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把不断改善的思想融入日常管理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珍藏版)》作为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先生被誉为“日本复活之父”、“穿着工装的圣贤”。他一生所著并不繁多,《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珍藏版)》就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珍藏版)》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生动形象的比喻随处可见。所谓“大道至简”,通过阅读不难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力求用最直接的表达和举例,让每位读者都能充分、准确地理解文中所提概念和名词。
战后初期的日本,无论从经济还是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凭借着强烈的追赶意识和逐步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日本仅仅用了20余年,便以制造大国的面貌重新矗立于世人面前。“日本制造”也逐步获得“高品质”的美誉。《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珍藏版)》就是来源于那个崛起时代的“日本生产管理教父”的真知灼见。虽然《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珍藏版)》成书于1982年,但是对今天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中国制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作译者
作者:(日本)大野耐一 译者:崔柳 等 注释 解说词:高志明
大野耐一,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1912年出生于中国大连。1932年从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毕业之后,进入丰田纺织公司,1943年,转入丰田汽车工业公司。1949年,担任机械工厂厂长,1954年成为董事之一,1964年担任常务董事,1970年担任专务董事,1975~1978年担任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此后又先后担任丰田汽车工业公司顾问、合并后的丰田汽车公司顾问,丰田纺织协会会长等职务,于1990年去世。著作有《丰田生产方式》等。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1 君子豹变
2 出现错误,坦诚承认
3 错觉降低效率
4 失败要以眼见为实
5 潜藏在常识中的错觉
6 数学计算的误区
7 不要害怕损失机会
8 限量经营即低成本生产
9 库存减少,半成品反增
10 量产就是低成本的错觉
11 无效率的动作不是工作
12 农耕民族更偏好库存
13 减产也可以提高生产率
14 景气时也应该考虑合理化
译者序
“成本最小化”是许多企业一直在思考并为之努力的课题,大野先生提出,控制成本只能依靠生产现场来实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为了让资金周转更加轻松,为了让其他部门的负担更轻,因此,生产现场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是企业生存的命脉。
今天的中国,恰逢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制造业中心”是我国在WTO中的定位,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生产管理人才在未来的几年中必将炙手可热。本书对有志于在制造行业中大显身手的年轻人来讲,的确不可多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大野耐一先生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处于丰田汽车公司濒临倒闭的困境之中,或者说如果没有当时日本经济不景气的社会背景,根本不可能产生所谓的丰田生产方式,更不可能在全球生产管理界独树一帜。
书中讲述的内容正是丰田汽车公司从全球汽车业的不景气以及日本汽车业落后于美国同行业水平10倍的困境中脱颖而出、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过程的全记录,因此,对处于同样境遇和机遇的中国企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在,国内外企业都在进行生产管理改革,“丰田生产方式”很自然地成为一门“必修课”。可是,阅读本书之后会发现,现行的“丰田生产方式”与当时的“大野方式”在许多方面已经有所差异,甚至背道而驰,现行的“丰田生产方式”被赋予了更多日本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对中国的企业不能百分之百地适用。因此,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中国的企业以及中国的生产管理者能够看到最原始、最朴实的“丰田生产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方法。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大野耐一先生最伟大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而是他的“不拘泥于常识”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他的逆向思维,才出现了著名的“看板方式”“超级市场方式”“限量经营方式”等等。也正是因为他在公司上下推动的“意识革命”,才使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奇迹、实现飞跃,并奠定其全球工业领先地位的坚实基础。
最后,承蒙来自通用电气(中国)的田志欣、梁义,索尼爱立信的郭沛鑫以及大唐电信的郭威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崔柳
前言
作为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先生被誉为“日本复活之父”、“穿着工装的圣贤”。他一生所著并不繁多,本书就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本书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生动形象的比喻随处可见。所谓“大道至简”,通过阅读不难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力求用最直接的表达和举例,让每位读者都能充分、准确地理解文中所提概念和名词。
