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教股民正确理解股市新闻的图书
简单易懂 轻松入门 实战必备..
十年身跨证券与传媒两个行业,《上海证券报》前资深记者教股民解读股市新闻..
23个股市新闻关键词帮股民了解新闻背后的玄机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证券》主持人姚振山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上海证券报》的十年中,他近距离目睹了证券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群体沧海桑田的变化,并用他的笔记录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基于多年来对上市公司发展历程、财务特征、运作特点、政策环境以及经验教训的学习与思考,他自己的投资眼光与经验也得以不断提升,并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将枯燥晦涩的证券知识与投资心得,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翻译”给普通投资者,是他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因为在他看来,能否将问题讲清楚,恰恰是检验其是否把问题想清楚的标尺。
目录
推荐序二(张志雄 《Value》主编)
推荐序三(李鲁宁 美国常青投资公司衍生金融投资部主任)
前言
交易篇
1.大盘的奥秘
上证指数
2.最痛快的下跌
除权
3.不要闯红灯
股票锁定期
宏观环境篇
4.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GDP
5.国际贸易的影响力
进出口额
6.人民币值多少钱
汇率
7.加息才是买进信号
利率
前言
因为这些障碍,不少投资者乐于接受更加直接的信息——荐股,或者将兴趣转向进入门槛较低的技术派。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还在于,能为普通投资者深入浅出讲述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文章与书籍少而又少。坊间的一些入门读物,或是局限在股票买卖操作手册的范畴,或是东拼西凑摘抄一些名词解释、知识问答,其内容虽说不上错,却往往是专业术语之间的相互引证与解释,看了令人更加糊涂。
因此,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专业化的证券知识与通俗化表述方式方面做一点尝试,希望能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本既能看得懂又能用得上的证券投资基础读物。..
为了方便投资者阅读,本书的写作是以关键词为切入口,从一些术语的解读开始,讲解一些证券基础概念的来龙去脉,介绍一些与证券投资直接有关的经济、财务等领域的常识,并阐述这些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应用。
当然,与证券投资有关的术语有很多,一本书难以概全,于是,我从中先选出23个比较切合操作实际,但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把握的关键词,逐一解读。
全书共分为六篇,分别为交易篇、宏观环境篇、行业篇、上市公司篇、财务篇以及技术篇。各篇中,对不同关键词的解读独立成章。在每章末尾,又根据关键词的不同,配以选摘于财经报刊、研究报告、股评中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简要点评。其目的,是希望投资者加深对关键词的理解。
当然,解读这些关键词,所需知识庞杂,本人置身证券行业十年,虽在各领域有所涉猎,但终究疏浅,文中纰漏之处,望读者指正为盼。...
袁克成
序言
在本书中,作者证券和媒体行业的双重从业经验,把一些专业的股市术语进行了表达方式的转换,让受众更容易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另外在书中,实例的运用又让很多刚刚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让读者领悟书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因为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印证,要比先学理论后在实践中检验或者在实践总结后寻找理论的支持更有效率,也更不容易让读者忘记。比如,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对于上证指数产生的介绍,与专业书籍不同的是,作者不拘泥于公式的数学解释,而是用几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你指数代表着什么,它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对于指数变化的一些规律,如羊群效应,你看到的是拿大家熟知的超女做比喻:“对待大盘的态度,应该如同你去有奖竞猜哪一个超女会成为最后一轮决赛的冠军,虽然你个人很欣赏张靓颖,但也应该正视客观现实(更多人的选择),而选择李宇春”(第5页),也许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如用骑自行车比喻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幽默和通俗的表达中很容易让你领会到文字的真正涵义。
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同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著名的互补原理,对于该理论做了哲学性的解释。他认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定义,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其实换到股市中来,如果把股票看做是一个个微观观测体的话,对于它的股价的预测也是符合“测不准原理”的,因为在我们通过某一项或者几项标准对它进行预测时,影响其本身的其他因素却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股价的表现与我们设定的一些基本判断标准之间(如20倍市盈率与应该对应的股价、量与价的对应关系、超买与卖出、超卖与买入等)并没有因果性的关系,因此对于股价的变化我们也总是感觉“测不准”。为了尽可能地对股价的走势有一个较好的判断,就需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它相关的多种因素的变化。
影响股市和股价的变化因素有多少呢?经典教科书告诉我们,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人的心理的;有基本面的,技术面的,也有消息面的,等等,因此要对一家公司的股价走势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最好是把以上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并加以把握,而本书的作者,很聪明地用关键词的方式,把影响股价表现的主要因素以及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因素做了归类和整理,让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与同类书籍相比,作者并没有选择面面俱到,选择的关键词都是目前影响股价波动的核心因素,如果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核心因素,对于股价变化的判断至少不会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阅读本书,最为赞赏的是作者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涵盖了股票分析主要方面的关键词。对于中国股市,笔者既不是基本派,也不是技术派,更不是消息派,而是一直推崇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到具体的股价趋势分析中去,而阅读中,似乎感觉作者也是在将读者向这样一个方向引导,如果我猜测的正好是作者的意图之一的话,那我虽与作者素未谋面,却以此书为缘,蓦地有惺惺相惜之感。
本书定位在“投资者必读”的基础篇,我看未必。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借阅读本书对于自己的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也未尝不是好事,或许也有补充和借鉴作用。
姚振山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证券》主持人
克成是我在《上海证券报》工作时的同事。1997年,我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招了几位毕业生来《上海证券报》专题部工作,克成是其中的一位。我们一起参加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如“中国上市公司行”等。1998年,我离开了上海证券报社,克成则主动要求到该报湖北记者站工作,更为密切地了解当地上市公司的具体运作。后来,他又回到上海本部工作,后担任上市公司部主任。最近,他也辞职,在家读书写书。
这说明他财务独立了,好得很。我觉得克成虽然比我年轻,但早明白了金钱的意义,它能让人独立,有尊严。
这次,克成把自己的一本介绍中国股票常识的小书拿给我看,希望我写个序。我很好奇他会怎么写,所以收到后就急急忙忙地读了起来。很奇怪,克成的写作对象是新股民,但我竟然把文稿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除了几篇介绍技术分析的)。我觉得他写得真好,雅俗共赏。
记得当年第一次与这批复旦大学的新生谈话,我就跟他们说:“干我们这行,最不能容忍的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明明对投资专业常识不懂,却利用报纸的影响力,装模作样地教训投资者。”..
