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Silos, Politics and Turf Wars:A Leadership Fable about Destroying the Barriesrs that Turn Colleagues into Competiors
- 原出版社: Jossey-Bass

【插图】

编辑推荐
继全球行销超百万册的《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之后,其姐妹篇横空出世,管理咨询大师兰西奥尼又一力作!
兰西奥尼的商业寓言不但读来引人入胜,而且颇具实用价值,相信凡是经历过部门间扯皮和办公室政治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一周,裘德只有一周的时间解决儿童医院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裘德把它称为“碉堡”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办公室政治问题。
不过,裘德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最后的解决方案反倒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出来的。
作为纽约时代周刊畅销书作家,管理大师帕特里克·兰西奥尼的最新力作,本书饶有风趣地探讨了公司内部的“碉堡”问题,即形成办公室政治的部门间壁垒。“碉堡”会摧毁企业、降低生产率、造成优秀员工流失并危及公司目标的实现。和兰西奥尼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也是透过一个虚拟故事来真实再现公司内部激烈的部门冲突。
故事的主角名叫裘德·卡森,是个年轻而冲劲十足的管理顾问。在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卡森意识到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公司部门间的扯皮和内耗问题。尽管费劲辛苦出尽洋相,幸运的是,裘德最后终于找到一种简单实用的解决办法,把杂乱无章的部门间争斗转化为高效的团队合作。
兰西奥尼的商业寓言不但读来引人入胜,而且颇具实用价值,相信凡是经历过部门间扯皮和办公室政治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作译者
欲免费下载相关的模型工具或了解咨询服务,请访问网站:www.tablegroup.com。
毕崇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就职于美国商务网、华为3COM公司、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从事图书翻译和文献资料翻译工作,累计翻译总字数超过400万字。
目录
主要人物关系表
前言
第一部分裘德的故事
第1章年轻企业家的雄心壮志/ 3
第2章急转直下/ 13
第3章转机/ 52
第4章功成名就/ 95
第二部分理论总结
第5章部门争斗问题/ 121
第6章理论模型/ 124
第7章确定主题目标/ 133
第8章案例研究/ 135
第9章围绕主题目标进行管理和组织/ 141
第10章主题目标和长期背景/ 146
第11章如何消除矩阵组织部门间的沟通障碍/ 150
第12章破除藩篱,从现在开始/ 152
致谢/ 154
作者简介/ 156
前言
实际上,纵观商业世界多年来的发展,如今这个词在企业内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并不亚于十几年前,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鉴于此,当我决定写一本有关这个问题的作品时,很多客户都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对我说:“谢天谢地,请一定要写这本书,因为我已经快让公司的部门冲突问题给逼疯了!”
我想这应该是个好主意,因为它为那些急于寻找答案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观点很可能并不是企业领导们所喜闻乐见的。
这是因为,我合作过的很多企业主管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倾向于这样思考问题:“为什么我的员工不能学着和其他部门的人搞好关系?难道他们不知道大家都是在同一个团队工作吗?”有了这种疑问,主管们便会极其热心地办起一桩桩没脑子的事,如组织各种培训、张贴备忘录和宣传海报等等,以期激励员工更好地合作。
但是,这些举动往往只会导致员工们的冷嘲热讽。实际上,他们当然希望公司能消除部门冲突,这样自己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员工们自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他们的顶头上司那里。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领导往往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那些会导致管理层成员相互冲突的行为方式入手去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我在《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一书中提到过的问题),但事实却证明,就连在行为方式上相当有凝聚力的团队中也会出现部门争斗现象。(实际上,这种团队中的部门争斗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它常常会导致管理层成员错误地相互攻击,质疑对方对团队的信任和承诺。)
为了解决部门间冲突问题,领导者必须超越冲突行为本身,把目光放得更远,必须了解部门分歧和办公室政治现象的本质,从其根源和产生背景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理论模型,帮助大家解决企业的部门冲突问题。如果我们放任这个问题在企业中蔓延,它必将导致难以想象的破坏力。
部门间冲突及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会摧毁整个企业组织,它们不但浪费企业资源、降低生产率,还会威胁到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
除此之外,它们同样会导致严重的个人问题。部门间冲突迫使员工之间互相争斗,彼此指责,会造成个人出现挫败感、压力感和失望感。可以说,没有任何因素能像企业内讧那样给员工造成巨大的职业焦虑、愤怒感和流失率。更糟糕的是,这种工作上的压力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对他们的家庭和朋友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想说这一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实际上,在我的商业咨询经历中,帮助客户解决部门间冲突问题是一件非常普遍的工作,这些问题全都得到了成功解决。
和我的其他作品一样,《破除藩篱:如何让部门之间不再扯皮》这本书也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展开的。和前几本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描述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好几家公司,介绍了主人公是如何帮助它们消除部门冲突问题并最终成功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故事。
我希望这本书同样也能帮助您做到这一点。
序言
为什么社会里如此流行功利主义?这个社会里是否存在一种“说一套做一套”同盟?没有人愿意去揭穿,因为自己是利益同盟的一员?要么是觉得自己被骗是种幼稚,羞于启齿?或者,大家有一个基本共识:根本没有诚信的存在?
