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80
- 校园优惠价:¥49.00 (123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电子书:看懂全球投资90年: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与牛熊市[图书]
- 促销活动:
- 我要买:
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Great Deleveraging:Economic Growth and Investing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 原出版社: FT Press
- 作者: (美)奇普.迪克逊(Chip Dickson) 奥迪德.什卡尔(Oded Shenkar)
- 译者: 麻勇爱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57018
- 上架时间:2011-9-16
- 出版日期:2011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2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全球化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奥迪德·什卡尔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东亚(中国)研究和社会学双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商务管理公司主席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管理学与人力资本管理教授,研究国际商务前沿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研究中心和近东研究中心的成员。什卡尔教授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本国际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什卡尔教授在重要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中国世纪》(沃顿商学院出版社)一书被翻译成12种语言,还著有《仿冒:公司如何巧用模仿赢得战略先机》(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一书。他的作品曾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商业周刊》、《经济学人》等多家报刊杂志广为援引。
目录
第1章杠杆化风潮
自1952年以来,美国政府债务节节攀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长,其推手是房地产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政府管制、高通胀、贪欲和能源政策,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人们愿意承受更高风险,进而极大推高杠杆化水平,由此引发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
第2章增长事实
经济和市场周期是客观事实,那些试图平滑周期的政策举措只会使后果更严重;私人部门很重要,人们需要政府提供很多公共服务,因而需要强大的私人部门向政府提供资金投入基础服务建设;决策要分散和多样化,决策、资金和教育的集中将导致财富与权力的集中,同时还会加大风险和依赖性,最终走向崩溃。
第3章90年来各类资产的实际回报
作为一个广泛的资产类别,股票投资在最近90年中有70年回报丰厚,标准普尔500指数摘取桂冠的有3个10年,即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和90年代。这些高回报依赖于相对较低的估值、经济的繁荣、技术进步、低通胀、通货紧缩和较规范的监管环境。非股票资产在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回报率居首。
第4章全球经济增长
在过去40年间,全球经济开始了第二次结构性改变,转向基于服务业的信息经济。在此过程中,世界人口继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碳基产品,享有更多的自由迁徙、更精确的沟通以及前所未有的融合,这些因素促使人口更加集中。
第5章牛市与熊市
确定市场周期至关重要,精确地评估市场环境意味着能制定更有效的投资策略、实现更可观的投资回报或尽可能避免巨大损失。在熊市,投资者的预期往往落空,风险超乎想象。投资者若想在熊市中赢利就如白日做梦,而亏损在所难免。投资数学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即强调了识别市场周期的重要性——任何一个百分点的下跌都需要大于一个百分点的上涨才能持平不亏。
第6章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全球局势的变化中,美国公司仍然是产业主导者,在许多领域保持着竞争优势,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和整个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缔造者,外国公司则将受益于美国的创新能力和多样化大市场。将来,顶尖大公司将不仅仅来自美国,还会来自许多其他国家,不仅包括欧盟和日本等传统中心地区,而且还包括中国、印度、韩国和巴西等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
第7章三大新兴国家
中国和印度经常被描述为两大新兴经济力量,以色列则是在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小国的代表。随着改革的进行,中国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印度则不仅在服务外包上进一步发挥优势,而且制造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色列在科学技术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国家,风险投资公司在世界首屈一指。这三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全球经济。
第8章私人部门组成
投资可以通过投资顾问、共同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等渠道来进行,无论何种类型或渠道,总会涉及公司股票,投资者有必要盘点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中如鱼得水的公司,并分析这些公司是否适合投资。为了更好地鉴别这些公司,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和标准普尔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可作为分析的基本准则。
第9章产业演化
服务业是经济产出的生力军,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就业最多的部门。与此同时,制造业就业逐渐被取代。有点意外的是,这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同时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现在,全球经济已更多地面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服务型经济,有效地解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就业问题。
