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起来,不愿做“长工”的人们!
叶檀、牛文文倾情作序!
沈文荣、周德文、黄丽陆、勾新雨联袂推荐!
谁在打压中国制造? 中国必须重新审视对外引资政策!
谁绑住了中国的手脚? 国进民进,共御外侮!
丰田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吗? 砸碎锁链,才能赢得世界!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中国经济正深陷外资合围,中国制造也亟需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当慎重选择突围方向,收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外企业。因此,在资源、能源、金融领域打破外资控制及产业链高端垄断是中国强国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本书通过对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所有著名海外收购战例的深入解析,总结失败教训,发掘已蕴藏的制胜因子。并以海外投资总额和资产经营规模最大的日本为参照对象。希望本书能对有志于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开拓一片天地的仁人志士以启迪,同时本书还希望向大众传播这样一个观念:原本在国际分工中扮演“打工者”角色的中国,终于在经济危机的惊涛骇浪中迎来了改变自身地位的机会,而想要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投资和并购。唯有如此,才能砸碎束缚在我们身上的沉重“锁链”。
作译者
何伊凡,200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企业家》杂志,任高级记者,长期观察记录大国商业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在能源、钢铁领域的多篇报道曾引起强烈反响,著有诗集《一滴雨水中的家园》及散文多部。
白益民,1993年-2005年曾在日本三井物产(株)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现任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环球财经》杂志编委,著有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目录
推荐序一中国会不会输掉货币战争
推荐序二海外收购是个奢侈品
前言
第1章深陷重围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但这仅仅是开始。正面阻击已让“中国制造”不堪其扰,来自背后的封锁和控制则让人防不胜防,供应链的全面沦陷让中国经济戴上了沉重的枷锁。继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后,商业情报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第四种生产要素”,中国正被情报战所包围。同是资源稀缺国的日本想在资源上全方位限制中国,因为这个岛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
谁在打压中国制造
谁绑住了中国的手脚
谍影重重
以日为镜:日本阻击中国
第2章砸碎“金”锁链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美元和国际金融资本垄断着全球的血液供应,仿佛一条“金”锁链绑着中国的手脚。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
球主要金融机构的市值纷纷缩水,不少机构甚
至破产,这对中国金融机构是个绝好的突围时机吗?人民币能走上国际舞台吗?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中介的投资银行是世界上最贪婪的行业,对突围者来说,它们既靠不住,又离不开。日本从“贸易立国”向“投资立国”的转型又能给中国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投:猎手还是猎物
汇通天下第一步
全球来花人民币吗
国际投行靠不住
以日为镜:投资立国进行时
第3章冲破“铁”牢笼
前言
2009年9月11日——这个对全世界都印象深刻的日子,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动了对“中国制造”的“恐怖袭击”。当日,奥巴马对输美轮胎特保案下了最终裁决,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11月24日,美国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双反”调查做出终裁。该案涉及总金额约32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2009年是自2002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遭受年度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的一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的都是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套在“中国制造”脖子上的枷锁除了贸易保护主义,也有被控制的上游资源、下游物流通路,还有间谍当道与“碳政治”的“阳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想到了为“中国制造”在全球打广告,以此化解各国对“中国制造”的敌意。中国的出口企业当然会感念政府的良苦用心,但可以肯定的是,来自外部的围堵与封锁并不会因此减少。伴随着大国的崛起,无论中国如何韬光养晦,都必然面临一段与多个国家之间的战略摩擦期。
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除国际贸易之外更为切实可行的突围之路,而加速海外并购,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以产业链应对产业链,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海外并购既是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应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的需要,更是获取能源、资源的必然要求。
肇始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突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危机波及之处,各类资产的价格迅速缩水,中国人靠为外国打工积攒起来了为数不少的资本,此时为什么不趁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呢?