很多社会批评家认为现在的社会缺乏信仰和价值观,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良心的责备,实用主义让我们勇敢地翻越所有良知的栏杆。对于一个社会名流是否撒谎了,现在的公众真的很在意么?还是仅仅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去看他们是怎样倒台的,把其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大家对社会道德普遍丧失信心的时候,恰恰是价值观重建的时侯。从1902年开始,美国新闻界发起了一场揭露社会弊病的“黑幕揭发运动”。黑幕揭发者发现的问题形形色色:食物掺假、金融和保险公司肆无忌惮地愚弄公众、欺诈性的索赔和专卖药中含有有害成分、践踏自然资源、官僚主义、情色交易、政府与黑社会勾结、虚假广告,都被一一揭露出来。
这一运动受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即使如此,在揭发者抨击美国参议员的腐败之后,他还是忍不住在一次演讲中,将美国的黑幕揭发者称为颇具贬义的“扒粪者”。但他没有料到这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会被黑幕揭发者和民众普遍欢迎,并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荣誉。
无论是方舟子的学术打假,还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人肉搜索”都是中国特色的“扒粪运动”。美国的“扒粪者”也好,中国的“扒粪者”也好,其实并不都是对社会积弊嫉恶如仇的高尚人士,他们更多的是顺应社会的需要甚至利用社会的需要在做事情。
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在《商学院》杂志办刊这么多年里,我们更多的专注于管理实务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对商业价值观的建立和发扬研究的比较少。此次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联合开发的“重塑商业价值观”系列图书,希望能用这些真实的,发人深省的商业故事给读者以启迪。
在这些沸沸扬扬的“揭黑”、“打假”风暴中,想把孟子的一句话与各位读者分享:“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任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虚名来得是莫名其妙,成为公众人物后想不到的恭维就加在自己身上了,这些毫无根据的赞美就叫“不虞之誉”。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主流精英人物的要求非常苛刻,几乎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道德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让人难以容忍,求全责备。
现在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在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放大的网络社会里,应对“不虞之誉,求全之毁”需要“价值观的力量”来辅正人心。当一个人成为商界领袖或社会名人之后,更应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社会价值观的表率。一个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善耍小聪明的人喜欢玩谋略,玩手段,但玩手段有如玩火,能够伤人,但玩得不好,很容易伤到自己,只有崇高道德和高度智慧的人,才会善用各种方法达到目标。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最高的手段就是没有手段。
王立鹏
《中国经营报》常务副总编、《商学院》主编
媒体评论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ryC.Kelly
“本书见解睿智深刻,不但能帮助企业认识到部门间内耗的危害,还提出了有效应对的方法;作者的建议中肯有力,文风轻快宜人。”
——戴尔公司首席营销官MichaelA.George
“兰西奥尼无疑是整合团队表现的大师,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建立起全球品牌,全公司的士气空前高涨。”
——1-800-GOT-JUNK?垃圾处理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ianScuda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