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谈判权威刘必荣20年集大成之作,中国人的谈判策略。...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刘教授专研谈判理论,并于1990年在台北创办和风谈判学院,利用教书之余,大力推广谈判技巧与谈判艺术,十余年来为企业及政府举办过无数次大型谈判专业人才培训。
在中国大陆,包括西门子移动通信、中国惠普、IBM、麦当劳中国本部、天津移动、鼎新集团、英迈国际、厦门日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等,亦多次邀请刘教授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南京、深圳、厦门、天津等地授课。
在中国台湾,统一集团等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但上过刘教授的谈判培训课程,并且把刘教授课程列为主管升迁的必修课程。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有关机构,亦多次邀请刘教授前往举行大型谈判讲座。
目录
前言 谈判前的思考
第1章 审视谈判的局
理清谈判的议题
排定议题的优先顺序
认清谈判成员的结构
人和议题不可分
了解对方决策的流程
在内部取得共识
洞察权力的关系
第2章 审视谈判的筹码
10种对方想要的东西
建立互信的关系
引发对方的需求
迎合对方既有的需求
不给,也是一种筹码
负面权力的筹码
增加自己的筹码
第3章 谈判的开场策略
出牌策略一:开高
前言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谈判?
不谈判的“成本”是不是一直把我们往谈判桌上推?也就是说,不谈判的话,眼前的现状我们已经忍受不了?
要不然就是,谈判的“效益”已经大到把我们拉到谈判桌上的地步?是不是我们想要成就些什么(比如做生意),而这个工作非得跟对方合作不可,否则无法成功?成本效益加加减减,是否已使谈判成为最吸引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常解决冲突(包括处理客户投诉)有三个途径:一是“力”(power),包括高压、威胁及上街游行;二是“理”(rights),讲道理、上法院;三是“利”(interests),上谈判桌。这三种途径,如果根据成本(包括金钱、时间、机会、社会等成本)分析,游行的成本最高,上谈判桌的成本最低,所以我们才会上谈判桌。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上谈判桌的成本高于上法院的成本,也许我们就会上法院。因为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终究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道德”。
如果不是因为成本的推力、效益的拉力,以及非现在解决问题不可的急迫性,我为什么要坐到谈判桌前?这点一定要想清楚,否则没办法谈。如果想不清楚,再往下看。
第二,如果不是“非谈不可”,那么我之所以坐下来谈,是为了什么?..
是谈给谁看的吗(作秀)?是为了通过谈判,去搜集情报吗?是为了声东击西吗(通常并购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还是想用“谈判的方法,达成不谈判的目的”?如果是这个目的,我该学会哪些拖延时间的机关?
第三,如果不是为了作秀或欺敌,那么我有没有做好“赢一点,输一点”的心理准备呢?
也就是说,我有没有“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的心理准备呢?这在谈判理论上,叫做“认真谈判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 of seriousness)。我常常比喻,这就是在问你,是不是非得接受白马或黑马不可?可不可以是斑马?
只有过了这个转折点,谈判才有可能全面展开,不然都只是在试探而已。
第四,永远把“时间因素”放在心里。
如同我在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和13年前我出版《谈判圣经》时最大的不同是我比以前更能体会“时间”的力量。有些东西,谈判筹码也好,议题的重要性也好,放到“时间”的长河里面去“流”一下,你会发现呈现在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风貌。
筹码因为时间因素而有了消长,事件的重要性也因为时间而有了起伏。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谈判者,随时修正我们的目标与策略,是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的。
都想清楚了,那就开始审度整个情势吧!...
序言
这个想法萦绕在我脑海里已经很久了,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每一次我站在讲台上讲授谈判,都会问自己:我在20世纪教谈判与在21世纪教谈判有什么不同?
我也鼓励学员问自己:你们在20世纪入行与在21世纪入行,谈判的对象与谈判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回答“都一样”,那就表示你不用功。当然会有不同!但不同在哪里?
