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
基本信息
- 原书名:Hackers &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Age
- 原出版社: O'Reilly Media
- 作者: (美)Paul Graham
- 译者: 阮一峰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49494
- 上架时间:2011-4-16
- 出版日期:2011 年4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36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编辑推荐
跟随硅谷创业之父,走进黑客世界。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1 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1
他们的心思在别的地方。
2 黑客与画家 18
黑客也是创造者,与画家、建筑师、作家一样。
3 不能说的话 34
如果你的想法是社会无法容忍的,你怎么办?
4 良好的坏习惯 52
与其他美国人一样,黑客的成功秘诀就是打破常规。
5 另一条路 59
互联网软件是微机诞生后的最大机会。
6 如何创造财富 90
致富的最好方法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最好方法就是创业。
7 关注贫富分化 111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危害,会不会没有我们想的那样严重?
8 防止垃圾邮件的一种方法 124
不久前,许多专家还认为无法有效地过滤垃圾邮件。本文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9 设计者的品味 133
如何做出优秀的东西?
10 编程语言解析 148
译者序
它的作者是美国互联网界举足轻重、有“创业教父”之称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本书是他的文集。
书中的内容并不深奥,不仅仅是写给程序员和创业者的,更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作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本书让普通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计算机时代。
1968年至1972年期间,美国出版过一本叫做《地球商品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的杂志,内容从植物种子到电子仪器,无所不包,出版目的据说是要帮助读者“理解整个系统”。多年后,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盛赞它“有点像印刷版的谷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也是如此,作者试图从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解释这个时代的内在脉络,揭示它的发展轨迹,帮助你看清我们现在的位置和将来的方向。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与计算机打交道上面。家用电表是智能的,通信网络是程控的,信用卡是联网的,就连点菜都会用到电子菜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未来的人类生活不仅是人与人的互动,而且更多的将是人与计算机的互动。
想要把握这个时代,就必须理解计算机。理解计算机的关键,则是要理解计算机背后的人。表面上这是一个机器的时代,但是实际上机器的设计者决定了我们的时代。程序员的审美决定了你看到的软件界面,程序员的爱好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软件可以使用。
我们的时代是程序员主导的时代,而伟大的程序员就是黑客。
本书就是帮助你了解黑客、从而理解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
在媒体和普通人的眼里,“黑客”(hacker)就是入侵计算机的人,就是“计算机犯罪”的同义词。但是,这并不是它的真正含义(至少不是原意),更不是本书所使用的含义。
要想读懂这本书,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什么是“黑客”。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有必要从源头上讲起。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从此世界上一些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在他们身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行话”(jargon)。20世纪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学生团体叫做“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简称TMRC),他们把难题的解决方法称为hack。
在这里,hack作为名词有两个意思,既可以指很巧妙或很便捷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指比较笨拙、不那么优雅的解决方法。两者都能称为hack,不同的是,前者是漂亮的解决方法(cool hack或neat hack),后者是丑陋的解决方法(ugly hack或quick hack)。hack的字典解释是砍(木头),在这些学生看来,解决一个计算机难题就好像砍倒一棵大树。那么相应地,完成这种hack的过程就被称为hacking,而从事hacking的人就是hacker,也就是黑客。
从这个意思出发,hack还有一个引申义,指对某个程序或设备进行修改,使其完成原来不可用的功能(或者禁止外部使用者接触到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hacking可以与盗窃信息、信用卡欺诈或其他计算机犯罪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后来“黑客”被当作计算机入侵者的称呼的原因。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词被发明的时候,“黑客”完全是正面意义上的称呼。TMRC使用这个词是带有敬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要完成一个hack,就必然包含着高度的革新、独树一帜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最能干的人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黑客。
这时,“黑客”这个词不仅是第一流能力的象征,还包含着求解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愉悦或享受。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黑客就是有精神追求的。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理查德· 斯托尔曼说:“出于兴趣而解决某个难题,不管它有没有用,这就是黑客。”
根据理查德· 斯托尔曼的说法,黑客行为必须包含三个特点:好玩、高智商、探索精神。只有其行为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才能被称为“黑客”。另一方面,它们也构成了黑客的价值观,黑客追求的就是这三种价值,而不是实用性或金钱。
1984年,《新闻周刊》的记者史蒂文· 利维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介绍黑客的著作——《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在该书中,他进一步将黑客的价值观总结为六条“黑客伦理”(hacker ethic),直到今天这几条伦理都被视为这方面的最佳论述。
前言
你可能注意到了,过去三十年中,很多赚到大钱的人都是程序员,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拉里·埃里森。为什么?为什么是程序员,而不是土木工程师,或者摄影师,或者精算师?第6章将告诉你答案。
软件带来财富,仅仅代表了大趋势的一面而已。这种大趋势就是本书的主题。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以前,人们曾经认定这个时代应该是太空时代或者原子时代。但是事实证明,它们只是公关公司发明的概念。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太空航行或者原子技术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为计算机。打字机被计算机取代了,电话也变成了计算机,照相机亦是如此。很快,电视机也将变成计算机。当今小轿车所具备的计算能力比1970年占满一间屋子的大型计算机还要强。信件、百科全书、报纸,甚至本地的小店,都正在被互联网取代。所以,如果你想理解我们目前的世界以及它的未来动向,那么多了解一些黑客的想法会对你有帮助。
黑客?那不是侵入他人计算机的人吗?在外行人看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这样。但是在计算机世界中,黑客指的是专家级程序员。因为本书的目的是解释真实的计算机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决定冒着被误解的风险,按照行业内的定义使用这个词。
本书的前几章回答了一些大家可能都想过的问题。怎样创业才会成功?技术是否造成了技术人员与普通人之间的隔阂?程序员到底在做些什么?为什么那些读高中时普普通通的学生,最终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士?微软公司会控制互联网吗?怎样才能对付垃圾邮件?
