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 原出版社: Penguin
- 作者: (美)Ray Kurzweil
- 译者: 李庆诚 董振华 田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58893
- 上架时间:2011-10-17
- 出版日期:2011 年10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7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编辑推荐
畅销书《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作者又一力作
《纽约时报》评选的“2005年度博客谈论最多的图书”之一
2005年CBS News评选的畅销书
2005年美国最畅销非小说类图书
2005年亚马逊最佳科学图书
比尔·盖茨、比尔·乔伊等鼎力推荐
一部预测人工智能和科技未来的奇书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奇点临近》是一本有思维方法论启示的书;是一本站在历史的高度, 正面思考科技力量的书;是一本充满想象与预言,但又不失科学论证的书。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21世纪既是数百年以来科技、创意的顶点,又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真挚的愿景。
《奇点临近》特点:奇特与警示的结论,书中六个纪元的划分奇特又富于哲理;严谨与独特的论述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趋势,演绎并预测未来;警世之语与探讨性对话,通过智者的眼睛去审视自然、科学以及世界;章尾与未来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的博弈:通过设想中的未来去理解当今的技术发展和进化中的人类。
《奇点临近》论述严谨,案例丰富,深入阐释了“奇点”作为一种思潮,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介绍了其在哲学、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所展示的独特魅力。
作译者
《Fantastic Voyage: Live Long Enough to Live Forever》(与特里·格鲁斯曼合著)、《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The 10% Solution for a Healthy Life》和《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目录
摘要
对本书的赞誉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六大纪元
直觉的线性增长观与历史的指数增长观
六大纪元
奇点临近
第2章技术进化理论:加速回归定律
摩尔定律与超摩尔定律
DNA序列、记忆、通信、因特网和小型化
奇点是一项经济命令
第3章达到人脑的计算能力
计算机技术第六范式:三维分子计算和新兴计算技术
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
计算的限制
第4章达到人类智能的软件:如何实现大脑的逆向工程
译者序
当人们看到太多不同的时候,也许我们视野不够大;
当人们同时看到不同和相同的时候,也许这恰是我们的智慧原点。
物质是静止的能量,能量是运动的物质,生命是连接物质与能量的桥梁;智慧是生命的形态,智能是智慧的简化,计算是智慧的元素,当人与机器以计算作为交集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生命是相通的。
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让科学挣脱神学的束缚,成为一匹驰骋的野马,为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末至今的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础。求真、细分与发散的逻辑,让物质得到了无限的发展,然而人类的精神却被混淆了。
信息科技发展到今天,已呈现出了两大趋向:一方面传统IT正在走向资源化,即计算可以像水、电一样被资源化;另一方面软件正在与文化融合。在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中,科技似乎走到了发散的尽头,人文也正在艰难地溶解着科技,人文化的科技正逐见端倪。
1998年,我们所在的南开大学嵌入式系统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在普适计算研究与新媒体阅读产业实践中,发现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正在被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网络化电子装置裂解,带有理性思考的传统阅读正在被无情的娱乐化,萃取、整合理性阅读成为一种使命,同时人迁就机器的时代正在淡去,人与机器融合的时代将要到来。由此带来的众多困惑,驱使我们不断地在Internet上寻求营养。 2008年,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消息,称在美国的硅谷将成立一所“奇点大学”,这个大学的名称和教育探索,源起于一本《奇点临近》的图书。出于好奇,简单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评述资料和评论,发现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雷·库兹韦尔先生。由于国内没有完整的原版图书,我便通过正在美国UCLA联合培养的宫晓利博士,买了本《奇点临近》电子书,浏览后发现书中的观点很特别,而且与我们计算机专业相关,就安排实验室的硕士、博士按照章节进行报告、讨论,经过半年的讨论,发现书中的观点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在这期间董振华博士(现在UMN联合培养)建议我将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由此产生了翻译本书的冲动。
