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 with Internet Applications
-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Pearson

编辑推荐
本书是描述互联网技术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讲述互联网技术的“圣经”。目前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同时在企业界也获得巨大反响,显示出不凡的使用价值,其国外译本也获得极为热烈的评价与赞誉。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各个方面,全面翔实地讲解网络底层细节(如数据传输和布线)、网络技术(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互联协议和应用软件等,并增加了UDP、IP电话及NAT的最新内容。本书包括详细的概念描述、丰富的实例、图表以及习题,巨细靡遗,清晰透彻,删繁就简,简明易学。随书光盘包含了200多张网络设备的图片、相关代码以及实例,方便读者实践练习。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对于从事互联网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是描述互联网技术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讲述互联网技术的“圣经”。目前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同时在企业界也获得巨大反响,显示出不凡的使用价值,其国外译本也获得极为热烈的评价与赞誉。
TCP/IP协议和因特网的国际公认专家、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Douglas Comer博士以独树一帜的方法把技术上的准确性和当前网络的研究热点完美地结合,讲述了网络的底层技术和联网技术。本书全面涵盖了网络的各个部分,包括分组传输,协议如何分层,底层如何为高层提供服务等,内容简明易学,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Comer的一贯写作风格。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专业人士。
本书特色:
·讲解清晰,巨细靡遗,全面涵盖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各个方面。摒弃了抽象的说教,而采用大量的图表、实例以及习题,并鼓励读者自己动手修改并运行实践;注重清晰地阐述概念,避免复杂繁琐的数学证明,使复杂的系统以及知识点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综合了目前学习互联网知识的“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两种方法,遵循提前暴露出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以逻辑顺序陈述有关材料,结合大量的实践,解决各种问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使读者能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本版又新增了如下内容:第24章介绍了端到端的数据报协议并说明如何使用这个协议。第26章解释NAT技术如何克服因特网限制,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IP地址。第33章讨论因特网最令人兴奋的新应用,解释了几种IP电话的标准,包括H.323、SIP等协议。
·随书附有一张光盘,内容丰富而且生动活泼,包含了200多张网络设备的图片、本书以及各种标准协议的代码、一些分组跟踪的例子,更多的资料也可以见http://netbook.cs.purdue.edu。
作译者
Comer还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企业界做顾问工作。除了在各个大学做演讲外,每年他还要在世界各地讲授很多网络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他设计的Xinu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实现(两者都已编成教科书)也都已经应用于商业产品中。
Comer是普度(Purdu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除了讲授课程,他还进行计算机联网、网络互联和操作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编写了一系列畅销的技术书籍,已经被翻译成16种语言,还担任Software--PracticeandExperience杂志的北美编辑。同时,Comer也是ACM的会员。
有关作者的其他信息,可以在下面的网址上找到:WWW.CS.purdue.edu/people/comer。
林生,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大学毕业并任教于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系,多年从事数字系统、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1至1983年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修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回国后,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从事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出版的著作有《计算机通信网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第1版)和(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有《数字系统设计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
专家指导委员会
对本书的评价
译者序
前言
作译者简介
第一部分使用和构建因特网应用
第1章 概论
1.1 计算机联网的发展过程
1.2 网络系统的复杂性
1.3 把握复杂性问题
1.4 概念与术语
1.5 实战经验的价值
1.6 本书的组织结构
1.7 小结
第2章 推动力与工具
2.1 概述
2.2 资源共享
2.3 因特网的成长
2.4 探测因特网
译者序
本书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前面曾有过三个版本,这次出版的是最新的第4版。以前的几个版本都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外,在国外也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作为高校的教科书使用,获得了很多赞誉。在当前网络书籍供过于求的市场中,能获得如此成功确实是难能可贵。
本书具有内容涵盖宽广、组织结构逻辑性强、概念解释清晰等特点:阐述着重于因特网,并特别加强了联网实践(尤其是网络编程)方面的丰富实例和能力培养,以及提供了具有丰富的辅助资料的随书光盘和网站。正如美国圣克劳得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评价说:“本书涵盖了大量的内容,而且作者把内容写得易读易懂,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大理由。学生的正面反馈意见表明,他们确实太喜欢使用这本教科书了。”