《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后面几章谈的是大多数非计算机行业的人士没有想过的问题——编程语言。为什么普通人要去关心编程语言?因为如果你想了解黑客,就必须懂一点编程语言。这就好比回到1880年,如果你想理解技术发展,就必须懂一点蒸汽机。
计算机程序只是文本而已。你选择什么语言,决定了你能说什么话。编程语言就是程序员的思维方式。
因此很自然,编程语言对程序员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你从他们写的软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旅游网站Orbitz成功打入了竞争激烈的网络订房订票市场。该市场原先被两大巨头主宰,一个是微软公司,另一个是拥有数十年电子预定服务经验的Sabre。Orbitz是怎么从它们手中抢到市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使用了一种更好的编程语言。
根据使用的语言不同,程序员往往会被分成不同的派别。人们区分程序员甚至不是看他们写了什么程序,而是看他们使用什么语言。所以,声称一种语言优于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没有一个编程语言的设计者会相信“不同的语言各有千秋”这种文绉绉的客套话。我将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于编程语言的看法,这也许会令很多人不快,但是如果想要理解黑客,我真的觉得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有些读者可能不理解第3章的内容。这一章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事实是黑客很在乎言论自由。Slashdot(它是黑客世界的《纽约时报》)有一个专栏讨论这个问题。我想Slashdot的大多数读者都认为重视言论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飞机与飞行员》(Plane & Pilot)杂志就肯定不会有一个这样的栏目。
为什么黑客那么在乎言论自由?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革新对于软件行业实在是太重要了,而革新和异端实际上是同一件事。优秀的黑客养成了一种质疑一切的习惯。这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你不得不同一台机器打交道,而这台机器全部由文字组成,像机械式手表一样复杂,并且规模大出1000倍,那么你也会养成这种习惯的。
此外,我还认为,行为怪异的人和愤世嫉俗的人比普通人更可能成为黑客。计算机世界就像是智力世界的大西部,在那里没有你不敢想的事情,只要你愿意承担冒险后果。
如果我成功实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设想,那么它也将是一片智力的大西部。我不希望你带着某种压迫感来阅读此书,心里想着:“没办法,这些书呆子看上去正在接管世界。我最好能懂一点他们正在干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被他们整出来的下一个东西唬到了。”如果你喜欢思考,阅读此书应该会带给你很多乐趣。虽然黑客从外表看上去一般都是呆呆的,但是他们的大脑内部却是一个有趣得让你吃惊的地方。
写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2004年4月
媒体评论
—— Robert Morris,麻省理工学院
人类社会还没有充分理解程序员带来的美和智慧。Graham的这本书却做到了这一点,写得清晰又动人。任何愿意倾听的人都会有所收获。如果我们不愿意马上就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倾听。
—— Lawrence Lessig,斯坦福大学法学院,《Free Culture》的作者
真正睿智之士的脑力激荡,读来令人着迷。单单是《为何书呆子不受欢迎》一文就值回书价,它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
—— Chris Anderson,Wired杂志主编
Paul Graham的思维站在高处,文笔优雅清晰,且不乏幽默,这不仅在像他这样的电脑高手群体中实属罕见,而且足以跻身于优秀作家的行列。
—— David Weinberger,《Cluetrain Manifesto》的作者
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是一本内容广泛的书,但是重要的地方,不是你从中学到了为什么书呆子在高中时备受挫折,或者计算机语言设计和实现的奥妙,而是他在讲述每一个题目时的那种方法,那样生动有趣,富有启迪性,让你莞尔一笑,然后陷入思考。高度推荐此书给所有读者。
—— Rob “CmdrTaco” Malda,Slashdot.org的创始人和管理者
Paul Graham是一个电脑高手,还是一个画家,以及一个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清晰易懂、幽默生动,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切实可行的高见。他从艺术、科学、商业互相交织的角度,谈论如何写出优秀的代码。你可能会因为他的文章,而想要用Lisp语言编程。
—— Andy Hertzfeld,《Macintosh Computer》的作者
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是我最近读到的最发人深思的书籍之一。行文明白流畅,主题多样,而且十分有趣。
—— Jeff “hemos” Bates,OSDN的主管和Slashdot.org的开发者