战后初期的日本,无论从经济还是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凭借着强烈的追赶意识和逐步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日本仅仅用了20余年,便以制造大国的面貌重新矗立于世人面前。“日本制造”也逐步获得“高品质”的美誉。本书就是来源于那个崛起时代的“日本生产管理教父”的真知灼见。虽然本书成书于1982年,但是对今天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中国制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序言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詹姆斯·沃麦克(Jim Womack)等多位教授,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首次以“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为核心介绍丰田生产方式,自此,欧美的一些企业才开始把丰田生产方式作为全球化以及提高生产率的标准和尺度。
然而,1999年9月,哈佛商学院的肯特·鲍恩(H. Kent Bowen)教授则指出,“选择采用丰田生产方式的欧美企业,未必都能够成功,原因在于丰田汽车公司具有其独特的DNA,并不是其他企业能够轻易效仿的”。
肯特·鲍恩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曾多次来到日本,直接考察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现场,并与我以及大野门下的其他公司成员面谈,由此才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所谓丰田生产方式的DNA,我想应该是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活方式、制造业的传统以及农耕民族的特性等等。不过,若是没有大野先生对这些制造传统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恐怕也很难形成今天丰田生产方式的DNA吧。
丰田生产方式的经营思想源于两大支柱,分别是“自化”以及“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丰田汽车公司从倒闭的危机中渐渐复苏时,为了能够与欧美的汽车公司并驾齐驱,大野先生在丰田英二先生的鼓励下,提出了“把必要的产品、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来”的经营理念。
特别是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凭借上述两大理念为核心的经营思想,大野先生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明确的目的意识、决不妥协的坚定信念以及非凡的执行力,创造了让我们受用至今的丰田生产方式。对于他通过努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十分敬佩。
本书采用大野先生语录的形式,能够让我们更加接近他的思想,更加深刻地理解“DNA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是肩负21世纪“制造业”重任的一代,这种娓娓道来的口语表现方式能够让我们身临其境,如获至宝,时刻牢记前人的重要训诫。
作为继承大野耐一先生教诲的人们萦绕着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要坚持每天改善的理念,把现场的问题暴露出来,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并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氛围中培育人才,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基因。所谓改善之魂,唯有如是而已,此处则别无他途。
大野耐一先生有一句名言,明知这样去做会更好,就必须坚持去做,这就是‘改善之魂’,这也是大野思想的集中表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精读本书,必将获益匪浅。
丰田汽车株式会社 副社长
池浩介
2001年5月
初版序言
1945年2月,我有幸加入丰田汽车公司,直接接触汽车制造工作,至今已有37年的时间。
回顾当时的情景,感觉汽车制造的发展恍若隔世。即使是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我,应该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可有时也还会感到这是个奇迹。
然而,展望今后的10年或者20年,应该仍然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着,我们没有感伤的时间。过去的已经过去,不断地超越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改善前与改善后的对比,我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
社会上称我为“丰田生产方式”的鼻祖,或是“看板”方式的创始人等等,的确,开始时我是尝试着使用被称为“大野方式”的革新方法,虽然有试行阶段的错误,但有幸被一直沿用下来。不过,能够形成今天的“丰田生产方式”,与丰田英二会长和已故的齐藤尚一顾问的勉励,以及那些边忍受着我的牢骚边咬紧牙关帮助我的、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众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丰田生产方式,那就是“把必要的产品、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出来”。乍一看可能觉得这理所当然,但是由于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的局限以及想法与行动的不一致等原因,现实中要做到这点往往很难。
媒体评论
——大野耐一
书摘
若是能够自己亲眼证实一下,然后再说同意,并表示“啊,这点我怎么没想到”,那样不是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吗?我认为如果只是一味地研究钻头、车床,或者说一味地研究某种特定的技术,不可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应该采取“集中研磨”。的方式。不过,当我说出“集中研磨”这个词的时候,有经验的人一定会说:“不行,那是战争时期的做法,已经有过失败的教训,因此才改成现今这样,不能再重蹈覆辙了。”但是,我并没有见到过战争时期的失败,于是我说只有让我亲眼见到这种失败,我才能够彻底地弄明白,我才能够真正地认同现行的工作方法。
我认为,之所以失败,一定是有其不可行的因素。那些所谓的失败发生在供应军需品的非常时期,技术人员们在军队的命令下进行“集中研磨”,必然很不情愿,因此结果注定失败。可是这次是出于我的提议,成功失败都无所谓,因此,技术人员们没有压力,结果却成功了,任何失败的迹象都没有。
在“集中研磨”的过程中,专家们提出了一些我不是很熟悉的细节问题,比如打磨方法应该根据材料的特质有所差别,如果铸造某种金属应该在第二次更换铸造条件,如果铸造的材料是铁应该怎样做等等。其实他们说的这些细节问题我不是十分关心,也不会影响到“集中研磨”的进展。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工作开始前,让所有参与“集中研磨”的技术人员都了解这项工作的目的,例如这把军刀要用来做什么。至于他们使用什么机器来制造、使用什么材料来打磨以及以怎样的角度去切割,这些只需要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大家统一使用这个标准去工作即可。相反,如果要求好几百个作业员都必须成为研磨专家,那么结果必然是无效率的。
因此,在项目已经失败或者即将失败的时候,如果能够从最基本的工序来仔细地逐一检查,我认为一定可以阻止失败的再次发生,也必然会将生产效率提高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