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基民2008年投资致胜必读第一书...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作者在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金融业从业经验,其博客是《全景网》最热门的博客之一;其著作文风简洁而不失严谨,幽默而不失理性,其讲座广受欢迎,经常受邀为各大银行公开演讲。
作为一名热心的理财教育者,作者将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基金投资致富之道。
目录
推荐序二(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前言
第1章 人人需要投资致富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财商胜过智商
勤劳致富更要投资致富
商品货币差价致富转向資产差价致富
阅读贴士
美国、中国富豪从事慈善事业的启示
财商小测验
世人有无别的致富形式
中国富豪榜单变化的启示
如何应对资产价格的迅猛膨胀
第2章 从容应对投资风险
投资理财的风险:心理风险胜过市场风险
不做投资的风险:消费物价上涨风险转向资产价格膨胀风险
投资理财的心态:理性投资战胜感性投资
投资理财的模式:自主投资不如基金投资
阅读贴士
前言
先看牛气冲天的股票市场。2005年年底中国股票市场股改之后熊去牛来,国内主要股票指数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上涨100%以上,香港主要股票指数也屡创新高。先知先觉且心态良好的基民或股民轻松地让自己的存量财富成倍增长,急剧拉开了与后知后觉者的财富差距,以至于亿万股民疯狂地涌入股市,千亿资金追逐单只基金,万亿热钱申购单只新股,无数个有关股票市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多次被刷新。与此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无数中国创业者实现了自己的亿万财富梦想,中国富豪榜不断翻新。2006年10月,因玖龙纸业股票上市荣登“胡润中国”首富的张茵女士很快就在2007年年中被新鲜上市的“碧桂园”之少女主人杨惠妍(个人资产比张茵多出几倍)超过。2007年高调上市的“阿里巴巴”的主人马云先生的身价也轻松超过原来的IT行业财富精英李彦宏(百度)、陈天桥(盛大网路)、丁磊(网易)等。
再看持续火暴的房地产市场。2005~2007年,尽管宏观调控房价的政策层出不穷,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房价还是顽强地暴涨100%以上,许多稍有积蓄但敢于投资房地产的小康之家迅速跻身富裕阶层,更多小富即安或恐惧房价的人则只能不断地“望房兴叹”。在北京,据说许多市民不得不迁居五环郊区之外,甚至迁居河北;在上海,闹市拆迁后不敢就地置业的市民流行的说法是:外国人住在内环,外地人住在中环,自己只能住在外环。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住房是最大的消费品,基金是最大的投资品。对于刚刚迈入小康的中国人来说,事关财富生活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财富快车的“乘客”和“看客”、在财富泡沫中生存和被财富泡沫吞没之间做出抉择。发生在财富生活中的上述事件,看起来很突然,很偶然,其实其发展和结局是必然的。左右这些故事发展的道理很简单:在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成为家庭财富主要存在形式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消费物价膨胀(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膨胀均存在的当代中国,只知道“人找钱”或只是保守地持有现金资产是不合时宜的,“人找钱”不如“钱找钱”,投资才是贫富的决定性力量。
二十几年前,我在大学里学习工程技术,梦想当工程师,由于各种原因事与愿违。后来觉得学工科干工程,懂了技术却未必懂“人事”和“商事”。于是,几年后改学文科,攻读投资系硕士,带着工科的数理基础和研究态度,想把投资问题搞清楚。在学校钻研了3年后,又在国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干了十几年,没想到掌握投资技巧比学会工程项目设计还要困难,一时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一晃就过了不惑之年,我恍然醒悟:投资致富的关键是观念而非技巧。投资并不需要大家都成为投资专家,其实,只要观念正确、方法得当,人人都能投资,家家都能致富。..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信奉巴菲特的大有人在,探求其投资致富秘诀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我独信奉其通过投资理念致富带给人们的启示。为此,我打算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首先探讨一些看似不那么紧迫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有关投资致富的观念问题。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也许投资者最急需的是对投资市场的研判,对投资品种的推荐或者投资方法的介绍。但是,在我看来,投资技巧的差别最多只能给投资者带来算术级数水平的投资收益差别,而投资观念的更新则有可能带来几何级数水平的收益差别。为了兼顾长期的理性思考和短期的投资策略,本书试图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解读当代中国的基金致富之道。第1章“人人需要投资致富”,探讨人生为什么需要致富以及如何致富,从而思考我们为何需要投资致富。第2章“从容应对投资风险”,探讨人们投资致富遇到的风险和心理羁绊,从而思考我们如何通过投资致富。第3章“如何把脉中国股票市场”,探讨如何看待2008~2009年的股票市场,从而理清基金投资的标的市场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探讨基金投资常见的18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在基金选择、基金交易、基金组合管理三大领域给基金投资者以及理财经理提供一些方法性、策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中法合资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www.fsfund.com)主管市场营销工作,我有机会有条件参与了多次基金客户以及银行理财经理的交流会和报告会。面对基金理财报告会后听众的热烈反应和意犹未尽的期盼,我萌生了一种责任感甚至可以说是使命感,要将共同基金这种舶来品所蕴涵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用深入浅出的形式与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国人分享。于是,我应邀在中国证券网(http://songsanjiang.blog.cnstock.com)、全景网(http://blog.p5w.net)和和讯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在中央电视台“理财教室”做基金投资讲座;借助北京和堂传媒公司出版专著《三江讲基金》;借助广州四海一族公司出版光盘《2007~2008基金投资攻略》。在此基础之上,由于得到了国内财经类出版巨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鼓励,我决定将平时演讲的内容以及与听众互动的内容进一步整理为一本系统性、实用性、时效性更强的书,献给那些期待投资致富的人和那些帮助他人投资致富的同仁。