书摘
哥白尼不认同托勒密的体系,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托勒密提出的偏心等距点(equant)毫无美感……
——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
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凯利·约翰逊 的影响,狂热地相信外观优美的飞机一定会飞得同样漂亮。
——本·里奇,《臭鼬计划》
美感是第一道关卡。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无法生存。
——G. H. 哈代,《一个数学家的道歉》
最近,我与一个在MIT教书的朋友交谈。他的研究领域很热门,每年申请他的研究生的人多得让他应付不过来。“很多人看上去很聪明,”他说,“但是我不知道他们的品味如何。”
品味。如今很少听到这个词了,人们往往使用别的叫法,但它却的的确确是我们离不开的基本概念。我的朋友的意思是,他想要的学生不仅应该技术过硬,还应当能够使用技术做出优美的产品。
数学家会把出色的工作称赞为“优美的”。无论古今,科学家、工程师、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作家、画家都是这样做的,他们都使用同一个词。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他们之间有共识?如果真的有共识,那么我们能不能将某一个领域发现的“美”的规律运用于另一个领域呢?
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美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了。如果世界上真有“美”存在,我们需要能够认出它。设计产品时,我们需要良好的品味。与其把“美”说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还不如让我们考虑一个实际的问题(这样就能避免喋喋不休的空谈):如何才能做出优美的产品?
如果你在当今社会提到“品味”,很多人会对你说“品味是主观的”。他们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喜欢一件东西,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喜欢它,原因可能是这件东西是美的,但也可能因为他们的母亲也拥有同样的东西,或者杂志上某个明星使用它,或者仅仅因为它的价格很昂贵。人类的思想就是没有经过整理的无数杂念的混合。
我们大多数人从孩提时代起就被鼓励不要去分析清楚自己的头脑。如果你的小弟弟画图时把人都涂成绿色,你想取笑他,你妈妈很可能会对你说:“你有你喜欢的方式,他有他喜欢的方式。”
你妈妈这时不是教给你什么是美学,而只是想阻止你们两个争吵。
就像大人哄小孩的其他话一样,这句话也是模棱两可的,与其他话会发生冲突。大人教导你说品味只是每个人的偏好而已。但是来到博物馆,他们却对你说,仔细观赏达·芬奇的作品,因为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品味超凡。
小孩子受到这样的教导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理解“伟大的艺术家”?这么多年来,别人无数遍地告诉他,品味就是一种偏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不可能直接就明白,所谓“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这个人的作品要比其他人的杰出。他更可能觉得,所谓“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针对我个人世界而言的,就是很符合我自己口味的艺术家,好比某本书上说食用西兰花对我的健康有利,所以我就应该喜欢吃西兰花一样。
把品味说成个人的偏好可以有效地杜绝争论,防止人们争执哪一种品味更好。但是问题是,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要你自己开始动手设计东西,就能明白这一点。
不管每个人的工作是什么,他们内心里都有一种愿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足球运动员想赢得比赛,CEO想增加利润。做好自己的工作会真正令人感到自豪和愉快。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并且你不承认有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东西叫做“美”,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做好工作。如果品味只是一种个人偏好,那么每个人都是完美无缺的:你喜欢自己看上的东西,那就足够了。
就像别的工作一样,只要你不断地从事设计工作,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你的品味会出现变化,你会像别人一样有所提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你以前的品味就不只是与现在不同,而是不如现在的好。因此,所谓的“品味没有好坏之分”的公理也就顿时见鬼去了。
现在流行“相对主义”,即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即使你已经从小孩变成了成年人,这种观点依然可能妨碍你思考“品味”。但是,只要你走出狭隘的自我,至少在心里对自己说,确实存在比其他设计更好的杰出设计,那么你就能开始仔细研究了。你的品味是如何变化的?什么原因使你做出不好的设计?其他人对设计是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