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Succeeding with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Using Scrum
- 原出版社: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 作者: (美)Mike Cohn
- 译者: 廖靖斌 吕梁岳 陈争云 阳陆育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38799
- 上架时间:2010-11-8
- 出版日期:2010 年1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74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 > 综合
【插图】

编辑推荐
全景呈现Scrum敏捷成功之点滴
萃取Mike Cohn敏捷思想之精华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Scrum敏捷软件开发》是敏捷联盟及Scrum联盟创始人之一、敏捷估算及计划的鼻祖MikeCohn三大经典著作中影响最为深厚的扛鼎之作,也是全球敏捷社区中获得广泛肯定的企业敏捷转型权威参考。作者花四年时间,把自己近十五年的敏捷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四年中针对各种敏捷转型企业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并结合旁征博引的方式,从更高的思想层次对敏捷与Scrum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而前面的梳理和总结,最终集大成者便是这本令人醍醐灌顶的佳作。
《Scrum敏捷软件开发》是软件企业及其管理团队成功进行敏捷转型战略及实施的必备参考书,适合经理、开发人员、教练、Scrum Master、产品负责人、分析师、团队领导或项目领导,是帮助他们成功完成项目,甚至造就敏捷企业的重要参考。
作译者
廖靖斌 Scrum中文网创始人,资深Scrum专家,认证的ScrumMaster。有多年的软件行业从业经验和丰富的Scrum项目管理实战经验,他在2008年创办了Scrum中文网,致力于在中国推广敏捷和Scrum。他曾在易保产品中心工作五年,担任过应用架构师和敏捷教练,也曾作为敏捷教练帮助团队在大型金融项目中成功导入Scrum。
吕良岳 支付宝测试经理, PMP, 北大计算机系学士,中科院硕士。曾在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工作三年,易保网络技术工作四年,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测试工作,曾担任过软件开发、测试、项目经理和部门负责人等。2008年初开始实践敏捷开发和测试,有两年Scrum实施和Scrum Master经验。
阳陆育 易保产险产品线总监,认证的ScrumMaster,国内敏捷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八年大型商业软件行业经验,四年海外项目管理及咨询经验。阳先生从一线开发人员做起,先后从事过开发、系统设计、架构、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咨询等各种工作,阳先生经历过各种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多个项目。在总结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阳先生带领其团队采用Scrum方法开发大型的金融系统。经过两年从传统瀑布式递交方式向敏捷的艰难转型,其团队目前已经能高效地运作敏捷项目,交付效率、交付质量以及团队士气都得到极大的提高。阳先生对大型敏捷团队的组建与管理,Scrum在大型项目中的实施,敏捷技术实践的应用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陈争云 目前在PTC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个敏捷团队担任Tech Lead,他有近10年软件行业从业经验,曾在EMC、惠普和易宝等知名企业任职。他擅长Java企业应用开发,也对敏捷开发和Scrum有浓厚兴趣,目前正在帮助团队推广和实践敏捷。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敏捷转型难(但值得)
第2章 ADAPT模型
第3章 Scrum实施模式
第4章 渐进敏捷
第5章 试点项目
第Ⅱ部分 个体
第6章 克服抵触
第7章 新角色
第8章 角色转换
第9章 技术实践
第Ⅲ部分 团队
第10章 团队结构
第11章 团队协作
第12章 领导自组织团队
第13章 产品Backlog
第14章 Sprint
第15章 做计划
译者序
然而,实施Scrum,特别是从传统开发模式向Scrum转型并非易事。我相信,尝试或实施过Scrum的团队都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Scrum简单但并不容易。
