今天看来不过是规模非常小的小型企业。
当年曾经让美国人的祖辈慑服的“大章鱼”——洛克菲勒(Rockefeller)旗下庞大的标准石油托拉斯,已经于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分解成14个部分。30年以后,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标准石油公司的这14家子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无论是在员工规模,还是在资本金额、销售额和其他方面,都至少是以前的4倍那么大,即4倍于最高法院颁布分解命令时“大章鱼”的总体规模。可是,在这14家子公司中,只有三家可以算得上是大型石油公司,即泽西标准石油公司(Jersey
Standard)、美孚石油公司(Mobil)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fCalifornia)。而其他11家子公司只能算是中小规模,在世界经济中只起着很小的作用,甚至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在过去的70年里,虽然工商业在发展,但其他机构发展得更快。在1914年以前,没有一所大学拥有6 000名以上的学生——而且拥有5
000以上学生的大学实际上也很少。目前,拥有6
000名学生的大学只能是个“侏儒”,有些人甚至怀疑这种规模的学校能否生存下去。类似地,医院也从过去收留贫困潦倒的病人的边缘机构㈢,发展成为“卫生保健中心”,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而且也是最复杂的社会机构之一。同时,工会、研究机构和其他许多机构也都同样发展为庞大而复杂的机构。
在20世纪初,苏黎世的市民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市政厅。他们深信:这座市政厅在未来的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事实上,这座市政厅曾受到保守分子的尖锐攻击,认为它即使不算是好大喜功,也是巨大浪费。虽然比起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府,瑞士政府的发展要慢得多,但早在很长时间以前,这座市政厅实际上就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的办公需求了。目前,瑞士政府的各种机构所占用的面积,大约是75年前显得十分宏伟的(如果不是过于奢侈的话)市政厅面积的10倍以上。
员工型社会
时至今日,在各发达国家中,市民一般都是员工,至少在为其中某个机构工作,并把诸如此类的机构看成是自己的衣食之源,是自己的机会所在,是自己获得社会地位并发挥作用的阶梯,是实现自我和个人成就的场所。
在1900年,市民如果受人雇用的话,雇主通常是小型家庭式的企业主、雇用一两个助手的小型夫妻店或家庭等。当然,除了像英国或比利时这样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以外,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务农为生。
渐渐地,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员工型社会。在20世纪早期,人们常常相互问道:“你从事什么工作?”但现在他们会问:“你在为谁工作?”
对于机构型社会及其新的多元主义,我们既没有适用的政治理论,也没有适用的社会理论。事实上,这些现象与那些仍然统治着我们的社会观点和我们处理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论,是相矛盾的、不相容的。我们仍在应用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伯丁(Bodin)、洛克(Locke)、休姆(Hume)和哈林顿(Harrington)等人所提出的政治和社会模型:当时的社会除了唯一的中央政府以外,社会上不存在其他的权力中心和自治机构。尽管现实的变迁早已超出了这种模型,但它仍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模型。
适合于新现实的新理论,总要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产生。这是因为:为了避免落人无端的揣测和模糊的想象之中,新的理论往往只有在件发生以后才能形成,是在对我们已经学到的、已经实现的和已经完成的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形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新理论形成才采取行动。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点知识。至少有一点我们是确实知道的:管理是新机构的特殊器官,不论这种机构是工商企业还是大学,是医院还是军队,是研究实验室还是政府机关。如果要使上述机构正常运作,就必须进行管理。
“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是极难理解的。首先,它是美国人特有的一个单词,很难翻译成其他语言,甚至很难准确地翻译成英国的英语。它表明一种职能,但同时又指执行这一职能的人。它表明一种社会地位和层级,但同时也指一门学科和一个研究领域。
但是,即使在美国人的用法里,把管理作为一种术语也是有点差强人意的。这是因为:在工商企业以外的其他机构里,通常很少会谈到管理(management)和管理者(manager)。在大学、政府机关和医院里有行政管理人员,在军队里有指挥官,在其他机构里有主管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机构都有管理职能、管理任务和管理工作。在这些机构里,全都需要管理。而且在所有这些机构里,管理都是有效的活性器官。
事实上,机构本身只是一种虚构之物。它是一种会计实体,而不是一种社会实体。当某个政府机构发布某项法令或决定时,我们完全知道那是机构中的某些人在做出法令或决定,是他们在代表机构采取行动,是作为机构的有效器官在采取行动。例如,当我们说通用电气公司关闭了一家工厂时,当然并不是指公司在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而是指公司中的一批管理人员在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同类热销商品
商战
- ¥49.00
- ¥33.32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 打造销售铁军
-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