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Optical Networks:A Practical Perspective,Second Edition
- 原出版社: Elsevier Science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仅全面地涵盖了通信的物理和应用方面的内容,也探讨了新兴的智能网络相关的技术,应该是本领域专业人士必读的书籍。
本书对光通信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极为有用,可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在光网络中加以应用。
这本书以最清晰的、科学的以及启发式的方法对目前最新的波分复用技术进行了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书籍
本书英文版原书是关于光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权威著作,详细地描述了网络中的单元以及传输技术,并且强调了网络评估、配备以及光学方案等一些实际的组网问题。中文版分成《光网络》(上卷:光纤通信技术与系统)和《光网络》(下卷:组网技术分析)。
上卷主要讲述光网络元器件和传输技术,下卷主要介绍光网络的构造、控制和管理技术。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教材,对专业人员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仅全面地涵盖了光通信的物理和应用方面的内容,也探讨了与新兴的智能光网络相关的技术。应 该是本领域专业人士必读的书籍。
——Desh Deshpande,Sycamore网络公司主席
本书对光通信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极为有用,可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在光网络中加以应用。
——Mike Perusse,Qwest公司,工程和技术部资深副总裁
Rajiv Ramaswami是光学技术方面最好的导师,这本书以最清晰的、科学的以及启发式的方法对目前最新的 波分复用技术进行了描述。
——George Gilder,Gilder Technique Report主编,Telecosm的作者
本书是光网络技术方面的权威著作。它由本领域两位知名专家撰写,详细地描述了网络中的单元以及传输 技术,并且强调了影响网络组织和构建的网络评估、配备以及光学方案等一些实际的组网问题。涉及了网络结 构、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所有难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包括影响网络规划到决策、实施、维护的每一个步骤的通信 方面的问题。
本书中文版由《光网络上卷:光纤通信技术与系统》与《光网络下卷:组网技术分析》组成。分别对应原 书的“技术篇”(包括第1章)和“网络篇”。
本书的特点:
集中于实际的、组网方面的问题:包括目前可用的光学方案的每一方面。
详细地描述了在理解和评估各种技术时,所需要掌握的传输和网络单元方面的内容。
提供了新的以及扩展的内容,包括信号传播、激光器以及光学交换技术、网络设计、传输、设计操作于 WDM之上的IP网、波长路由选择、光学标准等。
作译者
网络以及Xros(现在已经成为北电网络的一部分)等处致力于光网络方面的工作。他是IEEE的会员,并且获得了IEEE W.R.G.Baker和W.R.Bennett论文奖,也曾获得IBM的杰出创新奖。Rajiv Ramaswami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Kumar N.Sivarajan是一家在印度班加罗尔创建的光网络公司——Tejas网络公司的创办人以及CTO。十
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光学通信、无线通信、ATM以及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曾就职于IBM研究院和印度
科学研究院。获得过IEEE W.R.G.Baker和W.R.Bennett论文奖。Kumar N.Sivarajan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乐孜纯,1965年生,教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光纤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仪系光仪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就读吉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曾先后作为博士后、签约教授、客座研究人员在英国牛津大学、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工作。先后参加欧共体IST项目、韩国21世纪人才项目(BK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十余项科研课题。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目录
1.1 电信网络结构
1.2 服务、线路交换和包交换
1.3 光网络
1.3.1 复用技术
1.3.2 第二代光网络
1.4 光学层
1.5 网络透明性和全光网络
1.6 光学包交换
1.7 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
1.7.1 波长、频率和信道间隔
1.7.2 波长标准
1.7.3 光功率和损耗
1.8 网络进化
1.8.1 光纤通信初期--多模光纤
1.8.2 单模光纤
1.8.3 光放大器和波分复用
1.8.4 从传输链路到网络
小结
辅助阅读材料
译者序
有技术上的原因。目前业界已经有许多人预测它将在近期复苏,并且已经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看到这种复苏的迹象。在光通信这一领域中还有很多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本书这样一部关于光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权威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由本领域的两位专家撰写,详细地描述了网络中的单元以及传输技术,并且强调了影响网络组织和构建的网络评估、配备以及光学方案等一些实际的组网问题。同时本书涉及了网络结构、控制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难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包括了影响从网络规划到决策、到实施、到维护的每一个步骤的通信方面的问题。它可以作为教材,技术应用方面的学生可以学习本书的技术篇中的章节,包含在《光网络》(上卷:光纤通信技术与系统)中。网络工程设计方面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学习网络篇中的内容,包含在《光网络》(下卷:组网技术分析)中。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业界专业人士的技术参考书,它既包含了大量的实例,也对应用背后的科学知识给出了透彻的阐述。
