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James A.Rehg Henry W.Kraebber
- 译者: 夏链 韩江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10177
- 上架时间:2007-6-23
- 出版日期:2007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02
- 版次:3-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 综合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工学 > 计算机
计算机 >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 微计算机技术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专业教材 > 计算机专业课程 > 计算机组成原理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CIM及制造企业概述
第1章 制造企业
1.1 概述
1.2 外部挑战
1.3 内部挑战
1.4 世界级赢取订单准则
1.5 问题与解决方案
1.6 学习CIM概念
1.7 走向世界
1.8 小结
简答题
思考题
应用题
附录1.1 实施CIM的益处
附录1.2 科技和运作的基础——作者注
第2章 制造系统
2.1 制造的分类
2.2 产品的开发周期
译者序
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教材,它更注重介绍的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对企业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乃至企业中的每一名普通员工都至关重要。该理念是:通过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连接实现物理集成,通过共享企业信息和数据实现逻辑集成,基于对企业内每个部门的目标和方向的全新认识达到理念上的集成,使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本书原著并和我们商议翻译事宜时,我们当即决定翻译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本好的技术概述书,更因为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其重要性和价值一定会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而凸现出来。
本书涵盖了CIM所涉及的相关单元技术,该技术是机械工程类学生必备的知识,也是21世纪机械制造业先进生产模式的技术人才必备的知识。本书对相关技术内容基本概念的介绍非常清晰。本书在旧版基础上经过了彻底更新和扩展,包含最新的重要信息,同时本书还附有一张包含WinMan软件的演示光盘。该软件能帮助读者理解一个现代的数据驱动系统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数据和运营。本书在每章后都有一个小结,并附有问题及作业供学生讨论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本书可以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亦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材料。..
本译著的出版,离不开我们翻译团队的不懈努力;其中,夏链负责前言、第1、2、6、7、8、9的翻译,韩江负责第11章的翻译,江擒虎负责第3章的翻译,朱立红负责第4章的翻译,夏永胜负责第5章的翻译,何高清负责第10章的翻译,余道洋负责第12、13章的翻译。最终由夏链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审校。
本译著的出版,更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是他们的见识和认真工作使这本好书有可能与中国读者见面,使我们有机会翻译此书并从中获益匪浅;感谢胡静、张栋栋、郭建强、苏志远等研究生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特别要感谢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韩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机床控制技术与生产工程研究所(ISW)的G. Pritschow 教授和Peter Klemm教授等专家的精心指导。还要感谢ISW研究所的Michael Wosnik先生提供的技术帮助。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无私奉献,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的鼓励。仅以此书献给他们,尤其是韩夏阳同学。
作为译者,我们的心愿就是将原著的意义尽可能地展现给读者,但由于我们翻译的功力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还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大家可以把意见和建议发到 xia_nian@126.com。...
夏 链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07年5月于合肥
前言
集成对于CIM的实施如此重要,因此最好在一门单独的课程中介绍,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究企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门导论课。
全面地理解一个CIM 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需要对传统的制造做一些研究,了解CIM的当前状况,以及预测技术和操作过程将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的独到之处是:集成了产品设计技术和基本的制造原理,纵观了支撑整个企业的CIM作业和信息系统的变化。书中介绍了如下内容:
·描述全世界工业界使用的不同类型的制造系统和生产策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两个CIM 解决方案是完全相同的。
·仅仅介绍自动化设备和软件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成功地实施CIM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实际上,定购硬件和软件是CIM 实施里的最后一步,前期的工作才是保证成功实施CIM 工程的关键。
·讨论在一个企业里CIM对所有主要要素(包括:产品设计,车间技术,制造生产和作业控制系统)的影响。