鉴于上述情况,译者有幸受托翻译了本书,并向我国的广大读者(尤其是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推荐这本书。本书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作为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一般读者进修网络专业知识的自学或培训教材。
本书的全部内容由译者一人翻译完成,所以在用词和语气连贯以及翻译质量等方面都很有保证,从而使得本书便于阅读,绝对不会有“洋味十足”的感觉。但是,尽管译者有如此的自信心,也不能保证不出现一点瑕疵。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林生
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2005年5月
前言
http://www.netbook.cs.purdue.edu
新版本已经做了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增加了新的三章(24,26,33)和附加的词汇条目。对光盘和网站也做了充实。
新章节都是应教师和读者的请求增加的。第24章增加了UDP,第26章解释了网络地址转换,第33章涵盖了IP电话的内容。第33章特别引人注目,一般学生都喜欢使用IP电话,
本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个基本的问题。通过阐述底层细节(如数据传输和布线)、网络技术(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互联协议和应用软件等全面的联网知识,给读者提供了综合的、自含的指导。阐明了协议如何利用底层硬件以及应用程序如何使用协议栈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关于应该如何学习联网知识,目前已有大量的论述。其中存在两种观点:严格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或者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在自下而上方法中,读者先学习最低层的细节,然后学习相邻的较高层如何利用较低层提供扩展的功能。而在自上而下方法中,读者先开始学习高层应用,并学习足够的较低层知识以理解应用如何才能工作。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传统的自下而上方法是以逻辑的方式来介绍内容,以使读者理解较高层如何构建,在较低层之上。自上而下方法则是从熟悉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开始阐述,较少提供对于主题内容的介绍。我们推荐一种新的、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前述两个方法最好的方面。这种综合方法提前暴露出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以逻辑顺序陈述有关材料。为了实现这种综合方法,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习题,并且鼓励读者实际运行和修改这些实例,结合习题验证如何使概念和原理应用于真实的网络。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他们几乎或没有联网方面的背景知识。本书既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假设要具备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而只在于清晰地阐述概念,采用实例并提供大量技术原理的示意图,说明并分析结果但不提供数学证明。
本书分为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第1章-第3章),第二部分(第4章-第6章)简要阐述底层硬件如何工作,其中包括载波信号的概念,载波调制以及如何在载波上传输调制解调器编码数据。这部分也讨论面向字符的异步数据传输,定义一些在后续内容中要出现的术语,例如带宽和波特等。
第三部分(第7章-第16章)重点讲述分组交换技术。这部分先介绍采用分组传输数据的动机和起因,然后描述基本的网络拓扑、组网方案以及用于网络归类的表征方法,例如局域网、广域网、本地环路、公共或专用网络以及面向连结型或无连结型网络等。这部分也介绍
了下一跳路由的概念、交换、协议分层及其有关的术语。最后,这部分还使用了几个常用的网络技术作为例子,包括以太网、ATM和DSL。
第四部分(第17章-第27章)重点讨论网络协议。在讨论了网络互联的起因和动机之后,这部分描述互联网结构、路由器、互联网编址、地址绑定和TCP/IP协议。对其中的一些协议(如IP、TCP、UDP和ICMP)做了更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联系实际的,涉及TCP的第25章包括了关于传输协议中重要的可靠性方面的深入课题。
第五部分(第28章-第41章)介绍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与本书的其他部分一样,这部分的内容也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对一般原理和特定应用的讨论。从描述网络应用用于通信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开始,然后描述套接字APl,分析了利用套接字进行通信的客户和服务器的源码例子。这部分还阐述了利用域名系统的名字解析以及应用方面的问题,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送、IP电话和Web(包括对动态和活动文档的解释,并举出使用CGI、Java和Java Script的例子)。对上述每个方面的内容,书中都描述了软件的结构并解释客户与服务器如何通过交互来提供服务。第38章讨论中间件,包括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技术。这部分的后面几章讨论网络安全问题,解释如何利用应用软件来管理网络。最后,第41章介绍初始化的相关问题。这章说明了应用层软件如何能完成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用协议软件去获得初始化正在使用的协议软件所需要的信息。
本书很适合作为在高层次上掌握联网知识的一学期导引课程。本书按综合性课程来设计,涵盖了从布线到应用的全部课题。例如在美国普度大学的本科课程中,学生每周都有覆盖广泛课题的实践作业:网络测量、分组分析以及网络编程等。等到他们完成了我们的课程之后,我们期望每个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程度:知道IP路由器如何利用路由表转发IP数据报,能描述数据报如何通过因特网传输,能解释以太网集线器与以太网交换机的区别:知道TCP如何标识连结以及为什么Web服务器能在80号端口处理多个连结:能描述桥接器和IP路由器的概念差别,能计算在lOOBaseT网络上传输的单个码位的长度:能解释为什么TCP被归类为端到端协议,能区分以太网上使用的CSMA/CD介质接入机制和令牌传递介质接入机制,知道DSL为何在导线上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用于模拟电话通信。
单科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广度而不是深度——要涵盖所有主题,不能只集中在几种技术或几个概念上。因此,一个成功课程的关键就在于能维持快速的学习步伐。为了能使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到基本的主题内容,可以把第二部分的较低层次内容压缩在一周内学完,把有关网络和网间互联的部分分别安排在五周内学完,剩余的几周留给应用部分(如网络管理与安全)。
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性:有些技术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过时,但原理却是永恒的。另外,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投身到联网技术中的热情。