奇点一词来源于数学的Y=1/X函数曲线上X=0的点,这个点应该是数学的禁区,也因此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在这一点上,也许科学与人文得到了交融。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本书的叙述方式和内容有以下特点:
(1)奇特与警示的结论
书中六个纪元的划分非常奇特而又富于哲理,宇宙的唤醒是个神圣的命题,大脑的模拟、计算能耗、人与机器的相互融合等都是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结论,其结论如此的积极、如此的自信、如此的奇特。
(2)严谨与独特的论述方法
书中前两章运用了归纳式推理总结,后几章又大量运用了演绎式推理预测,真正诠释了回溯有多远,预见就有多远的道理;作者通过追溯、分析以往的科学发展趋势和当今科技的现状,演绎并预测未来。
其重点论述的技术加速回归定律已被现实逐步地验证。
(3)警世之语与探讨性对话
书中每章章首都有名人的警世之语:通过智者的眼睛去审视自然、科学以及我们生存的世界,从而不断强化思想的力量;
章尾是与未来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的博弈:通过设想中的未来去理解当今的技术发展和进化中的人类。
(4)东西方思维的对话
本书集中体现了西方科学注重演绎的思维方式,即分科放大的纵向思维回归;不同于东方哲学着重归纳的横向思维方式;书中以东方的归纳思维为基础,以西方的演绎思维导出结论,两者恰如“T”字形中的“横”与“竖”,无意之中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思想的对话。
(5)GNR综合,科学的东方回归
前言
“我认为任何一种对人类心灵的冲击都比不过一个发明家亲眼见证人造大脑变为现实。”
——尼古拉·特斯拉, 1896, 交流电发明人
在5岁的时候我便认为自己将成为发明家。我坚信发明可以改变世界,当其他孩子还在困惑自己长大想成为什么人的时候,我已经很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那时我正在建造一艘能够驶向月球的火箭(这几乎比肯尼迪总统与国会争论的登月计划还要早上10年),当然我的火箭没有完工。在我8岁左右的时候,我的发明变得更加现实,例如一个带有机械连接装置的自动化剧场,该装置能够在场景中自动切换布景和角色,以及虚拟的垒球游戏。
我的父母都是艺术家,他们逃离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所以希望我接受的教育是国际化的而不是狭隘的宗教式教育1。因此我的精神教育是多元的。我们可以花半年的时间研究一门宗教——去感受宗教仪式现场的氛围,阅读相关书籍,与宗教领袖对话;然后再去学习另一门宗教。这样的教育让我明晰“通往真理的道路有很多条”。我开始清晰地认识到:根本性的真理很深刻,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冲突。
8岁的时候,我开始阅读汤姆·斯威夫特的系列图书。所有33本(1956年,我阅读了当时已经出版的9本)都有相同的故事结构:汤姆陷入了异常凶险的境地,汤姆与他的朋友,甚至整个人类都命悬一线。这时,汤姆回到自己的地下实验室,思考如何摆脱困境。该系列的每一本书中最紧张的情节大致相同:汤姆与他的朋友会凭借怎样的一种想法反败为胜,转危为安。2这些故事的寓意很简单:正确的思想有能力战胜貌似无比强大的困难。
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这样的人生观: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境——商业、健康、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这个时代面临的科学、社会和文化的各方面挑战——都存在一种正确的思想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而且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思想。当我们找到它以后,需要做的就是将其变为现实。这种人生观一直在塑造我的生活。思想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
当我阅读汤姆·斯威夫特系列作品的时候,外祖父重返欧洲,那是他自从带着我的母亲逃亡后首次回到欧洲,这次旅程给了他两个铭记一生的回忆。第一个回忆是奥地利人和德国人殷勤地接待了他,而在1938年,也正是这些人迫使他背井离乡。另一个回忆是,外祖父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亲手触摸了达·芬奇的手稿。这两件事都对我影响至深,后者更是让我时常想起。外祖父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描述这段经历,仿佛他所触摸的是上帝的作品。这也唤起了我宗教般的信仰:对人类创造力的崇拜和对思想力量的坚信。
1960年,12岁的我接触到计算机,并着迷于它模拟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流连于曼哈顿运河大街的各家电子元器件店(它们现在都还在经营),收集各种零件以组建自己的计算设备。那时我不仅与同龄人一样热衷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和政治运动,而且以同样的热情投身于一种更模糊的趋势,即IBM在那个十年研发了一系列精妙的机器,从大型号的“7000”系列(7070、7074、7090、7094)到小型号的1620(那是第一款高性能的小型计算机)。每年都有新的机型进入市场,每一个新的机型都比上一款更廉价而且性能更高,这个现象与今天一样。那时我使用IBM 1620计算机,并开始开发统计分析程序和作曲程序。