实际上,Scrum转型意味着一场变革。在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指技术层面的转型,更意味着理念的革新。人们要学会在没有大而全的计划的情况下开始工作;人们要学会在没有详细需求文档的情况下,通过用户故事和交流分析和理解需求,开始设计和编程;人们要习惯于频繁递交代码和持续的集成;一个人带着耳机埋头干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在高度透明的环境下工作,每个人的进展所有人都了如指掌;人们需要进行结对编程,需要频繁的沟通和讨论;如此等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的人,因为他们对变化适应能力的不同,变革导致的社会地位、权力变化的不同,会对变革产生不同的反应,以至于对变革进行不同类型的抵触。正是有了这么多的不一样,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抵触,再加上许多企业面临的遗留系统、技术债务问题,才会导致转型如此困难。
2009年,当我第一次看到《Scrum敏捷软件开发》的英文版本时,如获至宝,书中所提到的敏捷转型和实施过程的困难与挑战多数是我这几年帮助团队实施Scrum转型和Scrum咨询过程中所亲身经历过的,书中处处都是实用、可操作的建议;社区中的不少正在实施敏捷的朋友看了此书后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深信,Mike Cohn依据他多年的敏捷经验以及帮助数百家企业实施Scrum和敏捷转型的经历所给出的行之有效的提示和建议,一定可以帮助我们中国的企业在Scrum及敏捷实施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为此,作为中国最早的Scrum及敏捷的推广组织之一,Scrum中文网承担了此书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希望借此能为更多中国企业和团队实施敏捷进而取得成功尽一份绵薄之力。
如果你对Scrum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准备开始实践Scrum,却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始,或是你已经开始实施Scrum,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那么这本书是你的首选。相信我们,没错的!
致 谢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给予Scrum中文网这次合作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开琪女士,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以及你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辛勤工作。同时还要感谢Scrum中文网翻译团队的伙伴们:陈争云、吕良岳、阳陆育,你们辛苦了。感谢Uperform(优普丰)的李国彪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谢谢!
廖靖斌
Scrum中文网创始人
2010年秋于上海
前言
本书借助我过去15年的Scrum经验(特别是最近四年以来的经验),来帮助大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最近的四年中,每次我见完一个客户,就会在晚上回到酒店后整理和记录他们面临的难题、他们提出的疑问及我当时所给出的建议。然后我会通过回访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进一步跟踪这些问题。我只想通过实践真切地确认我的哪些建议能最终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在不断收集这些难题、疑问及建议后,我整理出一些共通的主题。有一些困难是个别客户及团队所特有的。其他的则是大家普遍遇到的。这些普遍的共通问题及我所给出的克服这些困难的建议构成了本书的基础。这个思路清楚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部分章节都包含一个特色小节“试一试”。它们是我最常用的建议或者是我认为在某些场景下非常有益的实践。其次,大多数章节也包含另一个小节“反对”。我试着在这个小节中重现我曾经在一些与客户的对话中遇到的典型的反对的意见。当你读到这些反对的声音时,试着听听你的伙伴的意见。我猜你一定曾经听到过很多类似的反对意见。在这些小节中,你会看到我常用的解决办法。
关于读者的其他假设
除了假设你已了解Scrum基础知识,并且现在打算在公司内引入Scrum,或者期望精通Scrum,我还假设你在公司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当然不是说本书只是为总监、副总裁和CEO而准备的。我所假设的影响力指的只是你在你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不管它具体是什么岗位,你所具有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信用所带来的对同事的影响力。当然,一个好的职位会有所帮助。但是我们会看到,成功的Scrum执行所需要的影响力通常来自于意见领袖。
本书的结构
四年前当我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我所使用的副标题是“起步与优化”,它们正是我希望能提供帮助的两个方面。在收集素材及给出建议时,我意识到起步和优化Scrum其实是同一件事情。起步所需要的技巧与优化所需要的技巧并没有什么差别。