虽然本书没有哪个主题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学生们仍可发现本书所含资料的数量还是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的。特别是学生们面对着过量的新术语、网络缩写字和行话也特别容易混淆,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养成使用正确术语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术语,附录1提供了术语和缩写词汇表。特别说明,在词汇表中的定义都是单独编写的,并不是直接从书本中照搬过来的。
因为程序设计和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实践环节是任何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普度大学的课程比较强调分组分析和套接字编程。在学期的开始,我们先让学生构建客户软件去访问Web并提取数据(例如编写一个程序打印出当前的温度)。第3章解释了提供给学生的简单APl例子;利用它,学生能够在懂得协议、地址和套接字概念
之前就能编写可执行的代码。当然,到了学期的后期,学生就学会了使用套接字API。最后,他们还要编写一个并发Web服务器程序(支持服务器端脚本部分可选)。除了应用编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设施从正在运行的网络上捕获数据分组,并编写程序对分组(例如以太网帧、IP数据报、TCP段)的头部进行解码,并且观察TCP连结的情况。
让学生去接触真实网络能够激发对实践的热情和勇气——我们的经验证明:凡是接触过网络现场的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学习主题,有更强的辨别能力。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分组分析器,可以在一台标准PC上安装合适的共享软件来构建一个分析器。
本书的随书光盘及Web网站都涵盖了有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针对不具备联网设施的学生,随书光盘中含有一些分组跟踪的例子,学生可以编写程序去读取踪迹和处理分组,就好像是从网络上捕获分组的情况一样。对教师来说,光盘包含的课文资料和来自课文中的插图,可用来制作演示文档,还有动画资料更可帮助澄清概念。光盘也包含了书中没有的一些内容,如网络布线和设备的照片,以及能用作学生程序输入的数据文件。
序言
近年,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迅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计算机教育界和出版界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专业教材的建设在教育战略上显得举足轻重。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较短、从业人员较少的现状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几十年间积淀的经典教材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引进一批国外优秀计算机教材将对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与世界接轨、建设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较早意识到“出版要为教育服务”。自1998年开始,华章公司就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遴选、移译国外优秀教材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与Prentice Hall,Addison-Wesley,McGraw-Hill,Morgan Kaufmann等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它们现有的数百种教材中甄选出Tanenbaum,Stroustrup,Kernighan,Jim Gray等大师名家的一批经典作品,以“计算机科学丛书”为总称出版,供读者学习、研究及庋藏。大理石纹理的封面,也正体现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格调。
“计算机科学丛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鼎力襄助,国内的专家不仅提供了中肯的选题指导,还不辞劳苦地担任了翻译和审校的工作;而原书的作者也相当关注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有的还专程为其书的中译本作序。迄今,“计算机科学丛书”已经出版了近百个品种,这些书籍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被许多高校采用为正式教材和参考书籍,为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学科建设的初步完善和教材改革的逐渐深化,教育界对国外计算机教材的需求和应用都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华章公司将加大引进教材的力度,在“华章教育”的总规划之下出版三个系列的计算机教材:除“计算机科学丛书”之外,对影印版的教材,则单独开辟出“经典原版书库”;同时,引进全美通行的教学辅导书“Schaum’s Outlines”系列组成’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为了保证这三套丛书的权威性,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为学校和老师们服务,华章公司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工学院、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计算机的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我们提供选题意见和出版监督。
这三套丛书是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使用外版教材的号召,为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度身订造的。其中许多教材均已为M.I.T.,Stanford,U.C.Berkeley,C.M.U.等世界名牌大学所采用。不仅涵盖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图形学、通信与网络,离散数学等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出自语言设计者之手、有的历经三十年而不衰、有的已被全世界的几百所高校采用。在这些圆熟通博的名师大作的指引之下,读者必将在计算机科学的宫殿中由登堂而入室。
权威的作者、经典的教材、一流的译者、严格的审校、精细的编辑,这些因素使我们的图书有了质量的保证,但我们的目标是尽善尽美,而反馈的意见正是我们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帮助。教材的出版只是我们的后续服务的起点。华章公司欢迎老师和读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或给予指正,我们的联系方法如下:
电子邮件:hzjsj@hzbook.com
联系电话:(010)68995264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号
邮政编码: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