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却由此爆发。只不过,在这一次的论战中,“海外并购”被“抄底”一词替代。官、产、学三界人士都参与了这场论战。主张抄底的人认为,此时不出手就等于坐失了百年难遇的良机,甚至于误国误民;而反对者总是拿中国海外并购的先烈们的教训来证明: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力驾驭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巨无霸,仓促抄底最后还是得吐出来,得不偿失。对中国企业而言,练好内功比对外突围更要紧。在整个论战中,主张者更像是一个浑身是劲,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而反对者更像是家里的长辈,长辈的特点自然是持重。
以两分法来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并不合适。主张抄底的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像是患上了机会焦虑症,而反对者的见解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需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抄底的问题,而是该如何突围的问题。必须认识到,没有对外突围后的与狼共舞,过于强调开放的中国终有一天会面临被外资抛弃的风险。世界经济强国也没有一个是靠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的是国际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需要海外鏖兵来突出重围。
2009年8月的一个黄昏,笔者去无锡拜访施正荣博士。在硕大的太阳能幕墙下,他抬起左手向厂区的方向一划:“你看,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1个月后,在江苏的另一座城市张家港,笔者见到了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先生。他刚刚得到一个喜讯,沙钢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尽管座次靠后,沙钢却是中国唯一入榜的民营企业。当时,对于沈文荣来说,满负荷生产的日子似乎再次降临了,他开始抱怨人手总是不够。
危机真的已经过去了吗?如果是真的,对中国来说,它过去得太快了,因为中国尚未把握住这场危机带来的机会。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将危机评价为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据说,40%的创新都是在经济衰退时产生的。
1929年,美国股市的大崩盘以及随后持续多年的大萧条时期被后来者形容为“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然而,尽管之后美国经济也并非总在健康状态运行,但此后爆发的历次危机却很难再造成像1929年那样的灾难性影响。这是因为,大萧条时期暴露出来的许多极严重的漏洞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复:首先,美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严重不平衡;再者,重要的投资信托机构纷纷垮台,并遭到封杀,证券委员会在破产法的支持下摧毁了大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曾经导致破产案接连不断的令人忧伤的旧体制缺陷,也通过这部法律得到了弥补。另外,美国还进行了一系列与自由企业制度改进惊人一致的社会改革,例如农业计划、失业救济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的经济知识有所增长,不会把等待和希望当做危机中的最佳应对策略。这都是危机留下的财富。
中国则浪费了这次危机。
与美国在1929年危机中的收获相比,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收获乏善可陈。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论是在金融行业,能源、资源行业,还是在制造业,中国企业家都正在掀起海外并购狂潮,但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的突围技巧都显得稚嫩,许多中国企业的突围就像是一部无主题的变奏曲;中国经济、社会并未因来自外部的危机的逼迫实现转型,甚至还时时表现出对旧路径的无限依赖,危机到来反倒延缓解决经济、社会矛盾的进程。我们希望在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成本、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内生市场发育等方面找到方向,但实际情况是,民营经济遭遇重创,凝固在房地产业中的血栓并没有打通,去产能化将在20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成为宏观调控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围堵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更可怕的是,一种超级乐观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正在中国蔓延。2009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所谓“G2”概念和“中国模式”的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之所以出现如此概念和议题,是因为继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很快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G2”概念和“中国模式”议题带有浓烈的忽悠色彩。中国即便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就能和美国并称“G2”了吗?世界大势浩浩荡荡,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在此背景下,“中国模式”何以能独存?“中国模式”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
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并不是一群发展中国家的“草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抢粮、抢钱、抢地盘”,更应该是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企业的一个过程,当“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制造”时,还会有谁不遗余力地反对呢?毫不夸张地说,在海外突围方面,日本完全可以做中国的老师,虽然它同时也在全方位与中国竞争。
中国人对日本更多的还停留在轻视上,日本经济真的像中国人传说中那么不堪吗?中国人对日本企业的认识除了精益管理还有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奇缺的日本也曾经历过向海外突围的历史,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18年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地位。一个庞大而隐形的“海外日本”一直真真切切地屹立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却不自知。当国人为中国GDP即将超过日本而弹冠相庆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日本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序言
中国会不会输掉货币战争
汇率之争,是货币战争的第一步。
这一步,中国走得比日本早。在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货币之前,已经发生。由于金融危机,由于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为众目所瞩,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0年3月15日,超过1/3(130名)的美国众议院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信中将美国国内制造业工人失业和美国对中国庞大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估值过低,要求奥巴马政府通过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并在4月发布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制度的报告中正式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以促使中国停止“汇率操纵”。
一贯以理性示人,并在中国经济学界拥有大量拥趸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一篇文章则可谓触目惊心。就是在3月15日这一天,《纽约时报》刊载的克鲁格曼的文章标题居然是《拿下中国》!
