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第一篇探讨丁村的人文历史。丁村地处晋南,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族以至尧舜禹古代帝王在此创建耕文明,古来即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誉,足见物产丰饶。明清时期藉汾河水运与驿道之便商业迅速发展,“一肩挑南北,一省富天下”,形成极有经济势力的晋商,其中“太平帮”有一支来自丁村的丁氏家族。丁氏在清初已成为村中第一大姓,经商致富后建筑高大森严的宅院,并重视教育与兴学,“勤稼穡,敦仁义”是传世家风。
第二篇剖析丁村的村落建筑。“四方村落丁字街”是它的空间格局,由东西主街与南北巷子将住宅区划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部分。住宅形制以四合院为主,另有三合院和前后两进院,大门、二门是宅院的标示,厅房、厢房、倒座房各有作用,另有客房、书房、厨房、大车院和场院,生活功能全然皆备。
第三篇图版以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呈现宅院格局,另从木雕、石雕大样及拓片等,可见建筑装饰之美。拓片说明由前丁村博物馆馆长陶富海撰文,特别是在测绘及编辑、摄影方面协助良多。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丁村,仔细体会这个古老村落——由于本书 谅解。
作译者
目录
人文历史篇
第一节 文明故地
一、古老的土地孕育文明
二、经济的命脉
第二节 汾水烟波揽丁村
一、金襄陵、银太平
二、关隘古驿
三、丁氏控源
四、太平帮与丁村商人
五、经商与教育
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 村落结构
一、村落景观与环境
二、村落格局
三、走街串巷
四、居住区的划分
第二节 居住建筑
一、高堂华屋
二、基本形制
序言
为了完成对丁村乡土建筑的研究,我和学生一行十来个人在丁村住了十几天,当然是没日没夜地干,以后因摄影和文稿的核实工作,我再次来到丁村。大家都感到丁村的历史文化蕴藏太丰富了,古人类史、经济史、商业史、教育史、戏剧史、民俗史,当然还包括古代建筑史等等,到处都是线索。有的我们扯出来看了一下,没时间扯就放下了;有的超过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只能点到为止;有的则因为时间短,与当地人沟通不够,有关资料人家连看都没让看。乡土建筑研究毕竟以老房子为主要对象,我们作研究的本意也是为了赶快抢救那些就要毁灭的古村落、古房子。但是,老房子可以用测绘图、用照片、用文字资料把它们保存下来,几百年甚至以后还可以重建,老房子里面的文化蕴藏却没有办法保存,更不可能重新建立,而这些无形的蕴藏消失的速度也很快。很多年轻人,观念早已进入信息时代,让他们到老房子里看农耕时代的老玩意儿,他们以为是耽误时间。.
人是不能忘本的,也是很难忘本的。求新当然好,一年等于一百年的发展速度更好,但需要扎实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古老文化的抢救,对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抢救越要抓紧。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农业是经济的大头,文化遗产在农村也是大头。就像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城里就是皇宫御苑、贵胄府邸、公卿园林,要看老百姓的老房子还是要到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抢救重头也在农村。..
我们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已有十余年,每一个村落都是来去匆匆,因为给我们留下的时间已经太少太少,总想在有限的时间把中国农村的老房子统统记录下来,因此留下许多遗憾,这次更是这样!所以我们的研究,包括对丁村乡土建筑的研究应是开始,结尾还差很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做,尤其是更多的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一起做。
但愿我们的研究能为今后的研究开一个好头。
丁村的研究工作由陈志华担任总策划。李秋香主持具体调查、测绘、摄影等现场工作,并撰写全部文稿,由陈志华修订定稿。参加测绘工作的学生有冯铁宏、鲁徵、武煜东、李颖、陈瑾、吴国庆、张兴华和杜凡丁。李秋香绘制部分插图。...
李秋香
2001年10月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