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HTML5: Up and Running
- 原出版社: O'Reilly Media
- 作者: Mark Pilgrim
- 译者: 常可 胡金埔 赵静
- 丛书名: 电子工业出版社O'Reilly系列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24082
- 上架时间:2010-12-16
- 出版日期:2010 年1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06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与程序设计 > 网络编程 > HTML
编辑推荐
HTML5标准全面解析,Web开发者必备。
Google软件工程师、《Dive Into Python》作者Mark Pilgrim最新著作。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HTML5揭秘》全面而深入地对HTML5相关的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剖析。“从开始到现在’\'道出HTML5的坎坷发展史;“HTML5特性检测”介绍了多种针对不同特性的检测方法;“本地存储”揭开了如何把“数据库”搬到客户端的神秘面纱;“离线应用”展示了脱机状态下依然能让Web应用完好无损的神奇技艺;“疯狂的表单”大秀了一把炫酷无比的下一代Web表单……它几乎涵盖了HTML5标准中描述的所有新特性。《HTML5揭秘》在以诙谐的文字结合生动的实例介绍HTML5特性的同时,还深入剖析其内部原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无论是刚接触Web前端技术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只要是HTML5技术爱好者,都会从《HTML5揭秘》中受益。
作译者
Mark Pilgrim是Google公司的高级开发人员,专门研究开源技术和开放标准。Mark是多本技术书籍的作者,包括“Dive Into Python”(APress)和“Dive Into Accessibility"。后者是一本关于Web亲和力的免费在线教程。他和妻子、两个孩子及一条毛茸茸的大狗生活在北卡罗来纳。
Mark Pilgrim是Google发者关系团队中的一员,他精通开源技术和开放标准。著有多本技术书籍,包括“Greasernonkey Hacks”、 “Dive Into Python”和“Dive Into Python 3”。
目录
第1章 从开始到现在
1.1 引言
1.2 MIME类型
1.3 很长的题外话:一份标准是如何诞生的?
1.4 未曾间断的路线
1.5 HTML发展史:从1997到2004年
1.6 你所知道的关于XHTML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1.7 一个竞争愿景
1.8 WHAT工作小组?
1.9 回到W3C
1.10 后记
1.11 扩展阅读
第2章 HTML5特性检测
2.1 引言
2.2 检测技术
2.3 Modernizr:一个HTML5特性检测库
2.4 画布
2.5 画布文本
2.6 视频
译者序
本书全面而又深入地对HTML5技术作了介绍和剖析。从文档类型到全新HTML标签,从视频到画布,从本地存储到离线应用,涵盖方方面面;从MIME类型的发展史到其详细含义,从本地存储方式到其内部实现原理,从Form2.0的全新标签到其使用注意事项,讲解深入浅出。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HTML5的手册,而是一本可以教会你使用HTML5的书。如果以学习修车为例,本书很少教你一步步如何操作,取而代之的是有关引擎的内部原理及其发展历史。比如第4章“Canvas绘图”,并非只教给你怎么画,更多的是教你绘图的整个过程和原理;第5章“网络视频”,讲到了很多平时被我们忽视的视频容器、编解码器,以及一些相关历史。从而,我们越发地觉得,在一个领域用心研究的人,他的记忆是有时间点的,也就是熟悉那个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史。
作为译者,我们一方面深感荣幸,另一方面也倍感压力。我们知道,中文和英文思维有着很大的区别,倘若带着英文思维去直译,往往读者就会觉得晦涩,甚至误解了原文的本意,这对于译者而言就是莫大的罪过了。正如Gilbert Highet所说:“一本书写得不好,那只是一种过错,而将一本好书翻译得糟糕那就是犯罪了”。带着这种心态,我们希望能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中文思维来翻译,呈现给读者一个中文的语境。
在这里,特别感谢博文视点的编辑们,是他们的见识使这本好书有可能尽早地与国内读者见面。由于本书覆盖面广,翻译难度也较大,我们虽然在翻译中下了不少功夫,但译文仍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恳请认真阅读的同行和朋友们不吝赐教。
常可 胡金埔 赵静
2010年11月
前言
和它的前辈一样,HTML5也被设计为是跨平台的。你并不须要一定运行Windows或者Mac OS X或者Linux或者Multics或者其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即可享受HTML5的优势。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现代的浏览器。所有主流操作系统上都有免费的现代浏览器。你或许已经在使用一个支持部分HTML5特性的浏览器了。比如最新版的Apple Safari、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及Opera,它们都支持许多的HTML5特性。(在本书中附有详细的浏览器兼容性列表。)在iPhone、iPad及Android系统上预装的移动设备浏览器也都对HTML5提供极好地支持。甚至微软也已经宣布即将问世的Internet Explorer 9会支持部分HTML5的功能。
本书的内容集中在以下八个主题:
新的语义元素,如[header]、[footer]和[section](详见第3章)。
Canvas,一个可以通过JavaScript编程控制的二维绘图界面(详见第4章)。
无须安装第三方插件就可以在网页中嵌入视频(详见第5章)。
地理定位,使得访问者可以通过Web应用程序分享他们的所在位置(详见第6章)
无须使用第三方插件就能实现的永久性本地数据存储(详见第7章)。
离线Web应用程序,即使在没有连接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运作(详见第8章)。
经过改进的HTML Web表单(详见第9章)。
通过微数据创建你自己的HTML5扩展词汇表,赋予网页新的语义性(详见第10章)。
HTML5被设计为尽可能地后向兼容现有的Web浏览器。新的特性都建立在已有特性的基础之上,使得你可以为旧版本的浏览器提供容错内容。如果需要更全面的控制,你还可以检测浏览器对各项HTML5特性的支持情况(参见第2章),这只需几行JavaScript就能做到。不要依赖脆弱的对浏览器的侦测来断定HTML5的支持情况!相反,使用HTML5本身来测试你想要用到的功能。
本书中所用的约定
Conventions Used in This Book
本书使用以下字体排版约定:
斜体(Italic)
表示专业词汇、链接(URL)、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等宽字体(Constant width)
表示广义上的计算机编码,它们包括变量或函数名、数据库、数据类型、环境变量、语句和关键字。
该图标表示一个提示、建议或一般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