第10章去杠杆化风潮
前言
1980年世界经济陷入全面萧条,人们的情绪异常悲观低落。欧美多国政府致力于扭转延续了十余年的高利率、高通胀和经济停滞的局面。那一年,美国核心通货膨胀率超过125%,政府175%的短期资金靠3个月国库券筹集,30年期一般抵押贷款利率达16%,良好企业信用贷款的最优利率超过20%。此时风险很大,没有人敢借钱,也借不起钱,正值最后一批婴儿潮出生的人到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
世界其他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遭受着严重贫困与政局动荡之苦;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苏联等)对大量贫困人口束手无策;亚洲国家同样不容乐观。不过,日本和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风景独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储油国家则受益于石油资源的难以填饱的巨大需求。
1980年的投资者如果指望经济向好或金融市场繁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经济和市场的任何一次回暖,都难逃负面经济消息的残酷打压。实际上,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最黯淡之年恰恰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机之年。世界各国政府首脑或机构开始更迭,真正的经济增长一触即发,技术创新浪潮势不可挡,金融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
是的,正是这些让经济坠入深渊的通胀和历史性高利率等破坏性因素引发了政治秩序的重整。这次重整始于英国,1979年保守党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终于遏制了通胀,扫除了监管障碍,推动了经济的复苏。美国紧随其后,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在里根和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共同努力下,形势趋于好转,经过数年的对两位数通胀和高于10%的高利率的治理,美国股市开始步入延续至2000年的大牛市时期。
遏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利率意味着筹资成本的下降,使投资更有吸引力。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的下降则预示着投资者信心的重建。筹资成本下降等同于每1美元投资回报上升,对证券市场而言,就等同于市场价值上升。与此同时,技术和规制的发展使投资更简便,个人凭借很少的资本就能从事投资。由于金融市场逐步面向全世界投资者,投资产品趋于多样化。
促成全球化的五大事件
这时,地球的另一边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改革,时至今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慎重地重新向外资开放之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倡“致富光荣”,鼓励中国人经商办厂,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走向富裕。自此以后,中国经济以年均12% 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翻了5倍多。1992年中国5 000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经济的2%,到了2008年就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6%。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锐减,1993~2005年间,中国贫困人口下降了70%。
大开放
中国改革是启动这波全球化浪潮的五大事件之一,同时还创造了金融财富。另外四大事件分别为: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当选,推进了自由市场的进程;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1991年万维网的出现;由布什政府发起、克林顿政府实施的自由贸易。这些事件共同缔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创新和生产力开始复苏,区域之间的紧张得到缓解,交流更开放,教育开始复兴。这些被统称为“大开放”。
在接下来的25年中,技术和政治变革改变了许多观念及日常生活方式。请试想,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普及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智能电话、掌上电脑、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微型设施、数字电视、语音识别、DVD播放机、音乐及视频下载、自动取款机、全天候新闻、包罗万象的娱乐选择、博客、全球定位系统和实时交易等带来了何等巨大的变化。这些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发展中国家,随着技术的推广,经济与金融市场不断深化。
1980~2007年间,全球经济增长了35倍多;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5万亿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增长了25倍多(见图01);人均GDP从1980年的2 771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8 443美元;全球股票市场价值从人均约675美元上升至近9 500美元——近14倍;金融资产总价值从人均约2 700美元上升至约28 500美元。这是全球经济扩张和财富创造的辉煌时期。
图01全球经济指数——实际值与预期值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经济强劲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出色表现伴随着人口增长,同时呈现了贫困人口减少、预期寿命延长和文盲下降等良好趋势。1981年世界52%的人口日均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约75%的人口日均生活费用不足25美元(见表01)。到2005年,日均生活费用低于125美元的人口降至252%,而日均生活费用低于25美元的人口则降至566%,变化显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文盲率由1980年的303%降至2005年的183%。在美国,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737岁上升到2005年的778岁。
表01世界各地区贫困数据:低于贫困线人口百分比(1981~2005年)
地区125美元/天250美元/天
19811990199920051981199019992005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777547355168954873717507
东欧和中亚172051371521202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