克鲁格曼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捍卫者,他将美国的经济困境直接归咎于中国人储蓄与出口的经济结构:“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正力图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人民币币值低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中国的汇率政策已经影响到世界上许多经济体,也榨干了本已深陷危机的全球经济……我并不是说目前需要采取某种强硬态度,只是当中国货币政策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是该建立某种立场的时候了。”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际经济博弈正是如此。在公义与是非的漂亮外衣下包裹的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日元汇率在美国要求下的大涨大跌,保护了美元的强势地位。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转移国内视线,保护本国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各国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正在卷土重来。贸易保护主义毕竟没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认,没有谁肯承认自己是重商主义国家,只是通过制定采购国产化率等规则,试探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反弹的边界。
可以预见,只要金融危机尚未真正远离,贸易保护主义的魅影就不会离去。即便危机过去以后,面对中国逐渐崛起的大趋势,各国对中国的围堵、制裁、打压、阻击也不会停止。这不是阴谋,而是一场真正的“阳谋”。
一本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智囊马克·莱纳德撰写的《中国怎么想》正在西方世界畅销。对于中国是怎么想的进行探秘式的猜测,正是西方最感兴趣的议题。中国有人说不高兴,有人说好得很。从外界透过玻璃窗的侦伺未免隔靴搔痒,但身处其中,是不是能够认清庐山真面目,同样值得怀疑。
不管有多少争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需要的是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没有秩序就没有财富的持续生成。因此,中国应该尽量避免大规模贸易战的爆发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更为严重的情况发生,但中国也不应惧怕任何形式的恐吓。只有推行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做到世界宁静,和平共处?
在国内,中国有必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变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内需刺激型,尤其是消费拉动型经济;在国外,抓住危机应急反应所带来的世界格局重建的机会,积极参与、融入全球经济。
这几年,对于如何转变国内经济结构,有见地的著述也出了不少,但对于中国应该如何参与世界格局的重建,切实、理性的声音实在有限。中国历来缺乏睁眼看世界的人,更缺乏平视外邦的气度。这部《中国反围堵》的作者们显然对此现状有所不满,他们把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的突围放在一个历史长程中进行解读和评论,我以为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伴随大国崛起的必然是包括货币战争在内的全球产业战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场战争。《中国反围堵》后记中提到了史学大师吕思勉的一句话:“蜀之国势,非以攻为守,亦无以自立。”诚哉此言!
叶檀
著名财经评论家
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推荐序二
海外收购是个奢侈品
媒体评论
——叶檀
著名财经评论家
现在我们讨论任何海外国际战略,都要以一个长期的眼光来看,一定不能一事定,成败,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和短视。用历史的心态来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战略,才能够更冷静、更有成效,这本书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
——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社长
《中国反围堵》写了一种情怀,在经济大格局的拐点,企业家应该有“突围”的意识和勇气。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在未来几年中仍然是中国钢铁行业待解的难题之一。
——沈文荣
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
《中国反围堵》从国际化的高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刻分析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经济政策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观点,发人深省。我认为这对经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对政府部门的决策,对企业家制定经营策略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书值得一读。
——周德文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
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片莺歌燕舞声中, 《中国反围堵》是一本清醒之作。中国产业经济中积累的重重矛盾,一次危机难获彻底改观,不过危机还会再来,在下一轮危机里中国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吗?这本书没有提供答案,却提出了通向答案的道路
——黄丽陆
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
中国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和高昂的环境生态成本,以廉价的产品出口来换取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形成了出口拉动投资,投资拉动增长,增长需要出口的发展怪圈。现在,中国模式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的明天将往何处去?本书的作者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试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勾新雨
网易财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