各家银行、各家券商、各家媒体、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搭建的各种理财平台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同事曾凡清博士、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王颖女士、王磊女士直接承担了大量杰出的资料整理和内容编审工作,太太和女儿一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各界朋友都对本书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和不遗余力的推荐,这些都让我深受鼓舞、深表感激。就像年幼的中国基金业难免存在问题一样,本书也难免存在瑕疵,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将能为共同基金进入千家万户、造福国民尽到绵薄之力。
作为理性基金投资的倡导者,我想慎重提醒读者:本书观点乃一家之言,文中谈及个股和大盘的分析不宜直接作为投资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股海无边,基金是岸。...
序言
宋三江先生试图通过本书来解决如何“致富”这一人们最为关注的命题:用正确的投资理念来疏解浮躁和焦灼,用理性的分析来找回迷失的理性,用深入浅出的投资工具知识介绍来帮助人们实现理财的心愿。
与目前的理财读物重技巧而轻理念不同,宋先生不吝篇幅讲述理性投资理念和致富观。这也是他对中国30年来的创富史认真思考后的体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对财富本质的理性认识,财富存量的暂时增加不过是昙花一现,很难经得起时间流逝和市场波动的考验。作为基金业资深人士和理财知识普及的专家,宋三江先生长期在第一线和投资者接触,对这一点感慨良多。书中关于各类致富方式的讨论,都可谓是切中了投资者的需求。
一本好的投资读物,在谈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会在投资风险上花些笔墨。实际上,对投资风险的阐发,更能反映出作者功力的高低。本书不仅谈了投资风险,更谈了不投资的风险。正反之间,相得益彰。..
近两年来,基金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基金开户数达到1.1亿,有1/4的城镇居民投资基金,基金投资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精心选择了公募基金这一投资工具作为老百姓进入财富之门最重要的选择,并对投资基金的策略和方式详加阐述。这样的安排也是从国内理财市场的现状出发。因为即使是一般看来正确的理念,在国内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国内的投资工具和国外相比仍然有限,投资规则也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完全按国外的投资方法或一般的投资原则“依葫芦画瓢”,很可能落个“南辕北辙”的结果。为什么选择基金作为投资工具、如何选择基金作为投资工具是本书的重中之重。
本书的特色之处还在于作者专门安排了章节对基金投资的基础市场—中国股市的未来做了探讨。这一部分的探讨,既是作者对股改、汇改和税改等制度性变革因素的思考,也是他对港股直通车和股指期货等热点问题进行的梳理。这种对基础市场的关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相当一部分人投资基金赚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在基金知识的普及上,本书吸取了宋三江先生在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工作中多年的体会和思考,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其中“基金选择九大攻略”、“基金交易五大攻略”和“基金组合四大攻略”等内容在国内基金投资中都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温子建
《证券时报》社长
媒体评论
——裴长江 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投资需要理性,理财也需要理性。不过,过于理性的论述往往容易走向单调枯燥,甚至让人失去坚持理性的勇气。《基金致富之道》对基金的知识进行了化繁为简和深入浅出的演绎,使人们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走入了“理性投资、理性理财”的大门。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宋三江的博客是《全景网》最热门的博客之一,按照作者的观点,2008年中国股市仍将波澜壮阔、好戏连台,如果不参与其中,势必遗憾终身;但是,如果投资不当或定力不足,该“反恐”时不“反恐”,该“反贪”时不“反贪”,导致“牛刀杀人不见血”,也势必抱憾终身。顺此逻辑,2008年阅读此书,必将让股民和基民受益终身。
——曾学成 《全景网》总编辑
本书通过有条理的编排、精彩的论述,让投资更简单易懂,对广大投资者和整个投资者教育运动来说,《基金致富之道》值得阅读收藏。
——李选进 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者长期从事基金的市场营销工作,又是热心的理财教育者,他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回答了投资基金最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周虎《理财周刊》总编辑
书摘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积累多少钱,
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
而在于你如何投资理财,
人找钱不如钱找钱,
要学会让钱为你打工,
