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Warren Buffett Speaks: Wit and Wisdom from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
- 原出版社: Wiley

编辑推荐
用巴菲特的话讲述巴菲特.
还原最伟大投资者的思想精华...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随着时间的流逝,沃伦·巴菲特的影响力和财富与日俱增,但有一件事情从未改变,那就是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谦逊、诚实和乐观。在《巴菲特如是说》的完整修订版中,畅销书作家珍妮特·洛将为您呈现一个真实的巴菲特。
本书通过搜集与整理巴菲特机智而引人入胜的引语、著述及深受喜爱的格言,反映了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20年来的生活。
本书通篇闪烁着巴菲特独一无二的智慧之光,它对这位投资天才的获利哲学前所未有的描述带给人的感觉既惊喜又好奇。同时,巴菲特对于诸如互联网经济、家庭、朋友、公司经营、纳税等问题的思索也使新版的内容更为充实。此外,新版还试图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世界首富将其85%的财富交给世界上另一位富有的人(比尔·盖茨)来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巴菲特如是说》绝不仅仅只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它还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这位举世瞩目的投资者的个性和哲学,内容纯粹不杂,是关于巴菲特的书中相当有价值的精品。
作译者
目录
致谢
绪论
第1章 关于生活
奥马哈:在哪里?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要有业余爱好
充满激情
志存高远
定位准确
专注于既定目标
规划人生蓝图
诚实
请说出事实的真相
写给《华尔街日报》的信
培养良好品格
相信自己
不要过于自信
不要上当
译者序
世面上不乏关于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本书则试图从生活、家庭、朋友、工作、经营、投资等多个视角为读者呈现这位世界上最成功投资者的个性、人生哲学以及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但也许正如本书作者珍妮特·洛所说的那样:“除
了他自己的话语之外,其他语言都不足以充分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巴菲特——因为没有人会比沃伦·巴菲特更了解沃伦·巴菲特!”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她搜集、整理了巴菲特充满智慧、不乏幽默的言论以及一些与他有关的轶事和旁人的评论,按照
清晰的逻辑框架串成了一个完整的“巴菲特传奇”。
对于巴菲特言论原汁原味的引用是本书的特色,充分呈现了他的睿智、冷静、幽默、执著、宽容和正直,“每一段言论都是研究巴菲特人生哲学的一条线索”。对于生活,他忠于自己的感受,“精彩地生活,知足长乐”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客那样,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他辅佐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与查理·芒格的友谊历久弥坚。他注重家庭,与妻子苏珊分居多年仍信守婚约的承诺,直至她去世;他不溺爱孩子,认为“给他们太多的钱是
既不正确也不明智的,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将更加扰乱竞技场的公平竞争,应该让他们经受磨炼而不是为他们铺平道路”。巴菲特对工作的态度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认为工作就是“和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一起为自己一生的梦想而奋斗”,如果“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人生又有何乐趣可言”?
善于沟通和关心股东是巴菲特经营的法宝:他亲自执笔的公司年报条理清晰、公正客观,就像是为某个熟悉的朋友而写的,每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会也成为巴菲特和股东沟通的重要方式;巴菲特注重维护股东利益,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本书着墨最多的内容。美国的证券市场,在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股灾之后,诞生了以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简单地说,就是以企业的内在价值作为股票投资的选择标准,它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而他的学生——沃伦·巴菲特更是这一投资理念忠实的拥护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价值投资这条路上,巴菲特走得比格雷厄姆更远,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以价值投资为导向,孜孜不倦地寻求以合理价格收购那些出类拔萃的企业,他把这一过程比喻为“狩猎”,他从中享受到乐趣,当然,也使自己的财富如滚雪球般迅速增加。
巴菲特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的社会责任感上,这表现在他心甘情愿地纳税以及对于慈善事业的慷慨捐赠:他把投资看做“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的方式”,认为纳税“能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资金”。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切,2006年更是做出惊人之举——宣布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捐赠310亿美元,再加上向家族基金会捐赠的金额,他把自己财富的85%投入了慈善事业,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慷慨的捐赠行为。他的行为令我们肃然起敬,但他却谦虚地认为这是自己对于社会的应有回馈,因为他始终认为“这个社会给予我的奖励远远超出我为它所付出的一切”,他还敦促投资者们,“当你因为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脚步而变得富有时,请回馈社会”。
通过这些线索,一位严格的父亲、一位睿智的管理者、一位伟大的投资者和一位慷慨的慈善家形象跃然纸上。珍妮特·洛作为曾出版过《比尔·盖茨如是说》和《杰克·韦尔奇如是说》的传记作家,视角独特、笔触细腻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菲特,书中所引用的许多巴菲特经典言论,如电花火石般地引起我们炽热的共鸣,而言论中所闪烁的智慧之光更是值得我们久久回味。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不少老师的帮助,其中吴振阳老师自始至终给予指导和帮助,还得到了张国胜、孙伯良、何菊芳、傅黎瑛、彭红英等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徐虹
2008年8月于浙江金华
媒体评论
——沃伦·巴菲特
“如果人们想提高投资技巧,就必须认真研究投资大师是如何投资的。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投资技巧。”
——彼得·林奇
“常识加上巧妙的反讽……”..
