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剖析电磁干扰机理,阐述电磁兼容标准和测试技术.
深入工程技术实践,精心进行电磁兼容滤波器设计
紧扣电磁兼容关键技术问题,论述屏蔽和搭接原理..
凝聚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印制电路板实战设计原理
基于生物电磁学的研究,论述电磁辐射防护和利用...
内容简介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种电磁兼容产生的机理、危害和防护措施,电磁兼容的测试和预测,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和电磁防护等。本书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论述了电磁故障诊断技术,电波暗室的设计、防电磁干扰滤波器的设计和PCB板设计等技术,详细阐述了工程中常遇到的屏蔽、搭接、系统接地和隔离等技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阐述相关原理、步骤和具体方案。
本教材适合电子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作为电磁兼容性分析、测试和设计的参考书。
目录
1.1 电磁干扰的危害
1.1.1 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危害
1.1.2 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
1.1.3 电磁脉冲在军事上的应用
1.2 电磁兼容的名词术语与常见术语
1.3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及电磁兼容认证
1.3.1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
1.3.2 电磁兼容认证
习题
第2章 电磁兼容理论基础
2.1 各种信号的频谱分析
2.1.1 信号的分类
2.1.2 信号的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1.3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2.2 电路与磁路
2.2.1 电路
2.2.2 磁路
2.3 电磁场原理
2.4 电磁兼容的单位及换算
前言
本书主要是为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编写的,也可作为研究生的基础课教材。此外,既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也适于从事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作为电磁兼容性分析、测试和设计的参考书。本书的教学时数为60~80学时。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主要阐述了电磁干扰的危害、电磁兼容认证的重要性和技术要求,并对在电磁兼容理论中出现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释。第2章论述了电磁兼容理论的主要技术基础。第3章围绕电磁干扰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静电、雷电和辐射等干扰产生的机理及危害,描述了人体的静电放电模型,讨论了电磁干扰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第4章介绍了电磁兼容的相关测试标准、测试用电波暗室的设计、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实用故障诊断技术,以及一款电磁测试软件。第5章介绍了电磁干扰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以及一些常用的滤波元器件,并结合实际应用阐述了滤波器的正确选用与安装。第6章论述了电磁兼容技术中的4项最为重要的技术:屏蔽、搭接、系统接地和隔离。重点论述了屏蔽技术的原理和完整性,并描述了各种屏蔽材料的性能特点。第7章总结了作者在长期的电路设计工作中的经验,论述了PCB的电磁兼容设计的原则、干扰消除、抗串扰和PCB接地技术。详细介绍常见元件的分布参数模型。第8章阐述了人体电磁兼容原理、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和电磁波的防护等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第9章介绍了一些电磁兼容的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案例分析的原理、步骤及具体方案。第10章主要论述了电磁兼容预测的原理,并简要介绍了两款电磁兼容预测软件。..
本书是编者基于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以原有的本科教学讲义和培训教材为基础编写完成的。杨阳编写了第1章和第2章,郭银景编写了第3章和第6章,吕文红编写了第4章、第8章和第10章,唐富华编写了第5章和第7章,陈幼峰编写了第9章,山东科技大学的曹丽娜、王谦、徐涛、谢芳华、邓敏、刘滨、黄焕和陈贤卿等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全书由吕文红统稿审定。
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我国著名武器系统专家康景利教授和著名通信系统专家金振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电磁兼容的内容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和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广,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