为了适应我国光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发展的需要,译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由于时间仓促,译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2004年4月
前言
在过去的三年里,随着光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本书第2版的需求也显现了出来。在第2版中,我们尽量将光网络最新进展及其底层技术编写在内,同时我们也努力使有兴趣学习光网络的广大读者感到此书通俗易懂。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此书中的几章进行了重新编写,加入了大量的新素材,删除了一些与实际的光网络不太相关的内容,同时对参考文献进行了更新,并加进了一些新的习题。
本书的主要变化如下:为了反映业界当前对光网络的理解和认识,对第1章进行了重新编写。在光网络概述中添加了“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节,在此节中介绍了与光网络系统工程和波分复用(WDM)相关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概念,目的是使初学者容易入门。
在第2章中,我们添加了几小节,介绍了色散控制和光孤子方面的内容,还加入了一节来描述目前已有的光纤种类。在第3章中,我们将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调谐激光器、喇曼放大器和L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内容包括了进来。也大大扩充了关于光开关的章节,包括了利用微电机系统(MEMS)和其他技术的新类型的开关。
在第4章中,包括了归零调制和其他一些广泛用于高比特率系统的新的调制技术,如双二元调制、前向纠错等。第5章扩充了色散补偿和极化效应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影响高比特率长距离传输系统设计的重要因素。
对本书中涉及网络系统的章节进行了彻底的改写和补充,以便更清楚地反映本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章节的安排如下:第6章现在包括同步光网络/同步数字体系(SONET/SDH),异步传输模式(ATM)和网际协议(IP);第7章专门介绍基于波分复用(WDM)网络单元的网络结构特征;第8章集中描述了一些与光网络的设计和路由相关的问题;第9章详细描述了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第10章介绍了网络的生存性,详细讨论了光学层的
保护问题;第11章中涵盖了接入网的内容,重点介绍新兴的无源光网络(PON);第12章介绍了光学包交换网络的最新进展;最后,在第13章中重点介绍了光网络的应用依据,并试图使读者能更广泛地理解电信网络的发展过程,在这一章中包括一些典型的长距离和城域网络规划实例研究。
当前在光网络领域中有很多的标准,我们在附录中列出了这些相关的标准。在附录中,我们还列出了本书中采用的一些英文缩写术语,并将关于脉冲传播的一些较深层的内容放在附录中介绍。
我们在添加新素材的同时,也删除了第1版中的一些章节,删除了广播和分配网,因为这些网络当前主要侧重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我们也删掉了描述光网络测试台的章节,因为现在已经没有讨论它们的必要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站www.mkp.com/opticalnet2上得到这些章节的内容。
怎样使用本书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工程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包含在我们所教过的课程之中。第2章到第5章包括了光网络元器件和传输技术方面的知识,第6章到第13章则介绍关于网络方面的内容。为了理解网络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通信方面大学本科水平的基本知识。我们尝试在本书中加入了一些与传输相关的章节,以使其更易于为网络工程方面专业人士所接受和利用。例如,首先从网络设计者的角度对元器件进行了简单定性的论述,然后再详细解释它们的运行原理。半导体和电磁学方面的先期知识将有助于理解
某些章节的详细深入的论述部分。
期望更广泛地了解光网络主要内容的读者可以阅读第1、第6、第7和第13章;对底层元器件和传输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那些定量描述的章节,而只详细阅读第1至第5章内容。
这本书可以作为电子工程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基本教材。与网络有关的课程侧重网络的构造、控制和管理,因此在使用本书时可以略去技术部分的章节,只讲授本书的第6至第13章。对于电子工程等与光学传输有关的课程,在使用本书时可以只讲授第2至第5章而略去其他章节。每章后面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习题的参考答案可向英文版原出版社(mkp@mkp.com)索取。
序言
将他们的链路组织成环状或者其他实际的网络结构。
所以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作者对他们1998年的杰出著作进行了重组和修订,并且准确地描绘了此领域的发展进程。在本书的第1版中已经反映出了作者的知识背景,即一方面具有科学和行业研发方面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又拥有商业背景。这在这本新版书中也有所体现,它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光通信的观点,在本领域的其他快速再版书籍中是没有的,因为那些书籍的作者不具有Ramaswami和Sivarajan的知识背景。
而在这个时候,光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即向每一个用户提供更多的带宽的进程)出现了暂时的停滞,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在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GB容量环境与通信和光缆低层结构的TB容量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瓶颈,而这个瓶颈是缺乏可用的、满足充足的带宽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通信技术的结果。在本书的目前版本及其下一版本之间,我们期望基于本书的一些技术设想,能够使得“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
毋庸置疑,光纤通信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里我再一次向读者极力推荐这本书。
Paul E.Green,Jr.
Tellabs公司,光网络技术部主任(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