——约翰·伯格,先锋集团创始人
“投资者们开始对沃伦·巴菲特的思想和哲学着迷。珍妮特·洛为这些迷恋巴菲特的投资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她搜集了沃伦·巴菲特的聪明和智慧,并将它们整理成一本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书。”...
——小罗伯特·海格士多姆,著有《沃伦·巴菲特之路》
书摘
只要身处内布拉斯加州的沃伦•巴菲特谈到股市、商业道德或价格的本质时,全世界就会竖起无数只耳朵专心聆听。他的言论通常超越了当前的问题,但总能得到广泛认同。他的评论似乎触及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尽管他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但他的朋友查理•芒格(Charie Munger)说巴菲特也是他所认识的、最幸福的人之一。在阅读巴菲特谈论如何成功地进行投资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所强调的更为重要的问题:精彩地生活、知足常乐。
奥马哈:在哪里?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被父亲称为“工作狂”的沃伦•巴菲特幼年时在奥马哈的公立学校上学。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之后,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但年幼的巴菲特很渴望能回到家乡奥马哈。
我得了严重的思乡病,我告诉父母自己躺下来时几乎无法呼吸。我让他们不要担心,安心去睡觉,但我几乎彻夜未眠。
最终,他们只好让12岁的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和爷爷一起住到学期结束。一些人把奥马哈称为“美丽的小岛”,显然,巴菲特非常认同这一点。
后来,巴菲特先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他曾在纽约为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Graham—NewmanCompany)工作,但1956年年初,25岁时,他回到奥马哈定居:
我曾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拥挤的交通浪费了太多时间。我可以搭乘飞机花3小时飞到纽约和洛杉矶享受大城市的繁华,但我无法忍受住在那儿。
我认为这里(奥马哈)是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当我回到纽约工作时,曾经一度觉得这座大都市始终充满着触动我的精彩刺激,使我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亢奋,并开始融入其中。但用不了多久,我的行为就会不受控制,变得疯狂。我想还是这里更适合思考。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是一位音乐家,他写了一首歌——《内布拉斯加州》,这首歌表达了对内布拉斯加州——美国中部地区的热爱。彼得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它表达了我对于家乡的强烈情感,它是我的依靠、归属和精神源泉。”
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沃伦•巴菲特说:“证券投资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必穿得像个成功人士。”
我无法忍受一生之中有什么东西是我想要却无法拥有的。
难道巴菲特的生活方式仅仅表现为随心所欲地生活吗?赚钱要比花钱容易。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巴菲特的饮食习惯,代表了典型的、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关于食物和饮食,我的偏好很早就无法挽回地形成了——那是一次为了庆祝我5岁生日而举行的、成功的野餐会的结果。
当时,我们大吃热狗、汉堡包、软饮料、爆米花和冰淇淋。
巴菲特的得意之作是酵母圣代冰淇淋:把许多好时巧克力浆倒在香草冰淇淋上,然后把麦芽奶粉撒在上面,就大功告成了。他通过精确计算证明了他的配方能提供适量的卡路里:
这一配方会产生过多的卡路里。但假设你每天基础新陈代谢要消耗2 800卡路里,通过简单算术计算,可知每年你能——事实上是你必须——消耗超过100万卡路里。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假设我还能活25年——这意味着为了避免因为饥饿而过早去世,我必须吃进2 500万卡路里。那为什么我不能享受这种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