第I部分是关于起步的,它包括是选择小团队试点还是全面转型,如何帮助人们从意识到需要新的流程逐步转变到渴望变革、再转变到有能力去做这样的变革,以及如何挑选试点项目和团队。你不仅可以用本章这部分介绍的基本原理作为起步,也可以用它们来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改进社区和改进Backlog在第4章介绍。
在第II部分中,我关注个体及其在导入Scrum的过程中需要做出的改变。第6章描述一些人有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我对这些抵触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帮助人们克服抵触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第7章和第8章讲述了在使用Scrum的项目中存在的新的角色,以及在传统项目中定义的角色所需要做出的必要的改变,如程序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等。第9章介绍一些技术实践,包括持续集成、结对编程、测试驱动开发等,这些技术实践应该使用,至少也要做一些尝试,它们会使每个人的日常工作方式有很多变化。
在第III部分中,我们向外扩展到团队的话题。我们首先关注如何设计Scrum团队的结构,以充分体现Scrum的优势。然后,第11章阐述在Scrum项目中团队协作的本质。第12章将一起来看在Scrum中领导一个自组织团队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章,我具体针对ScrumMaster、职能经理和其他领导者给出一些建议。第13章至第15章通过对Sprint、计划和质量的讨论完成第III部分内容。
第IV部分,我们进一步扩展到企业级别的话题。在第17章,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把Scrum扩展到更大的工作范围,跨团队的项目中必须要做哪些事等。第18章考虑分布式团队的更多的复杂性。然后,在第19章进行更加复杂的讨论,谈谈如何在一个部分使用瀑布式流程的项目中使用Scrum,在有监管需求时如何处理。第IV部分以第20章作为结尾,这一章特别讨论Scrum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后勤及PMO等部门的影响。
第V部分包含两章。第21章归纳企业敏捷转型的各种度量方法。第22章对全书进行小结,并且再次阐明只有持续改善才能做到真正的敏捷。不论你今天已经做得有多好,为了保持敏捷,你下个月必须做得更好!
关 于 术 语
像大多数情况一样,笔论Scrum比仅仅口头讨论它要难一些。读者在阅读时,一不小心就会误读一个句子或者脱离语境去理解它。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在使用一些术语时尽量小心并且精确。比如,我使用“开发人员”这个词时,我是指在项目中参与开发的任何一个人。它包括程序员、测试员、分析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等。
术语“团队”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它当然包括开发人员,但是“团队”包括ScrumMaster和产品负责人吗?自然,它也取决于语境。当我需要精确表达时,我使用“整个团队”来指所有的人:开发人员,产品负责人和ScrumMaster。然而盲目地使用“整个团队”会降低本书的可读性。所以有时你还是会看到“团队”,通常是在所指含义非常明确的地方。
除Scrum及敏捷团队外,我也需要一个术语来专指那些两者都不是的团队。在不同的地方,我曾使用“顺序式团队”、“传统型团队”和“非敏捷团队”等术语,它们每一个之间有细微的含义差别并恰如其分地用在不同的地方。
本书使用说明
很多书的前言都有这样的小节标题。但是这些标题通常是在说“如何阅读本书”。阅读这本书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它。不只是停留于阅读。当你遇到“试一试”时,停下来试一下。或者在我有特别建议的地方,记住它们然后在下一次回顾会议或者计划会议的时候尝试用一用。
不必按照章节的顺序阅读本书。事实上有可能有些章节你根本没有必要读。如果你在计划方面已经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分布式团队,你只是应公司的期望要求做得更好而已,尽可以把相关的章节全部跳过。但是,我建议每个人都至少通读前4章并且按照顺序阅读——它们是后面所有章节的基础。
第4章介绍“改进社区”和“改进Backlog”想法。改进社区是指一组志同道合的个体,他们热衷于推动企业的在某一个方面的改进。改进社区可能由这样三种人组成:他们热衷于改进产品Backlog;决定收集相关的最佳实践;在团队间共享。另外的改进社区有可能包括几百个热衷于改进公司测试活动的人。改进Backlog正如其名,是一个排好序的、改进社区的任务列表。
序言
我总是听到大家在讨论软件项目时把它们比作旅程。其实我想他们是在暗示软件项目不仅仅是旅程,也是他们踏入未知世界的旅程。我们从项目发起人的出资开始,召集一群勇敢的同事,朝着我们所猜测的可能正确的方向进发,之后开始冒险的旅程。我们上演勇敢的奥德修斯神话:吃人的荷莲、独眼巨人、女巫、妖妇、吞吃水手的女海妖和海中女神。我们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神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件多么浪漫而又无助的事情啊!
