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 “图版”。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作译者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专著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合著)《流坑村》(合著)等。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已出版的专书有《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于1971年,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宗旨,目的是要建立“一座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亚洲最佳出版物”颁给了台湾的杂志《汉声》,《时代》评价:“这本中国艺术文化的‘圣经’30多年来能一直反其道而行,是因为内容实在值得阅读。”《汉声》是一本受人尊敬的杂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方面有一条自己的道路。
目录
1 人文历史篇
第一节 客家和围龙屋
第二节 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
第三节 海风万里故乡情
第四节 竹声焦影的村落
第五节 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
居民访问记
2 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 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第二节 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第三节 围龙屋形制的诞生和演进
第四节 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第五节 围龙屋的结构、构造和施工
第六节 其他类型建筑
3 图版篇
总测绘图
居住
教育
商业
序言
人情也一样温暖。我们两个教师乘飞机到了汕头,已经是黄昏时刻,一打听住宿,普普通通的招待所都贵得吓人,便给梅州市土建学会侯歆芳秘书长打了个电话,问他能不能午夜到火车站接我们,如果可以,我们便不在汕头过夜了。侯秘书长一口答应。车到梅县,他和梅州市建筑设计院谢汉涛院长在车站迎着,把我们送到旅店,安顿下来,还吃了一餐广式夜宵。从此侯秘书长便为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早上七点半就出发,带我们到四乡八村转了一天去选点,把梅州市比较完整的古老村落看了个遍。汽车司机徐师傅说:”我早就认定侨乡村最好。”侨乡村是行政村,下属寺前排,高田和塘肚三个自然村。我们也这样认定。于是,第二天,由副秘书长陈震云陪着,会齐了江苏美术出版社《老房子》图集的摄影兼编辑李玉祥,细细地看了看侨乡村,选定了第一批要测绘的房屋。傍晚回到市里,侯秘书长把侨乡村的旧图抱出来,随我们挑选了几份,我们向他提出,要地方志,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形图,要什么什么资料等等,他都一一答应。
第三天一早,陈副秘书长陪我们到了侨乡村所属的南口镇,找到镇长。镇长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我们住进农家,在农家吃饭。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听他的。近午时分,六个学生来到,他们是乘火车到龙川再乘长途汽车来的,由侯秘书长在汽车站接到送来镇上。于是,一行人边打听边走,到了街上供销社的小旅店住下。侯、陈两位尝了我们的伙食,摸了我们的床铺,虽然对我们的“艰苦”十分关切,但觉得还可以放心,才回市里去。
午饭后立即带学生了解村子,分配任务。次日一早动手工作,干了不久,听见村民传说,有人找我们。我们赶到村口,原来是侯秘书长,送来了新编的《梅州志》。我们还来不及道谢,他便说:“怕你们有急用。”过一天,他亲自送来了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形图,再过两天,又亲自送来了草图纸,这是学生们从学校动身的时候忘记带了的。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制图,陈副秘书长和市建筑设计院的丘权润总建筑师还驱车来看望,殷殷关切我们的工作和食宿,这以后,便又是请侯秘书长买火车票,汽车票,麻烦得不得了,最后还劳谢汉涛院长送我们上了赴江西的火车。
市土建学会和建筑设计院的朋友们对我们的支持,不但热情,及时,而且非常有效。我们东奔西跑地到各处工作,深深体会到,有没有这样的支持,对工作的关系非常大。而这种支持并非到处都有。我们很感谢梅州市的这些朋友们。
村子里也有好朋友。寺前排村的潘若珍,潘振峰姐弟,塘肚村的潘应耿,都给了我们许多帮助。潘应耿熟知侨乡村的历史,掌故和潘氏谱系,带着我们一幢一幢地跑遍了塘肚村的所有房屋,介绍它们的来历,还长期借了一部新修的族谱给我们用。潘振峰不大熟悉历史.但是熟悉村里镇上的许多人,带我们找到老泥水工黄海珠师傅和地理师潘淦兆先生,给我们找来一些乡土文献。尤其难得的是,他居然对建筑向来很有兴趣,给我们揭开了阴沟转折处的秘密。他的姐姐潘若珍则是我们学生们最好的大嫂,工作开始之后不几天便在她家吃午饭。
黄海珠师傅从曾祖父起便是泥水匠世家,四代人在侨乡村造了好几幢大房子,他给我们讲了不少客家围龙屋的做法,我们受益很多。
此外还有很多朋友。当年四块大洋买来给主人端茶点烟现在儿孙满堂有了自己小洋楼的丫环,70年前抱着公鸡拜堂一辈子没有见过丈夫的“屯家婆”,上世纪50年代初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参加建设而后来却遭际困苦的华侨,退休在家养花莳草天天上街买报纸看完了便议论天下大事的小学校长,儿子在深圳发了大财给她造了几十个房间的三层洋楼一个人孤零零住着的老妈妈,七八十岁整天扎堆在老人协会里打麻将的“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下的事全知道”的活史书们,每天挺着腰板纹丝不动端坐在池塘边钓鱼却从来不见他钓起一尾的前任公社主任,老远就打招呼走到身边拉住了一定要说几遍她在台湾有多少房子多少店铺的回乡休息的老板娘,穿上袈裟念经脱下袈裟杀鸡剖鱼有妻有子闲来聚一屋子人喝酒唱流行歌曲的和尚。还有那些小学生,一到礼拜天,就给我们当向导,我们端起相机对准他们,便一哄而散,我们给建筑物拍照,他们却装鬼脸抢着上镜头。所有的朋友都对我们非常和善,原来镇长先生阻止我们到农家吃饭到农家住的种种理由,都是怕麻烦的推托。村民们邀我们去吃去住,但因为我们已经在小旅店布置好了画图设施,不便再搬,没有去。学生们为没有在农家吃饭住宿而遗憾万分。但我们几乎挨门挨户享受着又香又甜的柚子,偶然闯进了柚子林,不把肚子吃得溜圆便不让出来。临回来的时候,送来的柚子堆起老高,只能带走一小部分。..
