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Designing the iPhone User Experience: A User-Centered Approach to Sketching and Prototyping iPhone Apps
- 原出版社: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编辑推荐
深入阐释在设计、创建iPhone用户体验时的所有技巧和心得
详细记录知名iPhone设计师及开发人员的实践过程
创建iPhone、iPad极佳用户体验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优秀iPhone开发人员创建的应用具有直观、简单、功能强大、可用的特点。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对编程本身的要求。开发人员必须很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同时也需要有灵活巧妙的规划能力、可视化技能以及可用性测试的技能。《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作者Suzanne Ginsburg集以上技能于一身,深入阐释了在设计、创建iPhone用户体验时的所有技巧和心得。
本书介绍了如何深入了解用户,如何将用户需求转换为设计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可用性测试来评估设计的优劣。
本书主题包括:
·简述iPhone硬件和iOS应用风格。
·逐步介绍如何进行前期的用户研究和竞争性分析。
·分享头脑风暴、绘制草图以及为iPhone应用概念制作原型时的心得和技巧。
·提升iPhone应用的用户界面和视觉设计时的最佳实践。
·在iPhone应用内进行有效的品牌宣传和广告活动。
·本地化iPhone应用,以及让iPhone应用支持读屏软件。
《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包括13个案例分析——记录知名iPhone设计师和开发人员的实践过程。这些案例为了解iPhone应用背后的设计过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案例介绍了这些设计团队如何打造完美iPhone应用的幕后花絮。
不论是从SDK刚发布时就开始iPhone开发,还是刚刚从iPad的应用开始开发,本书都是学习在iPhone和iPad上创建极佳用户体验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作译者
在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她最钟爱的就是进行用户研究,并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激发的应用上的创新。她已经为许多在线社区、家庭网络软件和多款iPhone应用进行过探索性的研究。绘制草图和制作原型也在她的设计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Suzanne一直都在探索新的方法并一直在改进原型制作的工具。Suzanne在产品方面最大的热情就是与用户联系。这些通常都是涉及跨平台的设计。其用户体验通常会横跨Web、桌面和iPhone。Suzanne对增强型环境领域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帮助用户了解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和地点方面的软件。
Suzanne的演讲经验和写作经验都很丰富。她常常会出席各种行业聚会、用户体验书友会及行业会议等。她也在维护一个用户体验方面的博客,iPhone UX Reviews (www.iphoneuxreviews.com),在这个博客上,她会点评各种iPhone应用,并且会为iPhone应用的设计提供建议。
Suzanne拥有UC Berkeley大学iSchool学院的用户界面设计硕士学位和Cornell University的企业管理学士学位。你可以从她公司的网站Ginsburg Design (www.ginsburg-design.com)了解Suzanne的更多信息。
目录
全方位敏捷用户体验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iPhone应用和设备概述
第1章 iPhone应用软件概述 2
实用型应用 2
效率型应用 4
沉浸式应用 9
应用风格的选择 12
小结 13
第2章 iPhone硬件概述 14
盘点iPhone和iPod Touch的功能 14
多点触控显示器 15
光线感应器、距离感应器和方向感应器 19
位置信息和指南针功能 20
蓝牙功能 22
拍照和视频功能 22
麦克风和扬声器 24
译者序
