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拉开中国期货市场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帷幕站在2010年的时点上,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无论是从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来说,长达30多年的高增长时代即将结束,中国经济将从此进入次高速增长期。在后危机时代,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系统性风险。中国期货市场要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保驾护航,成为一个高效、有序、规范、开放的资产配置市场和风险管理市场。
20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弱冠之年,中国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20年的风雨历程,我国资本市场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资本市场成就了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接近两位数增长的奇迹。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它一步步地从新兴走到繁荣,又从繁荣走向成熟。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在成为全球最大商品期货市场的同时,沪深300股指期货又填补了金融期货的空白。而随着股指期货为期货市场完成加冠仪式之后,我国期货市场由量变到质变的帷幕也徐徐拉开。
2010年4月16日,一声锣响宣告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诞生,成为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股指期货打通了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从而赋予了期货品种以更多的金融属性。在金融期货得以破题的同时,期货市场也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至今,股指期货已走过了半年的历程,回顾过往,股指期货在这半年中成功实现了“平稳起步,安全运行”的目标,并在股市下跌中经受住了考验,初步显现出规避风险的作用;展望未来,配合股指期货的功能发挥,期货业也应当在各方的努力下实现质的飞跃。
期货品种结构发生质的飞跃
股指期货的推出,改变了我国商品期货一枝独秀的局面,让我国跨入了金融期货的时代,填补了金融期货零的空白。依据海外的经验,判断一项金融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其交易量的大小,因为交易量不仅是投资者需求度的表现,也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截至10月底,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累计成交量为7 127.5亿手,成交额为62万亿元,日均成交量约27万手,已跻身国际股指期货日均交易前列。按照这一标准,沪深300股指期货已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股指期货上市半年多的表现,给中国期货市场和投资者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真正为中国期货市场“质”的转变拉开了序幕。股指期货的上市也将推动我国期货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高、精、尖、专的股指期货市场中,期货公司的竞争更大意义上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而塑造核心竞争力则需要依托专业人才的聚集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因此,在金融期货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定位期货公司的角色,如何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期货公司和监管层需要共同深思的课题。
半年多来,股指期货期现拟合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主力合约基差率一般维持在2%以内。到10月底,已经交割的05、06、07、08、09、10合约均实现了平稳交割,最终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收敛度好,未出现所谓的“到期日效应”,期间也未发生强制平仓和强制减仓,市场表现非常理性。表0-1为已交割股脂期货合约的偏差率。
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达25亿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6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1.53%和136.75%,而且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几乎是以翻番的速度增长,期货市场的体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表0-1 已交割股指期货合约的偏差率
交割日期 交割合约 交割 当日合约 收盘价与交割 偏差率 交割数量
结算价 收盘价 结算价之差
5月21日 IF1005 2 749.46 2 749.8 0.34点 +0.01% 640手
6月18日 IF1006 2 717.50 2 716.8 -0.7点 -0.03% 1 394手
7月16日 IF1007 2 595.79 2 596.0 0.21点 +0.008% 1 245手
8月20日 IF1008 2 911.75 2 911.6 -0.15点 -0.005% 546手
9月17日 IF1009 2 866.63 2 866.2 -0.43点 -0.015% 926手
10月15日 IF1010 3 310.69 3 310.6 -0.09点 -0.003% 710手
不过,在中国金融创新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创新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因此,如何发挥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是更重要的课题。经过监管层对套保文化的宣扬和投资者理念的更新,以券商自营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避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公开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自营部门通过套期保值,在最近下跌中减亏分别达2.2亿元和1亿元以上,机构投资者避险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股指期货已初步发挥了规避风险的功能。
股指期货带来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品种少、规模小”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依然是“散户占主导”。股指期货实行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将资金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散户暂时排除在股指期货门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优化。
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15日,股指期货市场累计开户数已超过5.1万,其中自然人投资者占比在95%以上。尽管投资者结构仍不甚合理,但随着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自营部的示范效应逐渐扩大,一些基金专户参与力度也在加大:国投瑞银一对多专户的套利交易正在进行中,大成基金一对一专户参与股指期货的筹备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未来,股指期货市场将有可能形成以券商自营、基金专户、私募为主体的“机构市”。
. 从股指期货的持仓量和成交持仓比来看,投机交易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持仓量的稳步攀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据统计,自6月中旬以来,投机持仓比已基本维持在10倍以下,较早前20多倍已得到较大改善。尽管投机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但股指期货投机者的市场表现却相当理性,目前基本由投机者构成的股指期货市场并不是一个投机性市场。基于中国仍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保证股指期货市场的安全平稳运行仍是市场初期的首要前提。
股指期货催生期货行业重新洗牌与新的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伴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飞速增长,期货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无论是期货公司的资本规模、营业部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与人才结构,还是客户数量与保证金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货公司的业绩提升,竞争能力增强,涌现出了一批竞争力强、综合实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期货公司。整个期货行业也告别了全行业亏损,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全行业盈利的喜人局面。
