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Business School Edition, The (2nd Edition)
- 原出版社: Addison Wesley

编辑推荐
*版第4版,美国商学院版已出版: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弗雷德里克S. 米什金
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银行和金融研究所阿尔弗雷德·勒纳(Alfred Lerner)讲席教授,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曾任东部经济学学会主席。1976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先后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并且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的名誉教授。1994~1997年,他曾经担任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执行副主席,同时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经济学家。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他是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理事)。
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影响。他先后出版了15本以上的著作,其中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第6版)(Addison-Wesley,2009)、《货币政策战略》(MIT Press,2007)、《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弱势国家如何利用其金融系统富起来》(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和教训》(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货币、利率和通货膨胀》(Edward Elgar,1993)、《理性预期在宏观经济计量学中的运用:对政策无效性和有效市场模型的检验》(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另外,他还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季刊》、《金融杂志》、《货币经济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
米什金教授曾供职于《美国经济评论》编委会,并任《工商业和经济统计》、《应用计量经济学》和《货币、信用和银行》杂志的副总编;他还曾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政策评论》的编辑。目前,他担任6本学术杂志的副总编(编委会成员),这些杂志包括《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文摘》、《国际货币和金融》、《国际金融》、《印度金融》、《经济政策评论》和《新兴市场、金融与贸易》。同时,他还是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顾问。他是韩国金融监督院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担任韩国银行货币经济研究所的顾问。米什金教授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银行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并且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学术顾问。
译者简介
马君潞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并当选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在国际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资本市场及其对外开放等领域从事学术研究,主要教授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
张庆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近10年主讲货币银行学,目前还主讲行为金融学课程,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多篇论文发表。
刘洪海
刘洪海,200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后,参与多项课题。
目录
译者简介
序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1.1 研究金融市场的原因
1.2 研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原因
1.3 研究货币和货币政策的原因
1.4 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的原因
1.5 我们在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1.6 网络练习
1.7 结束语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附录1A 对于总产出、总收入、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定义
第2章 金融体系概览
2.1 金融市场的功能
序言
尽管在内容上做了重大的修订,但是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依然保留了前一版作为最为畅销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的基本优点:
* 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利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
* 细致地、一步一步地构建模型(最优秀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通常采用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
* 全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视野;
* 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全面介绍货币理论的最新进展;
* 运用“金融新闻解读”等专栏来引导学生阅读财经报刊;
* 全书贯彻“以应用为导向”的宗旨,提供大量的应用专栏和专题专栏,向学生演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版的更新之处
在可能的情况下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数据全部都更新至2008年年底,此外,在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的每一篇还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
关于商学院版
我很高兴能够继续提供两个版本的《货币金融学》。这两个版本都包括了所有教师希望涉及的核心内容,同时,《货币金融学》商学院版是为那些更关注金融理论,而不涉及IS-LM分析框架的教师所设计的。商学院版不仅包括关于非银行金融(活动)和金融衍生品的章节,还用完整的一章分析金融行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商学院版省略了关于IS-LM分析框架的两章内容,以及分析理性预期的政策意义的一章。对于那些讲授课程较少却重视货币理论的教师来说,《货币金融学》的商学院版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需求。
《货币金融学》包括所有关于货币理论的章节,适用于那些希望全面讨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教师。对于那些希望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师来说,要讲授金融和金融机构的全部章节经常会面临很大的时间压力,为此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省略了涉及非银行金融、金融衍生品和利益冲突的章节。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彻底改变金融体系结构和中央银行操作方式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要求对整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的内容进行修订,包括增加全新的一章,改写原有一章的全部内容以及在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其他部分中添加许多新的应用专栏和专题专栏。
新的第9章:金融危机与次贷崩溃
在次贷危机之后,如果没有对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那么货币银行学课程将是不完整的。通过分析不对称信息对于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影响,本章考察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原因。我们利用这种分析方法来解释过去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一些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特别关注对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的解释。由于在次贷危机中近期发生事件的影响巨大,学生对本章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我回到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这一章的时候,学生们认为这些内容比我30多年执教生涯中给学生讲授的任何内容都更有吸引力。