10年来我接受过许多媒体的访问,要我谈“谈判”。受访时我经常都会想:如果我每一次回答的都一样,他们有什么必要访问那么多遍?所以我都尽量给他们一些我在那个“当下”对谈判的感触与心得。
现在那些受访的稿子,就像我心路历程的轨迹,拿出来慢慢看,发现10年来环境的变化还真大,我对谈判的理解也日渐深刻,所以我一直想把这些心得写出来,从“谈判准备”到“谈判结束”写一本全套攻略,作为《谈判圣经》第2版和读者分享。
但这原本该是“修订”的工程,写着写着,我决定索性把它写成一本新书。这样,一些在《谈判圣经》中已经介绍过的概念与战术,在这里就不必重复了,也可以匀出比较多的时间与篇幅,写一些新的现象与心得。这样书不会太厚,也比较好读。
因此,像“谈判发生的三个条件”、“谈判的战术图”(三条横线、五个箭头的战术分析图)等,在这本书里就不再介绍。读者可以把这本《新世纪谈判全攻略》和旧版的《谈判圣经》一起参照来看,相辅相成。
当然,有些概念还是一定会触及的,比如谈判筹码的找寻,以及一些让步的基本战术,这些都是非重叠不可的部分,只是在这里讨论得比《谈判圣经》更为深刻。毕竟时代不同了,对筹码的诠释,以及战术运用的例子也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对时间的感觉,我现在比以前更能体会“时间”的力量。有些东西,谈判筹码也好,议题的重要性也好,放到“时间”的长河里面去“流”一下,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在加入“时间纵深”以后,你会发现呈现在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风貌,对筹码的消长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观察。
除了“时间”以外,这本书还考虑了“时代”的不同。20世纪的人要什么?21世纪的人要什么?只要想想,20世纪我们是怎么卖保险的?21世纪又是怎么卖的?说服的切入点一样吗?这样一想,你就明白差别在哪里。
人们要的东西不一样,则筹码也有所改变。
谈判的环境也不一样。20世纪网络没这么发达,而到了21世纪,网络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但对谈判的行为改变多少?电子邮件现在已经变成一种主要的沟通工具,但是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有什么容易犯的错误?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还有就是国际化。世界是平的,面对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我们能不做好准备吗?所以在这本书里,我加了很多国际的部分,也加入了谈判英文的介绍。
过去我曾经帮三本讲谈判英文的书写过导读,但可惜的是这些书终究还是“英文书”,不是“谈判书”,是在教英文,不是在教谈判,所以我在这本书里把谈判英文和谈判理论相结合,让读者知道,哪些英文例句适用于哪一类的谈判战术,这样在用谈判英文时会用得更合适。
我的英文例句,多半出自两本书:一本是贝塔出版社的《搞定谈判英文》(Negotiation,Dana Forsythe著,2003年出版),另一本是远流出版社的《商业谈判英语》(Business Negotiating,Joseph Clinton著,1991年出版)。
最后还要澄清几个概念,这其实都是老问题,但是还有一些新学谈判的朋友不清楚。..
第一,“谈判”与“沟通”有什么不同?
沟通是谈判的基本动作。谈判一定要会沟通,但是会沟通不等于会谈判,因为谈判还需要在职场的“食物链”里布局,去借力使力。这就跟你问“‘运球上篮’和‘打篮球’有什么不同”一样:打篮球一定要会运球,但是光会运球,不等于会打篮球。
第二,“谈判”与“辩论”有什么不同?
书摘
上谈判桌前,一定要把视野拉高,放眼看一下整个谈判的局,才能清楚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切入。
我一直把这种功夫比成庖丁解牛。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管有多棘手,都像眼前的“牛”,我们就是庖丁,心里想的是如何借力使力,谈笑之间,游刃有余、兵不血刃地就把牛给肢解了。
现在我们就在盯着这头牛看,看它的骨骼、肌理,研究该从哪里切第一刀。
理清谈判的议题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们到底想谈什么。
我们想要的是价钱?是关系?是市场?是宣传?还是面子?目的不同,谈判的方法与力度就不一样。
有一次我陪爸爸去买东西,我想送他一个父亲节礼物。你认为我到商店里去是买什么?买那个商品吗?其实不是,我是买孝心。想让我爸爸知道,我们很关心他的健康。
既然是买孝心,就不能杀价杀得太狠,因为那会给人一个感觉,好像我嫌贵,或者我买得不情愿,所以我再怎么认为店家价钱开得不合理,我也不能杀得太猛,因为那样一来,孝心就买不到了。
决定谈什么之后,才能决定问题的定义。比如劳资谈判,我们跟老板谈什么?谈工资或薪水吗?这样太窄,也没有谈判空间,所以应该谈“待遇”。
待遇可谈的东西就多了:薪水、福利、津贴、贷款、宿舍、交通、培训机会,等等,都可以谈。把议题作广义解释,就可以“挂”进来许多相关议题,可以交换的空间就大了。对老板也好,对伙计也好,都能找到一些可谈的议题。
把议题“挂”进来,叫做“挂钩战术”。采用挂钩战术通常有几个目的:
第一,创造谈判的空间。谈判本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要交换就得有空间,不然怎么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