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
- 原出版社: Harper Paperbacks
- 作者: (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 译者: 张振华
- 丛书名: 资本的游戏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14943
- 上架时间:2010-9-8
- 出版日期:2010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31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管理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企业重组并购

【插图】

编辑推荐
多边厮杀,令人瞠目结舌;环环相扣,令人叹为观止
揭露商业与金融世界的潜规则!
《纽约时报》畅销书
《财富》必读书
《福布斯》最具影响力商业书
……
有史以来最推荐的商界与金融界实战经典案例!
每一个对资本运作、公司财务、兼并收购、公司管理感兴趣的人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曾任《华尔街日报》匹兹堡纽约站的记者,现任《名利场》杂志特约记者,已经著有五部作品。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曾在《华尔街日报》、《财富》和ESPN供职,现为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著有运动类畅销书Lords of the Realm : The Real History of baseball。
译者简介
张振华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学员。
曾供职于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联想集团财务部。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的话
前言
收购各方
序幕
第1章从标牌到纳贝斯克
在公司内部斗争中,没有人能打败约翰逊,每次笑到最后的都是他。
第2章从纳贝斯克到雷诺兹
这个团队建议说雷诺兹最理想的联姻对象是纳贝斯克-标牌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总约翰逊是一个开朗、讨人喜欢的加拿大人。
第3章千金散尽还复来
雷诺兹烟草公司每年的利润就达10亿美元,这足以让约翰逊干最疯狂的事,弥补最严重的失误。“10亿美元,”约翰逊常常用一种崇敬的口气说,“这么多钱一年都花不完啊。”
第4章股价大恐慌
无论约翰逊他们怎么努力,华尔街总是视而不见,股票价格还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约翰逊懊恼地问:“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第5章KKR的崛起
如果KKR想重新夺回在这个领域中老大的地位,它就不得不打败这些竞争对手,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竞价。
第6章约翰逊的决定
事实上,约翰逊也犯了协利证券公司那些总裁同样致命的错误。大多数人都坚信如果他们的标一旦投出,就没有人敢和他们竞争。
第7章野蛮人准备行动
德崇这一华尔街阵地上的重型武器等待着一位竞标者出现,贝克知道这位竞标者将会是谁。
译者序
在这本书里,“野蛮人”一词是由弗斯特曼提出来的,因此他在20年后的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本书的书名是他想出来的。其实在西方历史中,“野蛮人”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而弗斯特曼用的这个比喻也非常生动形象。这也许是作者将它作为标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罗马人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罗马文明,将自己称为“文明人”,而将居住在化外之地的部落称为“蛮族”或“野蛮人”,主要包括东、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此外还包括匈奴人。公元410年,哥特“蛮族”包围了罗马城。此时罗马城内外,战马嘶鸣、战鼓震耳,喊杀声直入云霄。经过激烈的战斗,野蛮人最终攻入了罗马城,并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洗劫。但这些蛮族只是垂涎于罗马帝国的财富,并不打算从此安顿下来,统治帝国。烧杀抢掠之后不久,他们丢下罗马城又继续过自己的游牧生活去了。公元476年,蛮族首领废黜了罗马的末代皇帝,曾经显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中世纪时代。
一千多年之后,“野蛮部落”卷土重来,在美国实业界的城门外安营扎寨,渴望进去抢夺里面的财富,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场攻占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战争。1988年的10月,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过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但又很快退出争夺。最后董事会在两个几乎相同的投标方案中选择了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但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演,“野蛮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并不会定居下来,安安心心地经营这座城池。在盈利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他们又跨上战马,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书对这场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既有对当时美国经济宏观上的把握,也有对谈判过程细节的描写。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场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场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需一提的是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公司依然活跃在它们自己的领域里,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KKR和纳贝斯克。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翻译不到位的地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自我辨别并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本人的邮箱是zzh_uibe@hotmailcom。