重新排序第三篇(金融机构),改写了第11章(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货币金融学(美国商学院版,原书第2版)过去的版本中,在银行业的结构这一章之后,是关于银行监管的一章。在次贷危机之后这种排序方式不再有意义,因为类似于投资银行这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部分不再是独立的机构,现在成为银行业组织的一部分。为了描述我们进入的这个全新的金融世界,我们首先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然后详细讨论现在更广义的银行业是如何构成的。为做到这一点我改写了关于监管的一章,减少了对银行监管的分析,更多关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并且把这一章放在银行业结构这一章的前面。
全书激发学习兴趣的新内容
媒体评论
在货币目标制(monetary targeting)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中央银行一般会宣布其将要实现货币供应总量每年以一个确定的数值(即目标)增长,比如Ml以5%的速度增长或者M2以6%的速度增长。这样,中央银行就担负起实现这一货币目标的责任。
19.1.1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货币目标制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采用了货币目标制,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包括德国、瑞士、加拿大、英国、日本和美国。货币目标制的实施情况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选择货币总量为目标并且保证其以恒定的速度增长的建议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在所有这些国家中,中央银行在实现货币数量增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遵循这一严格的规则。在其中的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并没有认真地执行货币目标制的有关规定。
美国1970年,阿瑟·伯恩斯被任命为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此后不久,联邦储备理事会就宣布自动采用货币目标制进行货币政策的实施。1975年,作为对于国会决议案的回应,联邦储备理事会开始公开宣布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尽管这一目标经常不能够真正实现。1979年10月,保罗·沃尔克成为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主席的两个月之后,联邦储备体系改变了货币政策操作流程,将重点转向非借入准备金以及对于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减少了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视程度。虽然货币操作流程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但是联邦储备体系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表现却变得更糟糕:从1979年至1982年整整3年中,联邦储备体系都没有能够达到Ml的增长目标的区间范围。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受到了几次冲击,使得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加困难:金融创新和放松金融监管进程的加快,创造了诸如NOW账户等新型存款工具,为货币供应总量增添了新的内容;联邦储备理事会在1980年3~7月强制实施的信贷管制措施,限制了消费和企业贷款;还有就是1980年和1981~1982年接连发生经济衰退。
然而,对于这次失败的货币控制事件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沃克尔货币政策改革的实际意图中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包含在内。虽然沃尔克表明了建立货币供应总量目标制的必要性,但是他并没有承诺实现这一目标制。相反,他更关心的是使用利率的变动来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因素。沃克尔改革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操作流程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可以由此自由地操纵利率,从而消除通货膨胀问题。在经济增长减缓而需要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沃尔克想要大幅度地提高利率,那么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利率目标制。对于沃克尔所实施战略的一种观点认为,联邦储备理事会宣布以货币供应总量作为政策目标可能仅仅是个烟幕弹,它可以使联邦储备体系免受对于其新一轮利率政策所导致的利率上升的指责。
1982年,在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联邦储备体系降低了其对于货币目标制的重视程度。1993年7月,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国会公开声明,联邦储备体系将不再使用任何货币总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执行的导向。
……
书摘
在货币目标制(monetary targeting)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中央银行一般会宣布其将要实现货币供应总量每年以一个确定的数值(即目标)增长,比如Ml以5%的速度增长或者M2以6%的速度增长。这样,中央银行就担负起实现这一货币目标的责任。
19.1.1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货币目标制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采用了货币目标制,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包括德国、瑞士、加拿大、英国、日本和美国。货币目标制的实施情况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选择货币总量为目标并且保证其以恒定的速度增长的建议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在所有这些国家中,中央银行在实现货币数量增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遵循这一严格的规则。在其中的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并没有认真地执行货币目标制的有关规定。
美国1970年,阿瑟·伯恩斯被任命为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此后不久,联邦储备理事会就宣布自动采用货币目标制进行货币政策的实施。1975年,作为对于国会决议案的回应,联邦储备理事会开始公开宣布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尽管这一目标经常不能够真正实现。1979年10月,保罗·沃尔克成为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主席的两个月之后,联邦储备体系改变了货币政策操作流程,将重点转向非借入准备金以及对于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减少了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视程度。虽然货币操作流程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但是联邦储备体系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表现却变得更糟糕:从1979年至1982年整整3年中,联邦储备体系都没有能够达到Ml的增长目标的区间范围。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受到了几次冲击,使得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加困难:金融创新和放松金融监管进程的加快,创造了诸如NOW账户等新型存款工具,为货币供应总量增添了新的内容;联邦储备理事会在1980年3~7月强制实施的信贷管制措施,限制了消费和企业贷款;还有就是1980年和1981~1982年接连发生经济衰退。
然而,对于这次失败的货币控制事件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沃克尔货币政策改革的实际意图中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包含在内。虽然沃尔克表明了建立货币供应总量目标制的必要性,但是他并没有承诺实现这一目标制。相反,他更关心的是使用利率的变动来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因素。沃克尔改革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操作流程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可以由此自由地操纵利率,从而消除通货膨胀问题。在经济增长减缓而需要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沃尔克想要大幅度地提高利率,那么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利率目标制。对于沃克尔所实施战略的一种观点认为,联邦储备理事会宣布以货币供应总量作为政策目标可能仅仅是个烟幕弹,它可以使联邦储备体系免受对于其新一轮利率政策所导致的利率上升的指责。
1982年,在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联邦储备体系降低了其对于货币目标制的重视程度。1993年7月,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国会公开声明,联邦储备体系将不再使用任何货币总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执行的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