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父母是一个无法选择却会影响孩子终生的职业,基于1500余人次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的经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心理专家任苇老师为广大父母支招——让您成为自己孩子的亲子专家...
内容简介
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的保护伞,能屏蔽外界至少80%的不良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一个无法选择却会影响孩子终生的职业,为了孩子,家长愿意付出一切,但作为家长,如何进行亲子沟通,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如何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渴求,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并帮助孩子解除成长中的烦恼、摆脱心理障碍呢,..
在本书中,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副教授任苇就青少年常见的六大心理问题,为您答疑解惑。...
作译者
目录
第1章 家庭的“特异功能”
佳佳的无理取闹——祖辈代管孩子的问题
小夏与父亲的过结——童年创伤后遗症
冷漠的阿军——父母不和的恶果
第2章 孩子厌学怎么办
“睡着的”耳朵
“小磨蹭”的原因
数学“鸭蛋王”的苦恼
转重点学校后成绩大滑坡的冬冬
空中飞人老爸的“无奈”
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
第3章 亲子沟通技巧
把孩子当客人对待
理解的真意——“听”的学问
支持的力量
莎莎的“厌食”
丁丁的弦外之音
妮妮的“弯弯绕”
家庭游戏的魅力
前言
面对孩子疏离、极少交流,你的嘘寒问暖,他领情吗?
面对孩子沉迷网络、与世隔绝,你的苦苦哀求,奏效吗?
面对孩子青春萌动、叛逆无常,你的苦口婆心说教,管用吗?
还有抑郁症、恐惧症……作为父母,除了困惑绝望,我们还能做什么?
可能你长舒一口气:我的孩子乖巧听话、成绩骄人!然而《心理月刊》2007年4月号文章“好学生快乐吗?”,又当头浇来一瓢冷水,揭示了好学生的四个主要动机:让父母满意:为爸爸妈妈取得好成绩;一直当孩子:尽量延长自己的学业,以避免在成人世界里遭受挫折;保证家族事业的延续:父母的典型语录“你要继承我们的公司呢,我的儿子”;提高社会地位:父母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很失败,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出色的成绩单似乎表示一切都好,但危险可能就藏在好成绩的背后。
父母真是太难当了!正如《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所描述的那样:“养育孩子恐怕是世上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好比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要融合他们各自的资源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一样,当一对成年男女要共同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抚养成人,一切潜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
当孩子初临人世,那个裹在襁褓里的小家伙,激起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强烈感情。欢呼与平静,欣喜与担忧,内疚和困惑交织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疲劳、辛苦、无奈、挫折。我们要容忍孩子的磨蹭、任性;容忍家里四处涂鸦、乱七八糟;容忍孩子处处作对、你指东他向西;容忍不时打坏、摔碎贵重物件;容忍孩子之间打架、谩骂、相互攻击;还有令你难堪的学校家长会和不知道何时惹出的新事端……源源不断,永无休止。
相信当初每个家长都满怀爱心、竭尽所能地希望做个好父母,在心里不止一次地设想过许许多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准备好了为孩子“全力以赴,随时献身”。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心血、精力不口金钱:给孩子营养丰富的食品、漂亮时尚的服饰、价格不菲的玩具、一应俱全的学习用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没有哪个人故意要孩子受伤害,甚至罹患心理疾病!..
然而亲子关系中的不幸,往往不是因为父母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不是父母缺乏智慧,而是缺乏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那些生活中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异常复杂。我们把大笔的经费用于高等教育和职业训练,而对亲子教育却听其自然。我们把儿童看做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让父母接受必要的训练。对于孩子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父母会欣然求教子医生和专业工作者,却把孩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的教育留给自己。以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症状已经表现出来,有些父母还认为向心理咨询师讨教就是承认自己的无能,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那厶做。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好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自我觉察也不足以胜任,好父母还需要好方法。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方法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它能帮助父母把对孩子预期的目标转变为生活的现实。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儿童、青少年咨询工作,一直跟父母和孩子有交流,无论是面对面的个案咨询,还是多个孩子的小组治疗,或者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培训,都从中收获很多,体验很多,也成长很多……这本书就是这些感受的集合与结晶。为了保护当事人,书中所有案主都用化名,并对情节做了特别处理。“师说”栏目播出的“心灵导航 教子有方”系列里,因为“青春期性教育”的某些案例比较突出,电视播出时去掉了这一专题。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光盘和书中将其完整地呈现给大家,与父母分享最令他们挠头棘手的,处在性发育暴风骤雨期,变化无常、怪异反叛的少男少女的隐秘情怀。另外,节目播出时由于时间所限尚待完善的内容,这次一并做了修改和补充。或许它远不完美,却希望它实用,当父母遇到问题时,不是给他们空洞教条、艰涩难懂的理论,也不是发些“多给孩子关爱、理解、自由”的感叹,而是让父母在每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中,寻觅到能够解决日常;中突和心理困扰的建议和方法,更期盼深邃广博的心理学能从专家学者的殿堂走入家庭,走入你我的生活。每个有良知的心理工作者期盼的理想境界,不是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咨询室,而是让孩子们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健康成长,每个人都拥有阳光明媚的快乐人生……
谨以此书献给天下热爱孩子却苦无良方的父母们!...
任苇
2007年10月
于北京齐家成长中心“心父母”亲子体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