可惜,我们在村里却常常要耐渴。东奔西跑,我们需要的是牛饮,但村里朋友们把我们当金丝雀,端出一盘跟茉莉花朵差不多大小的细瓷杯子,斟上可能很贵重的香茶,只够我们把舌头尖润一润。要解渴,还得到公路边上的小饭铺里去,先灌足一肚子水,再要一碗面。边吃边越过茂密的凤尾竹林遥望三星山,想几百年前永发公的寡妻陈婆太挑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兴宁娘家去,仆仆风尘,薄暮时分到小店投宿,凄惶艰难中得人指点,在三星寨落户,这才有了眼前富足的侨乡村。小饭铺的地点,据说正在她投宿的小店,前面的公路上奔驰着开往兴宁的客车。哎,千古兴亡,岂只是帝王们的家事!
有点儿尴尬的事还是应该记下。一件是,感谢镇长先生的安排,我们所住的供销社小旅店,也是镇上叫花子们住宿的地方。我们白天看见他们在集市上乞讨,晚上隔着一层薄板壁听着他们打呼噜。我们睡的床铺咯吱咯吱地响,粘滑的被褥已经分辨不出原来的质料和颜色,那大概都是他们留下的“雪泥鸿爪”。三个礼拜,不但没有洗过一次澡,连洗脸都只能马马虎虎,因为唯一的一只水龙头装在不分男女的厕所里,一个人在打水,背后就会有人肆无忌惮地解急。旅店里偶然会有一些莫明其妙的闲汉来住,喝醉了酒,满嘴胡说,推我们的房门,偏偏房门连个插栓都没有,只好用一根筷于别住。夜半想起镇长先生说的街上治安不错,我们才勉强睡了觉。承包这个小旅店的老板过去是农机站的技术人员.农机站工作辛苦,收入少,散了伙。他白天做肉丸子卖,晚上就跟者婆打架,一个打.打在身上噼里啪啦地脆响;一个骂,骂什么我们一点也听不懂,只觉得怪热闹,总要闹上个把钟头,也有一直闹到天亮的时候。但我们仍然高高兴兴地坚持到把工作做完,学生们没有发牢骚,反倒觉得挺有意思。
另一件是,我们找到了村民委员会,查看村里的基本资料。会计先生拿出1995年的年度报告,一看,里面有条有理地记载着各种数字,人口、户数、田亩。各项生产。人均收入等等,要什么有什么,足有厚厚的一大本。我们高兴得不得了,赶忙掏出笔记本来要抄录。会计先生在一旁淡淡一笑,说:抄了有什么用,全是假的,是我自己坐在这房间里编出来的。问他为什么,他说:这种年报嘛,年年做,做了送上去,决不会有人看。我们合上笔记本,想,我们偏偏来看,真傻出水平来了。长吁了一口气,谢谢他的诚实,否则难免又要骗了别人。
回到学校,经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帮忙,我们要来了陆元鼎教授的研究生余英和钟周的学位论文,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我们到梅州去,便是陆教授给我们联系好了当地土建学会和设计院的各种关系的。当地朋友们对我们的支持,就是陆教授对我们的支持。
参加工作的学生有罗德胤,成砚,房木生,陈仲凯和霍光,还有一位西安冶金学院建筑系刚刚毕业的杨威,她家住北京,听说我们有这么一种研究工作,便三番四次要求参加,我们欢迎了她。罗德胤在春节期间又去了一趟梅县,补充调查了一些情况,还带回来潘若珍。潘振峰姐弟俩送的几口袋客家特有的年节食品油炸果。成砚在工作之余写了一篇《梅县六记》,记述了我们的一些闲趣,文字很优美,我们十分高兴,把它收录在书里。
这年除夕,全组的同学们自己编了一个诗剧,由霍光谱了曲,在学校大礼堂演出。诗剧写的是下乡工作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手牵着手,大雨中,趟着没膝的水在田野里走……远处楼头,曲栏杆后,老奶奶挥着孙子的红肚兜,听不清她的喊声,但我们知道,那一定是:小心点走,快过来喝一杯暖身的酒……”学生们唱得声情并茂,轰动了全场。
像往常一样,我们衷心感谢建筑学院资料室和打字复印室的小朋友们,她们为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志华
1997年初夏
作者其它作品
关麓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 ¥138.00
- ¥118.68
- 储葛村
- 浙江民居
- 福建民居
- 楠溪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