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走向职业化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及酒店管理系列
·现代旅游服务礼仪》特色
1.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2.在适用性上,更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前行,可作为社会相关专业培训用教材。
3.在编写设计上,力求突破陈规,体现多媒体教学的改革思路,除配有传统的教学用电子课件外,还另配备有声音、图像教辅材料,为教师的独特与新颖教学提供条件。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从礼仪的基本知识人手,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礼仪要求,重点对旅行社服务礼仪、酒店各部门服务礼仪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考虑到国际交流的扩大,还对涉外礼仪、会展礼仪及相关国际礼仪知识一并介绍。
本书秉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并突出技能操作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念,每章安排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从结构体例上,重点突出服务礼仪的可操作性,设置了实训应用这一内容;同时,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扩大视野,设置了案例分析、阅读材料等内容,并在正文中穿插小思考、小知识和小案例等。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尽量契合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特点,增强学生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同时又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满足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期望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学习目标
引例
1.1 礼的起源和演变
1.2 礼的特征和功能
1.3 常见的礼仪类别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课后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2章 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礼仪
学习目标
引例
2.1 仪容仪表礼仪
2.2 言谈举止礼仪
2.3 社会交往礼仪
本章小结
关键概念
前言
本书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李丽副教授自编讲义《现代礼仪》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其他编写人员也都来自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第一线,其中还有来自酒店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使本书在内容上能与旅游与酒店业的发展同步,满足服务业技能与知识更新的需求。全书设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突出服务礼仪的可操作性,重点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其内在气质及修养。..
本书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李丽提供自编讲义,重点编写第4章,并负责全书的最后审定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刘秀珍编写第6、7、8章;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招建贞编写第1、2章;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小梅编写第5、9章;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陶静编写第3、10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文献以及一些刊物上的相关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2008年6月...
媒体评论
1.1 礼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礼”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物,古代中国就有着“礼仪之邦、华夏之国”的美称,礼仪之邦是说中国古人有讲究礼节的风尚,而明代朱衮在《微欢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清代中期的宰相张英接到家乡书信,说邻居叶侍郎侵占张家地盘三尺而立墙,要求张英利用职权夺回这三尺地皮。张英回信一封“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到信后,退让邻居三尺而立墙,使叶侍郎深感惭愧,也让三尺地面,修成了流传千古的“六尺”。“华夏中国”中的“华”指服装之美,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故称华。“夏”是说古人如何注重服饰仪表,是讲究礼节、礼仪的重要内容和方面,象形字“礼”就是两个人在对拜。礼古人从“跪拜、叩首”中也可见一斑,孔圣人“温良恭俭让”则更是古文明礼仪的典范,而《周礼》则是有人类礼仪制度的最早著作,“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采”。古人给我们留下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人们良好的社会道德和风尚,更创造和发展完善了完美的礼仪规范,形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
1.1.1 礼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靠天吃饭,人们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涝海啸和灾害瘟疫等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类的生活进行干预,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同时也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图腾)作为崇拜偶像。另一方面,人们对自身的梦幻现象、祖先的更替无法解释,于是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民族祖先的崇拜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人类最初的礼仪就是和祭鬼神、祭祖先相联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人类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和崇拜,期望通过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
1.1.2礼仪的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礼仪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并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革。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礼仪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
书摘
1.1 礼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礼”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物,古代中国就有着“礼仪之邦、华夏之国”的美称,礼仪之邦是说中国古人有讲究礼节的风尚,而明代朱衮在《微欢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清代中期的宰相张英接到家乡书信,说邻居叶侍郎侵占张家地盘三尺而立墙,要求张英利用职权夺回这三尺地皮。张英回信一封“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到信后,退让邻居三尺而立墙,使叶侍郎深感惭愧,也让三尺地面,修成了流传千古的“六尺”。“华夏中国”中的“华”指服装之美,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故称华。“夏”是说古人如何注重服饰仪表,是讲究礼节、礼仪的重要内容和方面,象形字“礼”就是两个人在对拜。礼古人从“跪拜、叩首”中也可见一斑,孔圣人“温良恭俭让”则更是古文明礼仪的典范,而《周礼》则是有人类礼仪制度的最早著作,“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采”。古人给我们留下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人们良好的社会道德和风尚,更创造和发展完善了完美的礼仪规范,形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
1.1.1 礼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靠天吃饭,人们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涝海啸和灾害瘟疫等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类的生活进行干预,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同时也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图腾)作为崇拜偶像。另一方面,人们对自身的梦幻现象、祖先的更替无法解释,于是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民族祖先的崇拜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人类最初的礼仪就是和祭鬼神、祭祖先相联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人类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和崇拜,期望通过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
1.1.2礼仪的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礼仪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并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革。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礼仪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