最后谨此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颜诚若女士、刘斌先生和程琨女士。
前言
本书中95%的材料来自于1989年1月到10月我们在纽约、亚特兰大、华盛顿、温斯顿-塞勒姆、康涅狄格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进行的100多场采访。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在《华尔街日报》的时候结识了不少人,因此能够长期采访这场收购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一些次要人物。只有少数几个人谢绝了我们的采访。
我们首先采访的人是那些胜算概率较小的竞标者,如第一波士顿的马赫,还有在纽约办公室和私人飞机上接受了我们采访的弗斯特曼先生。在KKR公司,我们先集体采访了克拉维斯、罗伯茨和雷切尔,之后又对他们每人分别进行了超过20个小时的采访。在一场火灾之后不久,KKR就搬到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之前在纽约的办公室,所以大部分的采访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克拉维斯本人就接受了六次录音采访;除有一次外,其他几次都是在原来约翰逊办公室的前厅里进行的。约翰逊是最后一个同意接受我们采访的。他的这种情绪我们能够理解,毕竟他经受过公众的猛烈抨击,不想再招来什么是非,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我们一对一的采访,前后总共长达36个小时。我们在他亚特兰大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几个全天候的采访。约翰逊在那里抽着小雪茄烟,穿着运动衫,也没打领带。此外我们一个漫长的夜晚采访是在他纽约的公寓里进行的。当时,约翰逊穿着一条灰色、印着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标志的球裤,和我们一边吃着比萨、一边喝着啤酒。
由于被采访者的配合,我们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对话。出于需要,这里有时可能会涉及一个被称为“选择性记忆”的概念。正如肯·奥莱在《华尔街上的贪婪和荣耀》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记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有时会捉弄被采访者,特别是当这些事情的结果变得明朗的时候。报道者为避免差错会核对各个线索,但读者和作者都有必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我们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记述那些关键性的会议时,我们通常有机会采访当时每一位与会者。一般情况下,这些会议都有八九个参与者。如果他们的回忆出现重大出入的话,我们都会在行文或脚注中标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读者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杠杆收购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论断的话,他们将感到失望。我们认为杠杆收购对一些公司很适用,而对另一些公司则不然。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来说,大家要知道这场杠杆收购是时代的产物。很多情况下,它的成功与否不是3年、4年、5年甚至7年之后就能见分晓的。本书记录的只是这场杠杆收购的诞生,而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新生的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还不满一岁。这个婴儿现在看起来很健康,但要对它的最终命运做出评判还为时尚早。
在此,我们要感谢《华尔街日报》的主编诺曼·普尔斯丁,因为他批准我们专心于本书的写作。我们对Harper & Row出版社的编辑理查德·科特表示感谢。他的慧眼和自始至终的鼓励帮助我们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外还有他的助手斯科特·特兰内拉。罗兰·尚利将我们的书介绍给了出版社。我们的代理安德鲁·威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脾气暴躁,他的同事德博拉·卡尔为本书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华尔街日报》的史蒂夫·斯沃茨在叙事写作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和这场收购的许多参与者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此外,我们还要感谢1988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分社主管的约翰·休先生。他不但同意约翰·希利亚尔调查研究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而且在1989年担任《南岗哨》杂志编辑时,又批准约翰·希利亚尔先完成本书再继续开展本职工作。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我们妻子默默无闻的支持。贝丝·莫里斯身兼二职。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员工,她是第一批“发现”约翰逊的人,而且她还按照年代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事件整理成写作资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约翰·希利亚尔因为采访出差或写稿原因长时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她也毫无怨言。同样,玛拉·布罗夫是本书初稿的第一位读者和文字编辑,并且不断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支持,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本书的成功离不开她们的建议和指导。
