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王玥,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他曾带领团队主导完成了包括中国海油、中国移动集团、安利(中国)公司、首都机场集团、李宁公司等数十家顶级企业组织学习与人才培养项目,并担任国内外多家企业大学的专家顾问。王玥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培训讲师,他领衔开发了“创新密码”、“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等经典课程,并为广东移动、招商银行、国航股份、建业地产等高级经理人培训。王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广泛撰文,并在ASTD、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等国内外论坛担任特邀嘉宾发言人。
陈澄波,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陈澄波是著名的组织学习和人才培养专家,他曾为广东移动、北京移动、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提供深度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电信行业专家,在电信行业有丰富且深厚的咨询及授课实践经验。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1
CEO期望什么样的公司培训2
企业大学角色转型的全球典范和中国实践6
专业力:转型的引擎13
业务力:满足CEO期望17
领导力:与高层并肩作战20
关于企业大学的六大命题25
附录1A企业大学:培训战略化的必然趋势32
第2章提升企业的学习氛围37
创建学习动力圈38
企业学习:从非系统化到体系化44
构建“密联战略”的学习发展46
第3章从课程体系到学习地图49
什么是学习地图49
为什么需要学习地图52
如何绘制学习地图56
最佳实践:西门子经理人的学习地图59
前言
凯洛格(KeyLogic)2009年年初对各行业近200家的领先企业做了调研,让人感到振奋的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有68%的调查企业没有缩减人员培养的预算,17%的企业预算相比2008年的预算有了增加,中国企业集体性地呈现出一种“米百俵精神”。逐步成熟的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一个真正卓越的公司首先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公司,同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公司,而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公司。
在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人永远都修不好漏雨的屋顶。当下雨的时候无法爬上屋顶,当阳光灿烂的时候屋顶又不漏。这个谚语就像中国企业对培训的传统认知:当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高管层不会想到要让忙于工作的员工去培训;在企业江河日下的时候,高管层也不会将拮据的财力投在培训上,培训预算又往往是最先被削减的!
在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之际,这个调查结果彰显了中国企业对培训认知的境界革新,说明了中国企业正在重新定义培训!培训已经不再是最先被斩首的费用预算,而是面向人才培养的关键投资;培训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经营点缀,而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平衡计分卡的“根”
企业经营就像是睡莲,收入、利润、规模,都是浅浅浮在水面上的那朵花,这朵花能否灿烂绽放,完全取决于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系和养分。这个根系就是人,养分就是能力。所以,著名管理大师加里·哈默(Gary Hamel)说了一句至理名言,他说:企业经营的是什么?既不是产品组合,也不是服务组合,而是能力组合,这种能力组合在本质上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强弱。
企业大学、组织学习、人才培养等概念为何令人关注,就在于此。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能力与能力的竞争,产品或服务仅仅是浮在水面上的莲花而已。为企业培育能力,让企业成为一个好企业,让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企业,这就是企业大学的使命。
凯洛格的一个客户和我们在一起研讨企业大学项目时,该企业的一位高管说,“在中国我们能否战胜丰田,其决战场不是在4S店,而是在企业大学”。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丰田中国的常务副总王法长先生亲自开发了一门课程叫“二轮定律”,并面向全国逾百家经销商进行巡讲。
由此可见,企业大学从孕育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又被整个组织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企业大学是对终生学习、学习型组织、核心能力竞争、人力资本等前沿理念的集成践行,无论是被定位为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头脑风暴的论坛,还是被定位为赋能引擎、企业的第三空间,企业大学正以一种战略高度崛起!