我还记得在1968年,我获准进入国家安全局。那个巨大的房间里放置有新英格兰地区计算能力最强的计算机——当时顶级的IBM 360的91型计算机,由于主存达到了百万字节,其速度高达惊人的每秒钟一百万条指令,其租金是每小时1000美元。那时我开发了一款适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程序3。当机器处理每个学生应用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感觉——平板发出的光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跳动。尽管我对每一行代码都很熟悉,可是当每次运行的循环结束、光线变暗的那几秒钟,我还是感觉计算机仿佛陷入了沉思。事实上,计算机10秒钟即完成的工作,若换成人工来做,则需要花费10个小时,而且准确率远比不上前者。
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发明家,我开始认识到,发明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技术和市场力(这种力量在发明被引入时就存在)提供能量,以构建远不同于原来世界的新世界。我开始研究各种模式,即各种不同的技术(电子、通信、计算机处理器、主存、磁存储)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场,并且最终影响着社会规则。我发现大多数的发明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研发部门不能将发明创意变为现实,而是因为发明出现的时机不对。发明创造与冲浪很像,必须预见并恰到时机地捕捉海上的波浪。
20世纪80年代,我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生命的影响力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把自己的模式应用于项目中,并预测技术创新对2000年、2010年、2020年,甚至更远年代的影响。这使得我能够应用未来的能力去设计创造发明。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4。该书包含了对于20世纪后十年和21世纪初期的广泛而且相当准确的预测,这本书的最后讲道:在21世纪的前50年,机器智能可以媲美人类祖先的智能。这似乎是一个激进的预测,但无论如何,我都坚信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过去的20年里,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改变世界的思想力量其本身也正在加速。虽然人们认同它的表面含义,但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对世界本身的深刻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有机会运用这种思想解决很多固有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收集了很多关于信息相关技术明显加速的经验数据,并寻找、改进适合以上数据的数学模型。我提出了加速回归理论,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宇宙的总体进展中,技术和进化将以指数的速度向前推移5。在我于1998年完成的《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ASM)一书中,我力图阐明人类生活的本质,该本质存在于机器与人类认知变得极为相似的那个时刻之后。事实上,我将这个纪元视为人类的生物继承性与未来超越生物的能力越来越紧密的协作。
随着《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书的出版,我开始反思人类文明的未来,以及文明和人类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关系。未来的文明将远胜于现在的文明,尽管很难预测未来的文明程度,但是我们有能力在头脑中创建现实模式,该模式可以让我们洞察到这样一种暗示:生物智能必将与我们正在创造的非生物智能紧密结合。这便是我希望在本书中讲述的内容,它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的智能(通过访问我们自身的源码),并且能够改良和拓展我们的智能。
有些观察家质疑人类应用自身的思想去理解自身的思想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人类的大脑没有能力理解本身的智能,这也许只是命运中的一个意外。试想相对低能的长颈鹿,它的大脑远低于自我认知的智能水平,但其构造与人类大脑的构造却几乎完全相同6。”尽管如此,我们已经能够成功地模拟出大脑的部分神经元和大量的神经组织,并且这种模拟的复杂程度在迅速增加。本书将详细地描述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人类大脑逆向工程方面取得的进展,也表明我们有能力理解、模拟,甚至拓展自身的智能。这便是人类与其他物种不同的一个方面:人类要达到无限高度的创造力存在一个临界阈值,我们的智能水平足以超越这个阈值,而且我们有相应的必要工具(如人类拇指),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宇宙。
关于魔术的一点想法:当阅读汤姆·斯威夫特的系列丛书时,我仿佛成为了一个狂热的魔术师,很享受观众在经历超越现实的体验时获得的愉悦。在青少年时代,我用技术代替魔术表演,发现技术与戏法有很大的不同:技术不会因为其背后的秘密被揭示而失去其巨大的力量。我时常会想起阿瑟·C·克拉克的第三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绝不同于魔术。”
从这个角度考虑J·K· 罗琳的《哈利·波特》,其中的传奇故事无不充满了想象力,不过这些想象力也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合理反映,它们将在几十年后变为现实。通过这本书对技术的介绍,波特的魔法将会被重新认识。通过使用纳米设备,故事中的“魁地奇”运动以及将人或物体变成其他形式的行为,在全浸入式的虚拟现实环境中是可以实现的。更具有不确定性的是时间倒流(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描述的那样),为了完成这些目标,严谨的科研计划正在沿着这些主线进行(没有引起因果争论),至少对于我们构建的比特信息来说是这样的。(详见第3章关于计算的终极限制的讨论。)
