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绪论
11管理的概念
12管理的特性
13管理的原理
14管理的方法
15管理的社会责任
思考题
案例分析中国灭鼠模式
本章知识结构图
第2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21早期管理思想
22古典管理理论
23行为科学阶段
24管理理论丛林
思考题
案例分析回归经典的三堂课
本章知识结构图
前言
现代社会,“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管理”已经成为与人类发展最密切的词语之一和最常见的一项活动。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人人都在进行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管理活动,大至管理国家大事,小至管理日常事务。管理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桥梁,是实现人生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人们生活、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兴旺、家庭的和谐、个人的事业都无不与管理有关。
管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重要性已日益为社会和人们所认识。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一般问题的学科,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使组织运行的效率提高、使组织目标能如愿实现。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关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吸收国内外管理学研究成果的指导思想,力求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
1坚持科学性与综合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以研究企业、社会组织中的共性问题为主。《管理学》在内容安排上既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理论体系,又充分考虑21世纪我国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需要;既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基本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又结合我国的管理实践,对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进行归纳、整理和延伸,尽可能将近年来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合到相关问题的论述之中,使《管理学》更具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信息充足的特点。
2坚持针对性与实用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做到概念描述生动化、原理阐述具体化。启发学生能结合管理实践对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逻辑性与层次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管理学》每一章都遵循深入浅出、由原理到应用的逻辑关系,在介绍基本原理之后,按管理职能或管理方法依次展开。
参与编写《管理学》的成员均为从事管理学教学多年,具有丰富的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经验的管理学教师。《管理学》在编排结构方面充分体现教学要求,每一章对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附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学完本章知识之后,明确应该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共分为11章,其中,李彦斌教授负责编写第1章和第9章,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刘小丽负责编写第5章、第8章、第10章和第11章,李晓宇副教授负责编写第6章和第7章,孙红星负责编写第2章和附录A,黄辉负责编写第3章和第4章,王永利参与了部分案例的编写。同时,编者还要感谢冀凯琳、何砚、李娟、张恒、陈文姣等多位同学参与的查找资料与校对工作。在《管理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国内外各位管理学学者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管理实践总是对管理理论提出理论创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不断地给管理理论提供创新的空间和养料。对于日新月异的管理实践而言,《管理学》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对我们编写的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能够丰富和完善《管理学》。
书摘
插图:
1)调查取样仅203人,且对象均是工程师、会计师。样本少,缺乏代表性。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2)调查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没有考虑人们的一般心理状态及满意程度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缺陷,即缺乏普遍适用的满意度评价标准。一个人可能不喜欢他工作的一部分,但他仍认为这份工作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评估者必须要对调查结果进行解释,但他们有可能会对两种相似的回答做出不同的解释,因而使调查结果掺杂偏见。
3)为了使这一研究更为有效,人们必须假定生产率与满意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赫茨伯格认为满意就能产生激励,就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有时,满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4)赫茨伯格人为地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首先,有些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些地方认为是保健因素,在另一些地方可能则是激励因素。如工资,在美国等高度发达国家是保健因素,但在中国、印度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仍是激励因素。其次,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是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保健因素也可以使员工满意,激励因素也能使员工不满意,两者作用都不是绝对的。
(3)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表明,作为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运用那些能让人们努力为组织工作的激励因素,设法加大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例如,每个企业都有奖金制度,但很多企业奖金发放并不具有激励作用,而是成为一种变相的福利。
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双因素理论呢?
首先,在实施激励之前,应正确寻找并区分各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为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使员工产生满意、产生激励。对于保健因素(例如工作条件、福利等)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要学会正确识别与挑选激励因素,善于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例如,调整工作的分工、加强宣传工作、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实行工作丰富化等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使员工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而收到有效激励的效果。
其次,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励的深度。即我们既要对员工重视各种内在的激励,又要重视各种外在的激励,还要重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综合使用。内在的激励,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给员工带来的赏识认同,它可以使员工产生荣誉感、成就感和自信心。外在激励主要来自于公司分配制度、用人制度、人际关系、职位升迁等的改善,只有两种激励并用,才能产生长期良好的激励效果。
最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应将激励的重点放在内在激励上,因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甚至是每一个人,最敏感的激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有时差别还很大。因此,必须在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灵活地加以确定。例如,工资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中,不是激励因素,但在我们国家的许多企业员工中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