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统编教材,可作为各机械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两篇,共十三章。第一篇液压传动,主要讲述液压传动基础理论、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及其设计计算;第二篇气压传动,主要讲述气压传动基础知识、气源装置及气动元件、气动基本回路与常用回路、气动逻辑系统设计和气压传动系统实例。..
本书与同类教材相比较,兼顾了液压与气动元件、回路的通用性和专门化,同时考虑了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传统体系和发展趋势,增加了液压与气动行业最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尤其注意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
本书同时配备多媒体课件及习题集,参见封四勒口处。...
作译者
许福玲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在各种学术会议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尧明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从事液压与气动专业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数十年。自1982年起参加三轮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统编教材《液压元件》(机工版)的编写工作,1988年版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一、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征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
四、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第一篇 液压传动
第一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第一节 液压油液
一、液压油液的性质
二、对液压油液的要求和选用
第二节 液体静力学
一、静压力及其特性
二、静压力基本方程式
三、帕斯卡原理
四、静压力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
第三节 液体动力学
一、基本概念
二、流量连续性方程
三、伯努利方程
四、动量方程
第四节 管道流动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圆管流动的沿程压力损失
三、管道流动的局部压力损失
第五节 孔口流动
一、薄壁小孔
二、滑阀阀口
三、锥阀阀口
四、短孔和细长孔
五、液阻
第六节 缝隙流动
一、平板缝隙
二、圆柱环形缝隙
三、圆锥环形间隙
四、液压卡紧现象
第七节 液压冲击和气穴现象
一、液压冲击
二、气穴现象
第二章 液压泵
第一节 液压泵概述
一、液压泵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三、液压泵的特性曲线
四、液压泵的分类和选用
五、液压泵的图形符号
第二节 柱塞泵
一、配流轴式径向柱塞泵
二、斜盘式轴询柱塞泵
三、斜轴式无铰轴向柱塞泵
第三节 叶片泵
一、双作用叶片泵
二、单作用叶片泵
第四节 齿轮泵
一、外啮合齿轮泵
二、内啮合齿轮泵
三、螺杆泵
第三章 液压马达与液压缸
第一节 液压马达
一、液压马达概述
二、高速液压马达
三、低速液压马达
第二节 液压缸
一、常用液压缸及其速度推力特性
二、其他形式液压缸
三、液压缸的技术特点
四、摆动式液压缸
第四章 液压控制阀
第一节 液压阀概述
一、液压阀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二、液压阀的分类
三、液压阀的性能参数
四、对液压阀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方向控制阀
一、单向阀
二、换向阀
第三节 压力控制阀
一、溢流阀
二、减压阀
三、顺序阀
四、压力继电器
第四节 流量控制阀
一、流量控制原理
二、节流阀
三、调速阀
四、分流集流阀
第五节 插装阀和叠加阀
一、插装阀
二、叠加阀
第六节 伺服阀
一、电液伺服阀
二、机液伺服阀
三、伺服阀的性能与特点
第七节 电液比例阀
一、电液比例压力阀
二、电液比例流量阀
三、电液比例换向阀
第八节 电液数字阀
一、电液数字阀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二、电液数字阀的典型结构
第五章 液压辅件
第一节 蓄能器
一、蓄能器的分类及其特征
二、蓄能器的功用
三、蓄能器的容量计算
四、蓄能器的选用与安装
第二节 过滤器
一、液压油液的污染及其控制
二、过滤器的功用和类型
三、过滤器的选用
四、过滤器的安装
第三节 油箱、热交换器及压力表辅件
一、油箱
二、热交换器
三、压力表辅件
第四节 管件
一、油管
二、管接头
第五节 密封装置
一、对密封装置的要求
二、密封装置的分类及特点
第六章 液压基本回路
第一节 压力控制回路
一、调压回路
二、卸载回路
三、减压回路
四、增压回路
五、平衡回路
六、保压回路
七、泄压回路..