作为译者,按图书原貌将作者意图转述到位即是对图书最有力的推介。既然图书出版难逃一“序”,我就借此写些关于用户体验的碎碎念,对《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请直接绕行至“前言”部分了解作者对本书的介绍。
我认为,用户体验的未来是两大关键词:全方位、敏捷。就像很多“文化人”爱“孔子曰”一样,我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也爱点明出处。倒不是为了寻找“羊角锤”,只是为了使听者能更好地理解我的观点,让我的表述更到位。如能显得更“有文化”,则纯属巧合,无意为之。多谢某博士爱称我为“书呆子”,如若各位能听出“呆子”引“书”时的观点,那就“非常之OK了”(引自某博士语)。
“全方位”一词借自IBM介绍UCD的PPT中“Total User Experience”。当时看到IBM介绍的内容时感觉“也不过如此嘛”。那么,在已有的产品研发流程中,需要再做哪些用户体验工作呢?很多人从学校学到的对策是“用户研究”和“可用性测试”。用户研究费时、可用性测试烧钱,企业老板怎能同意?国内许多先知先觉的企业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尝试着将用户研究之类的工作委托给科研院校来完成。结果,高校的科研经费有来源了,学术论文也一篇篇发表了。只可惜,苹果手机一出,企业还是傻眼了,也顾不上学术成果转化产品了,选择最省时、省钱的方法—直接山寨苹果:各种各样的“疯(Phone)”。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iPhone出世之前(以及之后)关于“移动终端”的研究是如何如火如荼进行的。
“借来的火种,点不亮自己的心灯。”山寨地模仿苹果手机很难让企业有所创新;同样,紧随乔布斯脚步和东施效颦般学舌IBM的“Total User Experience”也不会让我对用户体验有深刻的认识。随着从业实践的丰富,我也在对“用户体验”这个舶来品进行着不间断的、土鳖般的审视:“用户体验”工作的开展过程为何“体验”如此糟糕?可用性方法本身为何如此不着调、不可用?现在,国内的企业都在很流行地招聘着“用户体验设计师”,这种全民用户体验的氛围很好、很强大!但看看岗位要求你就会傻眼:熟悉UCD理论、精通N多设计软件、有深厚统计学基础且能熟练使用SPSS软件……这么全面的人才,恐怕史上罕见呀。估计乔布斯也很难在UCD理论、设计软件和统计学这3科上都及格。无创意地山寨模仿不可行,“高屋建瓴”地从UCD理论和统计学入手也难见效,你说我该如何是好啊!
iPod很成功,许多时候人们都会点评它的设计是如何简洁,但是往往会忽略与iPod相关的整体体验策略:iPod只用来听音乐—越简单约好,iTunes软件只用来管理音乐—越强大越好;iTunes Music Store则提供音乐—内容丰富(且非盗版);用iTunes软件从iTunes Music Store上下载音乐再拷贝到iPod中听,每个阶段都很爽。现在iPhone来了,甚至关于iPhone应用设计的书籍也出来了(例如本书),这将如何解读?iPhone+iTunes+App Store。很快,iPad又来了,如何解读?且慢!不再简单是iPx+iTunes+xStore组合了,而是“组团忽悠”来了。听音乐有iPod,iPod可以上网通信了就是iPhone,iPhone不上网了就是iTouch,iTouch屏幕变大了就是iPad,iPad不仅娱乐还可以办公就变成iMac了,iMac可以移动就是MacBook了,再回到起点:通过音乐开始社交了,这就是苹果的PING了。
现在,我基本不会怂恿别人“用户研究”、“可用性测试”。没有系统化的思考,就很难提供全方位体验。无目的、无体系地研究用户和测试用户,不但费时、费钱、费力,更不会有任何价值的研究成果(我是指能转换为产品设计依据的结论,而非可评职称的论文),即使统计的数字再精确也无济于事。这就是我想强调的用户体验的关键词之一:全方位。
2001年《敏捷宣言》诞生,等到国内刮起“敏捷”风时,基本上是2004、2005年了。这两年也正是“用户体验”在国内开始流行的两年。遗憾的是,这两股风虽然在时间、地点上相遇了,但在用户中没有相遇。关注敏捷和关注用户体验的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拨人。虽然关注软件工程的人早已摆脱了臭名昭著的“瀑布式”开发,但强大而完备的“RUP”也令人生畏,不好掌握—小步快跑的“敏捷”很快得到了软件工程人士的青睐。言必称“用户体验”的人往往是不识软件工程全貌但又跟信息产品打交道非常密切的人:通常是软件界面设计师、Web界面设计师(也许还有少许可用性测试人员)。这些用户体验的发烧友们开始为自己的职业/行业争取话语权了,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倾听用户的心声、展开用户研究等。然而,由于缺乏对产品研发过程全貌的认识,用户研究的结果很难有针对性地体现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而界面设计师们也不知道应该研究些用户的什么信息。这样,可用性方法本身不可用,用户体验工作本身的体验就很糟糕—这就成了用户体验业界最大的尴尬!
