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刘未鹏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40068
- 上架时间:2011-7-29
- 出版日期:2011 年8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51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插图】

编辑推荐
有些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前言
序言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弗洛伊德”、“抑郁症”、“读心术”这些字眼,总觉得关心心理学的都是一 些心理阴暗或有问题的家伙,这是对现代心理学典型的误解(参见《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译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实际上心理学早就从弗洛伊德那一套走出来,已经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 FMRI 1)和研究方法(如受控随机实验 2),跨学科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 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其中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形成的交叉领域最是硕 果累累,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和著作,如 Richard Thaler 的《Nudge》( 中 译 名《 助 推 — 我 们 如 何 做 出 最 佳 选 择》), 研 究 如 何 针 对 人 们 思 维 的固有弊端来创造性地制定一些经济策略,从而为大众的健康、经济和幸福 谋 福 利: 如 著 名 的“ 明 天 存 储 更 多 ”(Save More Tomorrow) 的 计 划 就 成 功 地 促 使 大 量 没 有 存 储 习 惯 的 美 国 人 开 始 存 储 更 多; 如 Barr y Schwartz 的《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中译名《无从选择 — 为何多即是少》)用大量生动有趣的研究案例说明了很多时候选择少反而让人感觉舒服得多。再如研究创意点子之所以流行之本质原因的《Made to Stick》(中 译名《让创意更有黏性》),其中剖析出的原因,学过一些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Animal》, 中 译 名《 社 会 性 动 物 》) 和 大 脑 记 忆 原 理(《Searching For Memor y》,中译名《找寻逝去的自我》)的人应该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 书中更是开篇就赤裸裸地引用心理学实验。就连这些年在畅销书市场大红大 紫 的 Malcolm Gladwell 的 几 本 流 行 全 球、 傲 居 榜 首 的 著 作(《The Tipping Point》,中译名《引爆点》、《Blink》,中译名《决断2秒间》、《Outliers》, 中译名《异类 —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其实也是在用大量活生生的案 例佐证一些早就不新鲜的心理学原理。
心 理 学 与 日 常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的 另 一 方 面 就 是 日 常 判 断 与 决 策( 生 活 中 需 要 进 行 判 断 与 决 策 的 地 方 远 远 多 于 我 们 的 想 象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中译名《决策与判断》)。波普尔曾经说过:人生 不 过 是 解 决 问 题(All Life is Problem-Solving)。 而 判 断 与 决 策 又 是 其 中 最 常见的一类问题解决。尽管生活中似乎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多,但另一 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最重大的决策:决定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投入 到什么地方去。比如:你能想象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 对 于 房 价 的 1% 的 优 惠 无 动 于 衷 吗?(《 别 做 正 常 的 傻 瓜》、《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译名《怪诞行为学》)再比如:你知道为什么当手头股票的 股价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渊时我们却一边揪着头发,一边愣是不肯撤出吗(是 的,我们适应远古时代的心理机制根本不适应金融市场)?为什么我们会在 小摊和超市前为几块钱的交易踌躇半天,却在生活中的重大决策面前浑浑噩 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然而这还不是最 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 为自己辩护的理由(《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中译名《错不在我》)。
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导致我们经常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信息 海洋中有效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及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Critical thinking3)关于以上提到的几点我在豆瓣上有一个豆列(“学会思考”),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积累出足够多的认识,对这个主题展开一些详细介绍。
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目前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是一件极 其迷人的事情,即便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纵使不去做研究,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对于学会正确地思考也有极大的益处。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 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弱 点和陷阱(Cognitive bias4),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 的(Bounded rationality5),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 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未必就是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这里摘抄一段我在豆列上的导言:
我们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我一向认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 比如参见下面两个例子,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谬误。
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我第一次在一个地铁终点站 坐地铁的时候,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我心里说没看到铁轨终点有一个大大的供调头的U形弯啊)?当车开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车是两头都能开的。
人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有一次我和老婆去银行取款,到了 ATM 室的自动门口,我 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然后门居然开了。我顿时来了劲,立即得出一个 结论: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卡的。我甚至飞快地泛化出了 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老 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泼过来一盆冷水: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我 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吗?但出乎 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 — 原来是感应门 — 原先这个 ATM 室 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
总的来说 :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 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 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 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 在现代社会,很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Mean Genes》,中译名《本能》、《Influence》, 中 译 名《 影 响 力 》、《Sway》, 中 译 名《 摇 摆 》、《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中译名《进化心理学》)。
人类不可避免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 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 对于人类思维的种种谬误之处,在西方有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叫做批判性
思维(Critical thinking)(《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中译名《学会提问》),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人类语言中的各种各样的谬误有了一 定的认识(譬如,“我们无法讨论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实 的”),并对辩论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谬误进行了归类。
豆列“学会思考”中的书,有一些是介绍人类思维工作的机制的,认识这些 机制是正确思考的大前提;有许多是关于人类推理(Reasoning)过程中存在 着形形色色的谬误(《Nonsense》,《Crimes Against Logic》),唯有认识 到这些谬误,才能避免它们,唯有避免了思维的谬误,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
媒体评论
——网友 gordon
受阅读面以及有限的精力所限,以前一直没有接触到你所展现给我的世界。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你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顺藤模瓜,开始看其他文章,于是,我得到了一个新世界。
——网友Kevin
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作者是切入得比较深入的,我一直在试图通过一些渠道来更好地拓展我们如何高效率地应用大脑。譬如,专注地读书过头了,容易造成大脑缺氧而头疼。那么,进行吐纳(深呼吸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大脑缺氧的问题。作者的博文每篇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脑科学”视野,正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用脑的方法,那样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和高效,也更能摆平很多人、很多事。
——网友Rocky.liu
争论很有意思,都想让自己去说服别人,这也是人类造理论,提观念的原因。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ffff的观点及论证更严谨,站得更高,在说一个问题时,我的观点是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验不是100%正确的,且都有其限制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适用的范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采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处理数据的方式等;面临的问题及问题的因由(历史)是很重要的,每种理论都不是真理,只是一种解释,这个大家应该都认可吧!?刘未鹏对脑科学、人类的认知确实比较爱好,且掌握的资料比较全面,缺点是这些实验只是纸上得来,但不影响科普。人类认知背后的方程式太复杂了,变数太多了,组合的可能性太多了。
——网友sxl-etr
书摘
插图: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一只有当现实重重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途径,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人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LJ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每个人的沙漏里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长),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卜towWe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在时间利用效率上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10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10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25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才能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20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