顺着这个思路,我想更恰当的比喻是把项目当作一次远征。我们有一个目标或一系列目标;我们有一些信得过的地图,也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图;我们有相关的建议和旅行日记,它们来自那些已到达那儿并在回来后讲述其亲身故事的人。
我们不是直接走出大门面对这些未知世界,而是带着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带着我们进入一个高风险的地方。我们需要接受这些风险,因为如果远征成功,肯定会有相当大的回报。我们有技能,但同样也存在不确定性。
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让我们往回看看大概300年前位于加拿大哈得孙湾的York Factory。当时,这是哈得孙湾公司(Hudson Bay Company)的总部。哈得孙湾公司主要的业务是作为供应商,为那些从哈得孙湾离开开始远征的毛皮商人提供所有必需的供给。毛皮供应商开发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来开始他们的远征,即“哈得孙湾起点”(The Hudson Bay Start)。他们完成在该公司的一站式购物后,这些毛皮商人会离开哈得孙湾大概1或2英里,然后安营扎寨。什么原因呢?肯定不是打包随身行李,他们实际的想法是早点发现忘记携带什么东西以便能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内步行回到起点!作为一名优秀的项目人员,你知道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作为皮革方面专家的毛皮商人会再次出现在小镇,再次进行购物。
我说了这么多,与你手中的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Scrum敏捷软件开发》一书中,Mike Cohn给我们创建了敏捷开发的“哈得孙湾起点”。这是一名饱经风霜的“毛皮捕猎老手”在你远征前为你准备的远征必备检查表。你会发现Mike提出了一些你不曾想过的问题,提供如何处理各种相关情况的建议,帮助你定义团队中的各种新角色。
此书同样适合你的团队成员阅读。在自组织的团队中,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候成为远征的领导者。我可以保证这本书会激发许多有意思的讨论。
我真的很想说Mike的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他很早而且经常指出,你必须在个体、团队和组织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Scrum敏捷软件开发》没有描述某个成功的项目,而是描述敏捷如何促成企业的转型。我想,如果用哈得孙湾术语来说,它其实讲的是作为一名旅客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卓越的职业生涯。
如果你对Mike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远征领导者有任何疑问,注意一点即可——他的公司就是Mountain Goat Software。
Tim Lister
The Atlantic Systems Guild公司负责人
于纽约市
推荐序1:Scrum之悟
Scrum这个游戏如围棋。入门容易,成为九段高手难。
围棋的原理与轻量级的Scrum框架和游戏规则一样,都非常简单。它们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在怎样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早和最大的回报。围棋高手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能用最少的棋子最高效地占领最大的地盘。但成为这样的高手谈何容易!