第二节 速度控制回路(一)——调速回路
一、定量泵节流调速回路
二、变量泵容积调速回路
第三节 速度控制回路(二)——快速和速度换接回路
一、快速运动回路
二、速度换接回路
第四节 方向控制回路
一、换向回路
二、锁紧回路
三、制动回路
第五节 多执行元件控制回路
一、顺序动作回路
二、同步回路
三、互不干扰回路
四、多路换向阀控制回路
第七章 典型液压系统
第一节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一、概述
二、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三、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特点
第二节 压力机液压系统
一、概述
二、3150kN通用液压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三、3150kN液压机插装阀集成系统原理
第三节 塑料注射成型机液压系统
一、概述
二、SZ-250A型注塑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三、液压系统特点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液压挖掘机系统
一、概述
二、机电一体化液压挖掘机系统的组成
三、机电一体化液压挖掘机工作技术要点
第五节 带钢光电液伺服跑偏控制系统
一、概述
二、光电液伺服跑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八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一节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
一、液压系统使用要求及速度负载分析
二、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三、液压系统的参数计算
四、液压元件和装置的选择
五、验算液压系统性能
六、绘制工作图、编制技术文件
第二节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举例
一、负载分析
二、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三,液压系统的参数计算
四、液压元件的选择
五、验算液压系统性能
第二篇 气压传动
第九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
第一节 空气的物理性质
一、空气的组成
二、空气的密度
三、空气的粘性
四、空气的压缩性与膨胀性
五、湿空气
六、压缩空气的析水量
第二节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二、气体状态变化过程
第三节 气体的流动规律
一、气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二、声速与马赫数
三、气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
第四节 气动元件的流通能力
一、有效截面积
二、流量
第五节 充气、放气温度与时间的计算
一、定积容器充气问题
二、容器的放气
第十章 气源装置及气动元件
第一节 气源装置
一、气压发生装置
二、压缩空气的净化装置和设备
三、管道系统
四、气动三大件
第二节 气动辅件
一、消声器
二、管道连接件
第三节 气动执行元件
一、气缸
二、气马达
第四节 气动控制阀
第五节 气动逻辑元件
一、气动逻辑元件的分类及特点
二、高压截止式逻辑元件
三、其他逻辑元件
四、逻辑元件的应用
第六节 气动传感器及气动仪表
一、气动传感器
二、气动变送器
三、气动调节器
第十一章 气动基本回路与常用回路
第一节 气动基本回路
一、压力和力控制回路
二、换向回路
三、速度控制回路
四、位置控制回路
五、气动逻辑回路
第二节 气动常用回路
一、安全保护回路
二、同步动作回路
三、往复动作回路
四、计数回路
五、振荡回路
第十二章 气动逻辑系统设计
第一节 非时序逻辑系统设计
一、非时序逻辑问题及设计步骤
二、逻辑代数设计法
三、卡诺图设计法
四、非时序逻辑问题设计举例
第二节 时序逻辑控制系统设计
一、时序逻辑控制的特点
二、气动行程程序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三、程序的校正设计
四、标准程序设计方法
第十三章 气压传动系统实例
第一节 气控机械手
一、用信号-动作状态线图法设计的气控回路
二、用卡诺图图解法设计的气控回路
三、采用“非门”元件的气控回路
第二节 气动计量系统
一、概述
二、气动控制系统
第三节 硬质合金刀片磨床气液系统
一、概述
二、气液系统分析
附录A 习题
附录B 常用液压与气动元件图形
符号(CB/T 786.1—1993)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教材自1997年5月出版以来,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关爱,印刷达十次之多。为了适应新世纪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的要求,受机械工业出版社之托,我们总结了七年来的教学心得,并综合了同行的宝贵意见,对全书进行了审查和整理,既更正了所发现的错误,又在保持原教学大纲的深度及学时要求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与调整。如:.
1.在“液压流体力学基础”中,将孔口流动与缝隙流动分为两节叙述。孔口流动强调它的控制作用,为此引进了液阻的概念;缝隙流动从泄漏着眼,强调它对液压元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2.改变在“齿轮泵”一节中定义困油现象的习惯,将其作为液压泵的共性问题,提前在液压泵概述中讲述。为与其他液压元件的讲述内容一致,去掉了液压缸有关设计的内容,增加了液压缸安装形式等应用方面的知识。
3.增加了高压直动型溢流阀和减压阀的叙述,补充了调速阀和旁通型调速阀的结构图,以便读者对液压阀有更全面的了解。
4.用更具典型的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置换外圆磨床液压系统,而磨床中颇具特色的采用机液换向阀的换向回路则移到“液压基本回路”中讲述;用更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液压挖掘机系统替代继电器控制的工业机械于液压系统,以使读者对计算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
5.摒弃了局限于机床液压系统的“负载分析”计算公式,增加了“液压系统方案设计”内容,使“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一章更具通用性和适用性。
6.气动执行元件中增加了无活塞杆气缸,补充了有别于液压缸的气缸工作特性;为突出气压传动的特点,对“气动逻辑元件”与“气动传感器及气动仪表”进行了改写,对插图进行了调整,使文、图更为和谐。
另外,本教材还配备了多媒体课件及“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集”,以作辅助教学用。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指正。
本书的修订整理、多媒体光盘及习题集均由许福玲、陈尧明共同完成。...
编者
于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