·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明实现CIM可以使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实际上,实施CIM可以为参与全球性竞争的制造企业打开每一个市场。
·纵观支持不断发展准时和精益生产的CIM企业的计算机系统。
另外,在第3 版中做了以下最新的修改: 工作单元设计案例研究已经添加在第1章到第4章、第5章、第10章和第11章的后面,和相关章节中提出的概念相呼应。而第4章(CAD)则全部改为对某个企业中CAD功能的概述以及对产品数据管理(PDM)的介绍。本书还对企业网的概念进行了升级与扩充。第5章的“有限元分析”和“快速原型”方面的内容也得到了更新。许多新的图片替换了旧的图片,并且增加了很多图片。
此外这一版新增加了一张CD,其中包含软件WinMan的示范版本。该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全基于计算机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这个工具可以让用户清楚地了解一个现代数据驱动系统是如何帮助公司有效地管理数据和运营。这个CD还包括一个能安装在PC 机上运行的全功能单用户系统。这个示范软件可以让用户了解这个系统的基本内容—从项目和结构数据库的建造到管理用户订单、物料管理、制造和记账信息。
为了全面概述计算机集成企业,我们把本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2章,概述了全球的竞争态势,描述一个内部的制造策略,详细讨论了制造和有效解决方案的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实施途径。在描述过程中,对制造所使用的制造系统和生产策略进行了分类与描述,阐述了产品开发和工程变更周期,并对企业组织进行了说明。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制造业中对变革的需求已经十分明朗,并建立了组织变革的基本策略。另外,在第一部分中对企业组织的描述为书中后续介绍的CIM 概念提供了一个框架。第一部分对制造和企业做了关键性的介绍, 这些对于学习CIM课程是必要的。
在第二部分,包含三章,研究某种产品从概念到生产的3 种主要的设计和工程加工阶段。第3章介绍设计和生产工程的概念和问题。强调了使用CIM 技术对设计和生产出世界级产品,提高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将旧的设计模型和结合了并行工程的新设计过程相比较,新设计过程更关注产品设计。这个部分对生产工程的功能做了深入介绍,并对通过技术和企业数据集成提高生产效率的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第4章的重点。设计决定着产品数据库开发的起点,因此整个一章都着眼于将CAD集成到企业的作业中。为了强调这种集成,我们修改了这章的标题,并且内容包含了PDM(产品数据管理)。本章讨论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CAD技术的功能,介绍了用于开发产品模型的系统,也介绍了PDM以及PDM与CAD技术和设计部门之间相互连接的重要性。..
在第5章中,我们研究了并行工程产品设计模型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CAE技术为设计过程和生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文中对CAE技术、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有限元和质量属性分析、快速原型、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生产和过程建模与仿真、维护、自动控制以及产品成本分析都给出了完整的定义。在第5章的最后部分,介绍了用于将设计和生产工程活动与企业共用数据库和其他经营活动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
第三部分,将CIM的焦点转移到企业资源的控制。CIM在应用上不断普及,并支撑着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按照顺序,本部分以第6章为起点,用一个典型的MPC系统来描述制造规划和控制(MPC)的概念。提出了制造规划的功能并从新的高度来考虑CIM 实施所使用的系统和技术,并且对生产规划与主生产调度(MPS)的高级系统要素给予关注。另外,在第6章综述了关键的概念,在后续的两章中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在第7章,更详细地讨论了MPC 模型里的3 个关键要素,包括物料需求规划(MRP)、能力需求规划(CRP)以及完成物料和能力规划的生产活动。介绍并说明了用于企业该关键部分实施CIM的自动化软件。在每一节的最后都介绍了手工MPC的软件解决方案。从第6章到第8章的小结部分,读者将了解到某个MPC系统的作用,能够理解MPC里的每个功能的逻辑和计算,以及描述能使MPC 功能自动化的应用软件的关键特征。
第8章,“企业资源规划和其他”建立了来自于MRP 和MRPⅡ中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概念是新ERP系统的基本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末,技术和新系统方面的变化特别快,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但是新系统和系统特性会持续地开发出来。设计、加工和控制、信息系统以及通信技术迅速汇聚在一起,新兴技术不断地提供新的机会和利益,但同时对制造企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准时(JIT)制造和精益生产方法所带来的制造业的无声革命是第9章重点介绍的内容。这些方法是基于在整个企业消除浪费的。JIT中使用的工作和管理技术以及精益系统已经扎根于优秀的工业工程中,当把这些方法融入到企业作业的某个集成系统中时,会产生令人惊讶的成效。小批量生产、可视信号和通过雇员团队展开工作是这次革命的核心。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在支持JIT和精益生产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加工方法和系统,它们是成功实施CIM的关键,是现代制造和企业范围内众多概念的基础。第10章介绍在制造中通常使用的生产加工设备。另外,将在本章介绍包括一台或多台设备的一种制造系统,称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第11章介绍支撑生产的设备和系统,其中包括工业机器人、物料输送系统、自动导向小车和自动化存储和检索系统。用于控制生产系统的技术是第12章的重点,其中讨论的控制系统包括:单元控制的软硬件、设备控制的软硬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计算机数字控制器。还讨论了企业网络和共用数据库的操作和管理。任何一种高技术的成功实施都需要在生产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开发上进行变革。因此,第13章将对大范围的质量问题和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