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珍藏版)》作者是中粮集团董事长,获评2001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财富》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该书汇集了作者十年来写就的管理散文,文中既能看到一个“挟资本以令诸侯”的并购大鳄的生意思考,又会发现一个胸怀天下的男人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致和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内容简介
作译者
1958年生于山东小城滨州,下乡两年,当兵三载。1983年获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同年,加入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任中粮集团董事长。
作为中国内地在香港最大商业机构之一的掌门人,他率领华润集团在内地掀起了一连串并购浪潮,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电厂等产业,目标直指“行业领袖”地位。
“空降”中粮后,他又启动了中粮新一轮的战略转型、系统重建和文化塑造,试图把这一大型国企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书作者是中粮集团董事长,获评2001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财富》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2009年当选CCTV“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该书汇集了作者十年来写就的管理散文,文中既能看到一个“挟资本以令诸侯”的并购大鳄的生意思考,又会发现一个胸怀天下的男人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致和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目录
谈转型
为什么
人在上
人的不同,给世界带来了色彩,也带来了难题。可管理者在心态上,必须首先认识到员工是很美丽的。
人在上
付洪炜
韦尔奇
经理人
自知者
Pro
人与事
陈燮阳
旧名片
吴恩良
投稿人
金志良
种桔者
再无峰
前言
我是1988年到香港华润集团的,记得在集团企发部上班的第一天,见到了个子不高、腰板挺直、说话急促并带着山东腔的30岁的宁高宁。当时华润集团企发部人很少,宁高宁几乎是唯一的兵,他是1986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加入华润集团的,而我来了之后,成了宁高宁的兵。
后来,高宁成了总经理,我成了副总经理;再后来,他成了华润创业公司的董事长,我成了华润创业公司的总经理。之后,他当了整个华润集团的总经理和现在中国粮油集团的董事长,我跟不上了,就离开商场跑到北大来教书。
我尽管德才平庸,但生性骄傲,真心佩服的人不多。十几年来一直当宁高宁的手下,并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开始曾想过他就是比我早一年到香港,否则可能就是我的手下。后来这种想法没有了,相反,我对他做人和做事的魄力与气量、带有国际视角的战略眼光,特别是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忍辱负重且不失原则而能达到目的的能力极为佩服!
与他共事13年,我从没有当面向他表示过我的心服口服,幸好这次参与这本书的出版,给了我一个更冷静地分析他和赞扬他的机会。
记得1989年,我和高宁去意大利与老外谈合作,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尽管提前两天就把行李准备好了,可是到了意大利换西装会客时,却发现衬衣没带。天性节省加之囊中羞涩,特别是对西方服饰文化一无所知的我,一看意大利衬衣比香港贵很多,急中生智地在T恤衫上打了个领带,外边再穿上正式的西装。我丝毫没有为这种打扮感到尴尬,可是在美国生活过三年,在香港又待了两年的宁高宁不应该不知道这种搭配不合规矩。然而,他竟没说一句话,而是挺着胸,带着我这个穿着极端不伦不类的下属拜会了从家具到服装、从皮鞋到丝绸等一系列穿着入时的意大利商人。
很多年后,每每想到此事我都忍俊不禁,是高宁让我如此骄傲地在世界时尚之国“引领”过几天潮流。可是如果我是他,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那样“视而不见”。当我做了很多年领导以后,才知道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视而不见”,才能让不完美的下属做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自卑与自信的平衡,我永远感谢高宁让我在初入职场时能高抬着一颗无知无畏的头。
在我同高宁共事时,他从没有用上级的权力强迫我做过任何事情。为此,我知道我是极为幸运的。难道因为他比我小3岁,山东人骨子里对中国传统固守的惯性在起作用?或者同他在美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有关?也可能他深知“真正的领导是要跟随者心服”?
反正鬼使神差,我同他像伙伴一样工作了13年!
记得1990年,我第一次当总经理是在一个有200名工人的香港制衣厂,高宁是董事长。由于我刚当总经理,不懂得信任和尊敬人,以为自己全能,结果一年内重整两次管理层,生意还是没能上轨道。我的压力很大,整夜睡不着觉。有一段时间,我几乎觉得自己快干不下去了。
高宁说服我坚持下来,一年后制衣厂的生意终于好了。这家工厂是高宁买的第一家公司,他并购企业的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比今天中国的同行们整整早了十几年。此后,他在香港和内地收购了上百家公司。
记得1993年年初,宁高宁跟我说:“沈阳政府同意把雪花啤酒厂卖给华润,你能不能去沈阳看看把这个工厂买下来?最近外国投资者都在中国买啤酒厂,在行业选择上,老外是过来人,他们看中的一般都是好东西。”
我去沈阳拿回雪花啤酒厂的财务报表,问他:“怎么向对方报价?”