序言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或许显得有些拖沓冗长,但是我认为,如果你想深入地触摸华尔街的脉搏,它作为一个必读的课本当之无愧。
20世纪80年代,整个美国经历了一场企业并购的狂潮,而雷诺兹—纳贝斯克的并购案,正是这场饕餮盛宴的最高潮。几乎所有著名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卷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并购案,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我们今天熟知的金融大鳄的名字,从高盛、美林、第一波士顿、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美国运通,到花旗银行、汉华银行、大通银行,从垃圾债券之王德崇证券到杠杆收购的先驱KKR,等等,它们在争夺这块肥肉时使出的各种手段令人眼花缭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军阀混战时期的那些连横合纵和明争暗斗的画面,或一群豺狼争抢猎物时的疯狂场景。本书的前一半,作者把即将出场的主要角色们的发家史逐一进行了介绍,由此织成了一幅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经济发展的背景画面;本书的后一半,当兼并案进入竞标阶段时,已经有点像一部悬疑小说了,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让你不读到悬念最后揭晓的那一刻不忍释手。
本书的主人公罗斯·约翰逊作为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总裁,是全书描写得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这是一个具有喜剧性格的悲剧人物,一个混杂了企业家冒险精神和资本家贪婪欲望的矛盾体,是他亲手打开了华尔街的魔瓶,启动了这场后来自己也无法收场的混战。这场把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喂得脑满肠肥的盛宴,没有为企业本身带来任何好处,而是把一个曾经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和它的员工拖进了深渊,最后连始作俑者自己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本书的译名改为《开门揖盗》,会比它的直译书名《门口的野蛮人》更加切合主题,同时也更容易被中国的读者所理解。
2010年4月28日
媒体评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刘姝威
如果你想深入地触摸华尔街的脉搏,它作为一个必读的课本当之无愧。
——房西苑 著名投融资专家 著有畅销书《资本的游戏》
由于这个案子几乎汇集了所有的华尔街大投行(如所罗门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公司),所以这场收购战够经典的。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贪得无厌的公司管理层,如果让他们MBO的话,读者会很不痛快。其实,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席卷中国大地的MBO热潮的教科书,让人们真正清楚认识到MBO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这就是引来竞争团队竞价交易。
——张志雄 《投资理财经典55本》
书摘
约翰逊将戈德斯通介绍给大家之后,好多董事都一脸疑惑。艾伯特·巴特勒闹不明白约翰逊为何要将一个局外人带到这儿。茱安妮塔·克雷普斯把查理·休格尔拉到一边,希望打探到约翰逊今晚的意图。休格尔虽然一清二楚,但搪塞说今晚有很多事情等着讨论,得去催大家快点吃饭,就借口走开了。
约翰逊端着一杯加了苏打水的伏特加,在董事会成员中间周旋着,时而面带微笑,时而开怀大笑。能在这些人当中游刃有余,真是不容易啊。他为自己能在董事会里面八面玲珑而感到自豪。他善于用玩笑、俏皮话来化解紧张的气氛,在这方面他可是大师。他总是一副乐天派的脾气,从来不把自己或是事业看得太重。今晚他的华尔街合伙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约翰逊又开始信马由缰了。
小爱德华·霍里根希望约翰逊能达到最佳状态。作为雷诺兹一纳贝斯克集团旗下最大的公司雷诺兹烟草公司的主管,霍里根强烈支持约翰逊今晚即将公布的计划。这个身材矮胖、生性如牛的爱尔兰人,曾在战场上单枪匹马穿过枪林弹雨。现在他将这种速战速决的风格带进了公司。和约翰逊的自由洒脱不同,霍里根时常焦虑不安。在约翰逊加入公司之前,霍里根就非常了解这些董事。他曾亲眼目睹了他们之前的伎俩,因此对他们不太信任。霍里根明白约翰逊一定会以为用优厚的薪水就可以买通他们。但霍里根没那么自信,也许董事会在约翰逊宣布他伟大的计划时,当场就把他踢出公司。
正当霍里根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陌生人走进了会议室。此人穿着一套《绅士季刊》广告里的西服,略微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冷冷的眼神打量着四周。这让霍里根想到了西部片里一个外乡人走进当地酒吧的情形。过了一会儿,他俩就被介绍认识了。这位华尔街的律师叫彼得·阿特金斯,是来协助董事会成员行使职责的。
“您好,霍里根先生。”阿特金斯握着霍里根的手,冷冷地说。
噢,天哪……霍里根心里暗自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