而不是你无休止地为钱打工。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沃伦·巴菲特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为富则不仁,故君子不言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绝大多数“君子”(白领一族、创业一族或中产阶级)来说,尽管赚钱自食其力或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但如果还想实现自我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还有很多继续赚钱的理由。如果还有意愿回报社会的话,继续赚钱以知行合一则更加任重道远。归纳来说,现代“君子”要“人人为财”地实现小我财富,更好地承担个人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责任,但也不能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而要着眼于“财为人人”,实现大我财富,更多地承担对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定会不懈地追求个人成功,在马斯洛定义的每个需求层次上都有所收获。财富尽管不是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但的确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通用标准。譬如金领阶层的薪酬高于白领一族,有车有房的校友比其他同学更有面子,刘翔的赞助费超过省队田径冠军,姚明的身价高于国内篮球明星,这都是公认的个人成功的金钱标杆。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定会在致力于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做出贡献。财富尽管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更进一步,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仅着眼于“小我”,而是着眼于“大我”,而其着眼于“大我”的重要本钱就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譬如,奢谈教育福利,不如援建希望学校;抨击医疗制度不公平,不如捐建慈善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要论赚钱能力世界一流,并且完美地履行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个人成功、保障家庭幸福、促进社会进步的典范莫过于沃伦·巴菲特。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85%的财产(超过370亿美元)捐赠给慈善机构的消息一度被全国各大财经媒体广为转载,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看到国内媒体更多地跟进报道。考虑到国内投资界谈及投资理念必言巴菲特的人数,国内媒体对巴菲特巨大财富最终去处的关注却迅速冷却,实在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阅读贴士
美国、中国富豪从事慈善事业的启示
根据2005年《商业周刊》的统计,比尔·盖茨夫妇在1999~2003年期间,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总额高达23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将近一半,盖茨夫妇也因此在5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首位。在同一时期,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穆尔及其夫人贝蒂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为70亿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资家乔冶·索罗斯,其慈善捐款金额是24亿美元。2006年,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因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而招致不少骂名的索罗斯,其50%以上的资产都用于慈善事业;美国房地产商采尔·克拉温斯基不仅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甚至还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
“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卡内基这一名言在许多世界富豪那里得到了响应。美国慈善事业的捐款中只有10%来自公司企业,85%来自民众。美国人的平均慈善捐赠为年收入的5%。
反观中国内地,慈善捐赠最多的并不是最有钱的人。最突出的案例是慈善家余彭年,在2007年的中国内地慈善榜中,他以累计捐资20亿元人民币名列第一,然而并未进入胡润的“百富榜”。“百富榜”中的富豪,只有极少数上了慈善榜,其慈善榜和“百富榜”上的名次更不相当,这着实令人深思。见表1—1。据统计,中华慈善总会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只有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国内的平民。
巴菲特早就声明,他的财富将来大部分都会“回馈社会”。不过,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控股权的时候,他就拥有了1500万美元的财富。此后巴菲特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早已超出了他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巴菲特早就有能力向慈善事业捐赠大笔财富了一至少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大笔财富了,但巴菲特最终却选择现在才捐赠大部分财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更高的速度积累财富,那么他就应该在20年后再考虑捐赠。而对于以比较低的速度积累财富的人,则在平时就考虑捐赠更为合适。
考虑到其一贯秉承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信条,巴菲特有这样的逻辑是在情理之中的,其说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具有他人望尘莫及的“配置资本”能力的巴菲特,在此前50年的时间里所面对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一他必须继续把握自己财富的运作。理由很简单,相对于慈善机构的投资能力而言,财富在巴菲特的管理下能得到更快的增值。
同类热销商品
商战
- ¥49.00
- ¥33.32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 打造销售铁军
-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