他说:“计算公司价值的方法很多,我也不知道哪种适合这个交易,反正你必须算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钱。”
可是,在此之前我还从没有真刀真枪地计算过企业的价钱。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找来集团财务部的会计师、投资银行的专家和教科书,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拟定出雪花啤酒厂的报价。拿着这份报价,他带着我飞抵沈阳说服政府接受了这个价格—把雪花啤酒厂55%的股份卖给华润。一年后,我们才发现这个被接受的报价计算原则居然是错的,然而这个误打误撞的报价却创造了中国第一大啤酒公司—华润啤酒集团。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今天北大的MBA学生时,有些同学听后颇不以为然:华润进入啤酒行业竟是这样“粗糙和偶然”?然而,只有真正做过生意的人才会理解,这是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粗糙和偶然”。它不仅需要国际视角的战略眼光和商业联系,还需要企业家的胆识和操作能力。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这个世界啤酒最大市场的头把交椅竟由华润这个十年前刚刚涉足啤酒行业的新兵坐上。也正因为如此,高宁被邀请加入了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SAB
& Miller的董事局。
记得1995年当我们买沈阳另一家啤酒厂时,谈判颇为不顺,火药味很浓。沈阳市的一位官员向高宁提出要撤掉我才能继续跟华润谈。
没想到一向礼让谦和的宁高宁,竟拍着桌子说:“我们合作的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利让我撤掉黄铁鹰,就像我也没有权利让你们的市长撤掉你一样。”
于是,双方谈判破裂。高宁急了,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天没出房间,傍晚酒店服务员以为出了事,强行把门打开,原来他在给沈阳市委书记写一份厚厚的上诉材料。他跟我说:“咱们有美元要投资,他们需要外来投资。如果就因为某个人的面子,把大事给耽误了,我们今后不在内地做生意了!”
媒体评论
—— 网友 恨不能读书万卷
言语平实,简单中透露出不凡之意。
—— 网友 清辉
宁高宁先生运用企业家的智慧和作家的文笔写成此书,看似在管理和生活中信手拈来,实质每篇文章都反映了宁先生的睿智和管理理念。
—— 网友 smill3698
不仅学习了企业人的经营之道,也更知道了人生的境界。.文笔非常流畅,很真实的手法,很值得一读。
—— 网友 zhubingshen1984
书摘
这几年,我有多次面试求职者的经验。一两个小时的谈话,看起来像老师在考学生,可实际上,我比应试者还紧张。选人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求职者的衣着、发式、面相、手型都要看仔细。这像选投资一样,风险是很大的。最后用面试来选人对双方都不公平,因为对人的深层感觉是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准确形成的,然而企业中对人的组织又不得不在这种非纯科学的条件下进行。
不知何时,我们的祖先把凑在一起做买卖的组织叫企业,那时还没有天真烂漫的管理学,可企业的“企”字以人在上表现出来,就足以让我们悟性差的人汗颜。企业这个怪物,让我们头疼,因为变量太多,常量太少。管企业的花巧,绕了一圈,最终还得回到人上,人应该是所有管理思维的起点。
上星期去一位朋友家聚会,席间有人提议每人讲一段自己的“威水”心得(香港口语,意为值得骄傲的事情)。香港《信报》的曹仁超说,他每周工作七天,只因为他觉得在公司最舒服、最享受。我想一个人热爱自己干的事情应该是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创造一个让员工向往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也应该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的基本目标。
一般认为: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员工有关的事都在负债栏里:应付工资、应付奖金、公积金;在公司的利润表上,与员工有关的都在费用栏里:工资、福利、所有分摊。这种看法在理念上就把员工与公司的目标对立了起来。
我觉得我们华润创业的员工地位应该在财务报表上变一下,要把员工看做资产,而不是负债;要看做利润,而不是费用。在人事管理的理念中,如果不能在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上找到员工的位置,就是人事管理的失败,只有员工好了,公司才能好,华润创业的员工应该是工作时感到幸福的人。
我们的员工手册列明了公司制度,纪律给我们带来秩序,但不能保证我们每天早上来公司上班时像赴情人的约会一样心切。我们的部门设置、员工配备、同事分工、沟通渠道、评核标准、奖罚体系合理吗?有人说,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户。满意员工的产生有赖于我们对人事管理的不断改进。对人的组织的科学性、公平性及有效率的制度的建立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舒畅的工作环境和系统才能使我们成为和谐的群体,华润创业的员工才能是快乐的人。
人本来是不可以管的,因为他的可变性太大,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强,伸缩幅度太宽,人的能力只能诱发。人又是不能不管的,因为纯个人与群体是矛盾的,生存与享乐是不能完全统一的。创造一个活泼而又一致的组织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的根基,也是人事管理的高境界。我希望我们的人事管理能在人性和组织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使华润创业的员工成为开心和努力工作的人。
……
作者其它作品
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
- ¥38.00
- ¥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