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整个中国期货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券商系期货公司在股指期货中占得先机。由于股东的庞大客户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券商控股的期货公司异军突起,在与传统期货公司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期货行业的重新洗牌也会更为激烈。事实上,在高精尖专的股指期货市场中,公司的竞争更多意义上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而这一过程又需要依托专业人才的聚集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因此,在金融期货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定位期货公司的角色,如何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期货公司和监管层需要共同深思的课题。必须改变我国目前“大交易所小公司”的格局,期货公司应当从传统的交易量、手续费、保证金量的竞争逐步过渡到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必须明确期货公司的市场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完善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期货公司信息技术建设,培育竞争有序的期货文化,营造和谐的期货生态环境,把期货公司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股指期货将全面提升期货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展望沪深300股指期货未来的发展,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和平稳运行仍是首要目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仍是最后底线。股指期货来之不易,市场主体应继续保持自律,精心呵护,监管层也应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共同维护尚处初创期的股指期货市场。在此范围内,加强创新并进一步发挥市场活力也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必举之措。此处,创新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后续产品和理财产品创新;二是期货新品种的创新;三是拓展期货公司经营范围的制度创新。
第一,股指期货产品创新,包括沪深300股指期货后续产品的创新和投资于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创新。沪深300股指期货成功运行后,广大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具有更多的期盼和需求,中金所应顺应市场需求,适时推出沪深300股指期权和迷你型股指期货;目前,创业板和中小板的风险明显大于主板市场,可以通过推出创业板指数期货和中小板指数期货,来化解创业板和中小板的系统性风险;此外,指数型基金等对股指期货亦有个性化套保和套利需求,可以适时推出诸如上证180、上证50、深证100等指数期货。
证监会已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参与股指期货提出了相关指引,从这些指引来看,套期保值是这些机构投资者唯一可以进行的操作策略。事实上,除套期保值这一基本功能外,利用股指期货进行资产配置也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股指期货本身具备对风险分割和转移的功能,因此利用股指期货可以配置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理财产品。
从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实践来看,通过股指期货构造期现或跨期套利产品、通过Alpha策略构造赚取绝对收益的理财产品,以及利用股指期货代替指数构造可转移Alpha策略的加强型指数基金,都是基于股指期货资产配置功能的具体体现。如果能做好研发、交易和风控制度的准备,这些策略的风险通常低于单方向的交易方式,而且对股指期货市场投机持仓比的下降也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政策指引还是机构自身,都应重视股指期货资产配置功能,以便进一步开发细化投资者风险收益需求的理财产品。股指期货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的一大创新已经成功问世,今后更多投资于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将值得我们期待。
第二,期货品种的创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期货品种做精、做细、做优、做强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以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行和国债市场的不断完善,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在当前背景下,人民币遭遇到了“外升内贬”的困境。面对美国试图通过美元贬值而加速复苏的政治压力,以及国内刚起稳回升的经济势头,人民币的币值似乎正在寻找一个折中的权衡。然而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公认的必然趋势,由此形成的预期更是对人民币形成了巨大的升值压力。同时,2009年以来国内将近10万亿的天量信贷已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隐忧,日益高起的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其他资产价格,传导至消费品终端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人民币对外升值就是一个汇率风险,对内贬值就是一个利率风险。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推出汇率期货和利率期货,利用市场内在力量破解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困境,是可供选择的良方。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人民币是我们的货币,也是我们的问题,但不仅仅是我们的问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在不远的将来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强势货币和储备货币之一,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是一个有理想的货币。
第三,拓展期货公司经营范围的制度创新。从期货公司完整的业务划分来看,一般可分为期货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代理境外期货业务。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期货公司经营范围仅限于经纪业务。期货市场本身只是一个小众市场,但这一市场却要承载着160多家期货公司,造成了期货公司以交易量为纲和手续费不当竞争的局面,期货公司距离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要求还相距甚远。随着期货市场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不断推进,破除业务限制的坚冰已刻不容缓且正逢其时。
不久之前,证监会已就关于《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彰显了监管层破除制度障碍的决心。从目前期货公司的人才储备来看,先行试水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也较为稳妥,此举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期货公司的专业优势,拓展期货公司的利润来源,也有利于培养国内机构投资者,提升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就股指期货市场而言,尽快推出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CTA)也是迫在眉睫。期货属于高精尖专的专业化投资产品和投资活动,需要有专业化的机构和专业化的人才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和专业化的工具进行专业化的管理。CTA就是让专业化的机构和专业化的人才去做专业化的事情。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首先就要把期货公司打造成专业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业务能够使期货公司有能力提供更高质的服务,量身定做的套保方案等个性化服务也将得以实现,从而助推期货公司进入服务、人才和盈利能力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通过这项业务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全市场的投资决策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深化期货市场功能。
同时,也应鼓励期货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开展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提高期货公司综合实力,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要积极推进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为国内相关期货企业利用境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提供更加方便、安全的专业中介服务,逐步改变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由境外中介机构垄断的局面。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生命力,期货公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货市场创新主体。可以预见的是,在可控和渐进的前提下,随着期货公司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做大做强做优期货公司也将得到保障,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万众期待中,沪深300股指期货隆重上市;众星捧月中,市场平稳运行。股指期货已经足以令我们满足与惊喜。欣慰之余,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对仍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股指期货,应当给予股指期货市场合理的预期和更多的支持,为风险管理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强国的推进提供更大的动力。在股指期货领域,本书是一个研究起点;在期货市场发展的大格局中,本书是一个期待,期待我们的期货市场在步入金融期货时代后由量变走向质变。我们希望股指期货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们坚信中国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