想必,《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的读者以“用户体验”专业人士居多,所以还是在此引述一下我很推崇的《敏捷宣言》,与各位共勉:
人以及“人与人的互动”胜于过程和工具;
可运行的软件胜于面面俱到的文档;
客户合作胜于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于遵循计划。
刚才绕行的同学们,请调头回来吧:谈点和本书相关的。《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讲的是iPhone应用设计,即前面提到的App Store中的手机软件的设计。既然是放在软件商店中的,那么相互竞争也必将是惨烈的;既然iPhone应用软件是苹果整体体验战略的一部分,那么就要注意与其战略定位保持一致。基于iOS的开发并无技术难度,遵循“iPhone用户界面指南”进行界面设计也并非难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紧盯用户的需求变化,并及时以iPhone应用软件力所能及的方式予以满足。用户体验的下一个流行就是—敏捷!(这在iPhone应用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希望以后在网上不仅能看到对麦当劳厕所门把手的围观讨论,更期待看到对麦当劳整体服务战略的点评—当然,最好是同一拨人。因为,不会全方位思考,就是妄谈用户体验。樊旺斌
2011.3于北京
前言
以不断增长的Twitter客户端应用为例就可说明问题。在App Store中,有其无数的变体应用,但是只有少数的会脱颖而出(例如Tweetie和Twitterific)。对大多数应用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用户体验。这对于App Store中其他类别的应用来说也是如此。设计良好的应用更有可能吸引和留住用户。当然对于iPhone应用开发来说还有其他重要的方面:编程、市场、客户支持。所有的因素都必须综合考虑。
《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将有助于你应对与iPhone用户体验相关的挑战。全书强调了三个主题:了解你的用户、设计的生命周期和关注细节。
了解你的用户
许多人都靠iPhone应用谋生,靠iPhone应用寻找他们的下一顿大餐,并用iPhone应用与家人和好友保持联系。很多专业人士也会依赖iPhone应用:医生会查询药物的相互作用;摄影师会对光线进行微调;骑自行车的人会寻找最佳路线。为了真正理解应用如何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了解用户是如何完成日常事务的,这些事务对他们来说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些需求还未满足。图1~图5展示了如何在实地访谈(field interview)时进行情景化观察(contextual observation),这是发现用户需求的有效方式。第二部分将介绍其他的用户研究方法。
设计的生命周期
获奖的设计很少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它们通常都经历了许多轮严格的设计循环。图6的示例就说明了“今日美国”的文章视图在其应用中是如何演进的—它至少迭代了七版。这些迭代应该在应用发布之前进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更重要的是,你给用户第一印象的机会只有一次—你不会愿意将创意以半成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吧。
第三部分将会讲解如何迭代地设计并测试应用的内容。
关注细节
大多数专业人士都知道关注细节非常重要,但是仍有不计其数的应用会因为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设计原则而失败。这种缺憾不仅仅限于美观与否(这一点很重要),它也会影响到应用的运作方式。例如,一篇文章没有适当地对齐就很难阅读,并且设计欠佳的图标不利于用户的理解。注重细节的应用注定会胜出,因为它们不仅好看也非常好用。
第四部分将会从视觉设计、品牌以及可达性和本地化方面,向你讲解如何让应用更出众。
掌握这三招(了解你的用户、设计周期、关注细节),有助于使你所设计的应用脱颖而出。你在一夜之间可能不会设计出出众的应用,但是了解用户、迭代设计并且关注细节是迈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本书所面向的读者
本书面向的是所有想改进现有iPhone应用或创建新应用的人。
对于刚接触iPhone的人来说,应该从第一部分开始。第一部分的内容介绍了iPhone的重要方面,介绍了Apple的iPhone用户界面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IG)。虽然概述非常有用,但是你应该下载iPhone的HIG并至少通读一次,这样你就能熟悉其中的条款、概念和设计原则。如果你已经对iPhone的性能和HIG很熟悉,那么大可放心地跳到第二、三、四部分,看看产品定义、原型制作和可用性测试。
要想弄清楚本书对你所处的具体岗位有何益处,请阅读以下内容:
企业家
许多iPhone企业家扮演多种角色:开发人员、设计师、产品经理等!这类人将会对本书中列出的“游击”(guerrilla)用户研究方法情有独钟。他们很爱看案例分析,其中展示了大大小小的公司所进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随着他们公司的壮大,企业家们可以用本书来组建他们自己的用户体验团队,包括iPhone设计师和研究员。
开发人员
初次接触UCD(user-centered design)的开发人员将会了解到如何将用户纳入到他们的流程中:从前期研究到迭代设计再到可用性测试。他们可能会用该知识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或者增进与设计人员和用户研究人员(内部团队或外包团队)的协作。开发人员也会对本书中提到的所有最佳实践感兴趣,特别是第四部分提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