十年过去了,克成做得不错。
2006年以来的中国大牛市,催生了一大批新股民。我2002年出来办了份《Value》杂志,也有自己的博客和网站,经常要面对新股民的提问,我尽一切可能地给予解答,可感觉股民需要更多的是基本常识,这类书,外国出得不少,但以中国股市为基础,又写得深入浅出的书极少,而克成的这本小书是及时雨。
克成说这本书的第一读者是他母亲,也是位新股民,很有创意啊。
总之,本书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有许多市场的小智慧与小技巧,很实用,却不庸俗。希望克成能再多写写这类入门书,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独立和尊严。
张志雄
《Value》主编
每一个行当,经过发展,都会形成一套高度专业化的术语与概念,其原因当然不是自我神秘化,而是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必然。在外人看,这些术语与概念可能不知所云,所谓隔行如隔山,大概首先就隔在这些术语上。证券投资这个行当也一样,有很多属于它自身的相当专业化的术语与概念,一般人看了,肯定费解。
前些日子,上网查资料,发现内地股票开户数过亿,对此我感触颇深。与其他行业一样,证券投资是一个需要具备大量知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典型的高度专业化的行当。这么多人在工作之余开辟第二职业—炒股,是不是合适呢?
媒体评论
本书定位在“投资者必读”的基础篇,我看未必。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借阅读本书对自己的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也未尝不是好事,或许也有补充和借鉴作用。
——姚振山
股民需要更多的是基本常识,这类书,外国出得不少,但以中国股市为基础,又写得深入浅出的书极少,而作者的这本小书是雪中送炭。
——张志雄 ..
《Value》主编
作者曾在《上海证券报》十年,身跨证券与传媒两个行业,其特殊的经历,使其为文得以兼顾专业与通俗。通读此书,很多时候为其深入浅出的功力、化繁为简的表述所折服。
——李鲁宁博士
美国常青投资公司 (Evergreen Investments) 衍生金融投资部主任 ...
书摘
既然上证指数有瑕疵,为什么还能延用至今呢?
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政府希望能够控制股市。股市低迷了,政府希望把指数抬上去,股市火暴了,又想把指数按下来。而控制股市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控制大盘的计算方法。上证指数恰恰提供了这一好处,只要将上证指数计算公式做一些小小调整,指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听指挥。
比如,新股上市首日开始计入指数的规则,是从2002年9月开始实施的,在此之前,则是不允许的。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变化呢?当时的背景是,市场正处于2001年以来的下降通道中,而适逢十六大即将召开,各方面临的压力较大,为在市场低迷情况下稳定投资者信心,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做出了修改,决定自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由第二天计入指数改为上市首日即计入指数计算。
而从2005年开始,大盘连续快速上涨,市场风险加大,因此,从2007年1月8日开始,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又做了调整,原来的新股上市当日计入指数就变成了十天后再计入指数。这样又可以给股市降温。
第二个原因,因为上证指数历史悠久,影响大,用的人多。几乎所有的股评文章在分析大盘走势时,都会用到上证指数;几乎所有股票软件,无论在哪个页面上,都会即时显示上证指数;而大多数投资者更是习惯了以上证指数作为判断大势的重要依据。
这样一来,虽然市场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股市指数,而且当中一些指数的编制规则也更合理,但我们很难像对待上证指数一样给予足够重视,因为当大多数人都根据上证指数的变化决定自己的操作策略时,这个不太科学的指数就变成了判断大盘走势的最好工具了。
……
作者其它作品
同类热销商品
如何高效学习
- ¥35.00
- ¥24.15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 如何高效阅读(纪念版)
-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 认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