实施Scrum的人及组织大部分都有这样的感受:从采纳这个轻量级迭代过程框架(就如围棋的布局,留了很多白)入门开始实践敏捷的艺术是容易的,但随着战局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中盘,就会碰到许多的疑惑、挑战和困境,犹如面对精妙复杂的棋局。
Mike Cohn的《Scrum敏捷软件开发》针对处于Scrum开始入局或者处于中盘阶段的敏捷实践者和组织,就是很合适的一本棋书。它列出很多的经典局部战例和不同定式的分析与发展态势比较,让你有很好的参考,为身处复杂环境的企业解疑释惑,并指明不同的应手及可能的变化。这些真知灼见都非理论性主导的,全部源于Mike本人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都是经过时间和实践验证过的。
另一方面,书中大部分指引都基于强大的Scrum框架,但又超越Scrum框架。这使得Scrum更容易在组织中落地生根并实现其期望的绩效提升。
媒体评论
“理解敏捷过程的工作机理是远远不够的。Mike Cohn提炼了大量精妙而丰富的建议。在个人与团队面对具体的挑战时,这些建议将帮助他们从容地采纳和调整敏捷过程。《Scrum敏捷软件开发》将成为敏捷团队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不可或缺的基本指导手册。”
——Colin Bird,EMC咨询公司,全球敏捷总监
“《Scrum敏捷软件开发》所介绍的实用方法和有价值的洞见,充分彰显了Mike Cohn在帮助如此多软件开发企业采纳敏捷方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如果您真的希望坚持敏捷方法,请不要错过这本书。”
——Jeff Honious,Reed Elsevier,创新副总裁
“Mike Cohn再次获得成功。《Scrum敏捷软件开发》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也基于我们大家的经历。他的描述从项目早期开始,直到项目尾声,提供了针对个人、团队乃至整个企业的建议。不管您是否已经开始敏捷,都能通过本书找到自己想要的!”
——Ron Jeffries,www.XProgramming.com
“如果打算开始或者深入敏捷软件开发,本书就是为您准备的。书中讨论了敏捷项目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出色的解决方案和有用的指导。在将敏捷方法引入一个受FDA管辖的大型部门时,我们广泛使用了《Scrum敏捷软件开发》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指导方针。”
——Christ Vriens,飞利浦研究院,MiPlaza部门主管
“如果敏捷转型对您而言,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这本书可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Mike Cohn毫无保留地为我们全景呈现了一套全面、基本且不含半点水分的行动指南,促使并推动软件企业转型为更强大、更有创意和更有竞争力的成功企业。”
——Steve Greene,www.salesforce.com,项目管理与敏捷开发高级总监
“Mike Cohn是一位不同凡响的软件企业转型顾问。本书凝聚着他多年来帮助软件企业实现敏捷转型的所有精华。如果您正在考虑向敏捷进发,请选择这本《Scrum敏捷软件开发》。”——Christopher Fry博士,www.salesforce.com,平台开发副总裁
“不管您是刚有开始Scrum征途的想法,还是略有Scrum经验,都可以通过阅读《Scrum敏捷软件开发》,在Mike Cohn的引导下开始自己持续改进的探索之旅。贯穿全书,敏捷的概念通过Mike这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这些建议包括如何处理反对的声音,以及发人深省的“试一试”特色段落。各章最后的“延伸阅读”使得本书更是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典藏精品。”
——Nikki Rohm,艺电,项目和资源管理,工作室总监
“使用Scrum来改进软件过程在初期是困难的,每一步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在《Scrum敏捷软件开发》这本书中,Mike Cohn向我们阐述了其他企业是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的,让我们知道如何从中学习成功实施Scrum的经验,让企业走上持续改进和交付价值的道路。”
——Johanes Brodwall, 挪威Steria公司,首席科学家
“当我一开始审阅Mike Cohn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推荐它。貌似一有人向我问起敏捷开发的问题,我总是意识到我刚刚在Mike Cohn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中读到过一些非常出色的内容。我很高兴,这本书终于付梓出版,我可以不再说‘Mike Cohn有一本新书很快要出版,书中将谈到这个问题。’现在,我可以说‘Mike的书上市了!去买一本吧!’”
——Linda Rising,与Mary Lynn Manns合著Fearless Change:Patterns for Introducing New Ideas
“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是一本以敏捷软件开发成功之路为主线的指南,非常深入和实用。如果你只看一本敏捷方面的书,那么就这本书啦!我现在就想把它推荐给我所有的客户!”
——Henrik Kniberg,敏捷教练,敏捷联盟董事会成员,《硝烟中的Scrum与XP》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