哈利通过念诵正确的咒语来施展魔法。当然,发现并应用这些咒语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哈利和他的同学要保证咒语的顺序、过程和语气加重部分的准确无误。这个过程是精确的,正如我们经历的技术。技术的咒语便是蕴含于现代魔术之中的公式和算法。只需应用正确的序列,我们就可以让电脑朗读书籍、理解人类的语言、检查并预防心脏病,甚至预测股市行情。哪怕咒语有一点儿差错,魔法就会被削弱,甚至不起任何作用。
有人指出,《哈利·波特》中的Hogwartian咒语是简短的,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远少于现代程序语言的代码。但是现代技术的各种重要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简洁。例如,几页公式就可以描述软件运行的基本原理(如语音识别)。通常,技术上一个显著的进步往往源于对一个公式进行较小的改动。
媒体评论
2005年《St Louis PostDispatch》 最畅销非小说类图书之一
2005年 亚马逊最佳科学图书之一
“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库兹韦尔先生的主要思想:人类的科技知识将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其未来将是无限灿烂的。本书清晰地表达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由这些基础概念延伸出的更多内容,作者将进行详细的极具吸引力的论证……这本书将开拓读者的视野,并带领读者经历冒险的旅程。”
——珍妮特·马斯林《纽约时报》
“本书充满了极具想象力和以科学为依据的推测……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内容易于理解……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并不是库兹韦尔所有的预言都能变为现实,但是相当一部分预言将变为现实,即便你不同意他所说的全部内容,该书也仍然值得关注。”
——《费城问询报》
“认真审视人类未来将进化为什么物种,这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恐慌的事情……库兹韦尔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未来设想家,他在本书中展现了极具吸引力、非常动人的未来观。”
——《纽约太阳报》
“万众瞩目。”
——《圣荷西信使报》
“库兹韦尔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与进化过程本身的未来相关联。结果是既令人恐慌又极具启迪……本书仿佛一幅广博的地图,比尔·盖茨曾经称之为‘未来之路’。”
——《俄勒冈人报》
“对不远未来的深刻洞察和锐利聚焦。”
——《巴尔的摩太阳报》
“本书提出的三点内容使其成为重要的文献。1)它提出了不为人知的崭新观点;2)这一思想要多大有多大:奇点——在过去100万年发生的改变,在未来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3)这一思想需要信息的反馈。本书使用了非常丰富的注释、参考文献、图示、讨论和质疑进行详细论述。但如果本书的观点是真实的,那将是极为骇人听闻的,它将意味着我们已知世界的终结以及理想国的开始。雷·库兹韦尔用了十年的时间梳理奇点的各个基因,并将它们编著为书展现给我们。我认为该书将成为未来十年引用最多的一本书,就好像1972年出版的《Population Bomb》,你已经开始经历震中的冲击波了。”
——《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
“如果未来真的如此。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
——Businessweekcom
“本书展示了令人震惊的、乌托邦式的未来视角,那时机器智能将超过生物智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些即将经历的和令人着迷的。”
书摘
在第3章中,我提到的了机器人技术的先行者汉斯·莫拉维茨,他已经通过视网膜神经和大脑中早期的视觉处理转变了工程学上的图像处理。汉斯·莫拉维茨用了30年的时间致力于建造一个系统,期望这个系统能够赶上人类视觉系统的能力,从而达到从视觉上重建世界的目标。而它只是在最近才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因为微处理器已经能复制人类级别的特征检测,而莫拉维茨正在应用他的计算机模拟新一代的机器人,使之能够通过人类水平的视觉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导航。
卡福·密德一直引领着特殊神经芯片的研究,它将晶体管使用于它们天然的模拟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提供非常有效的神经处理的模拟仿真。密德展示过这样一个芯片,此芯片可以应用该方法模拟视网膜的功能,并进行视觉神经早期转换。
检测移动是视觉识别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杜平根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最基本的研究模型很简单:将一个感受器上的信号和在其邻近感受器的延迟信号相对比。这一模型要求速度在特定范围内,如果超过某一特定速度,则会导致令人惊讶的结果。这时,当观察对象的速度继续增加,移动探测器响应灵敏度将减少。动物实验结果(基于行为和我的分析,以及神经产出)和人的实验结果(基于报道的看法)都与该模型很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