要把企业大学办好,首先必须要有战略高度、战略远见,必须要搞明白:企业是由什么能力组合起来的,哪些才是核心能力,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基于此,我们把企业大学定义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灌能引擎”。
写到此处,我们就不难理解响誉全球的“平衡计分卡”(BSC)四个层面中为什么最下一层是“学习与发展” (其他三个是财务层面、顾客层面、运营层面)。因为唯有学习发展才能驱动卓越的运营,唯有卓越的运营才能驱动客户满意,唯有客户满意才能给企业带来卓越的财务表现。这是战略的根,而赶快再审视一下我们每年的战略规划,却发现在这一层的分解和措施是如此苍白。我们才意识到,人才培养不再是简单的上个培训班草草了事,而是战略的根本,而这个“根”恰恰是一棵棵中国企业大树最脆弱的一环。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开发一套工具:首先基于公司战略,为企业画一张能力图谱,把企业的战略地图转化为能力地图,挂在CEO和企业大学校长的办公室里,随时提醒他们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的使命不是搞好培训接待工作,也不是搞几门培训课程上上,而是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能力。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培训到学习的转型
很多人都认为,和“开卷有益”一样,培训无论如何,总是会给企业带来回报、为员工赋予福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培训也会有“罪过”。某些培训在潜移默化中会制造诸多“有害气体”,无色无味,但害人不浅。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如果员工在连接不断受到培训后,工作绩效仍没有改善或者改善微乎其微,他就会对培训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症状。员工从原来的渴望培训转变成现在的排斥培训,原因何在?我的同事陈澄波通过诸多深入的调研,一语道破其中的关键:培训过度,学习不足。
培训和学习这两个词有区别吗?当然,并且区别很大:培训多是被动的,学习常常是主动的;培训以讲师为中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培训对应的往往是一门门课程,而学习对应的是一组组学习活动;培训是和工作分离的,学习却可以和工作在一起;培训是正式的,而学习却可以采用非正式形式……总之,学习包括培训,而培训替代不了学习,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越培训。
很遗憾的是,过去多年的积习使得企业的培训部门只充当了一个“培训组织者”的角色,不仅由于缺乏对核心业务的理解和长期不受重视造成在业务部门面前缺乏权威,更为重要的是,培训部门对于“组织学习”这一专业的课题本身也缺乏理解。因囿于“培训事务专家”的烦琐工作,中国诸多企业大学或培训部门忘记了出发的方向。
以战略高度崛起的“培训新认知”,在具体实施上,仍停留在如何把培训课程组织好的事务层面上。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急需转型。除了培训事务处理专家角色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三个角色等待着企业大学去承担:员工发展顾问、业务伙伴和变革推动者。
从精通培训,转向既精通培训也精通业务;从单纯进行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学习能力;从关注输入点(提供课程),转向关注输出点(提升绩效)……可喜的是,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转型领先者,这些杰出代表在员工绩效顾问、业务发展伙伴、变革推动者方面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但是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转型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更多推动力来源于CEO的期望或者其他业务部门的牵引。企业大学需要以更宽泛的创新思域和更前瞻的学习战略,成为这场转型的领航者。
我们深信,经由成功的转型,在未来企业的图景中,中国企业大学将像主动轮一样,起承转合带动各部门,和诸多高管层并肩作战,一起协助CEO,推动中国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从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企业。
本书的结构
媒体评论
——刘明雄,安利大中华区副总裁
自成立以来,凯洛格一直致力于企业大学的研究,发表了多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和经验总结,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为众多在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其《从培训到学习》不失为一部相当有水准的书籍。本书针对企业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并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企业大学的建设增强培训职能对企业价值的一些路径与方法。同时也为许多正在培训专业化道路上探索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阶梯。
——顾立民,IBM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学习与知识总监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系统介绍当前企业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经验兼备的书,现在终于看到了!本书可以作为从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一本实用参考书,让专业人士看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实践。本书同时也适合企业的CEO、COO、HRD等高层领导阅读,帮助他们拓展在企业如何建立学习战略、如何将人员的培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结合等方面的视野和思路。凯洛格在这一领域所做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惊诧。相信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在企业如何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道路上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安欣,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副总裁、首席学习官
在组织学习与企业大学建设领域,多年来凯洛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培训到学习》这本书正是他们近年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书中既有理论也有实操,既有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值得一读。正如本书中所指出的,在当下的中国,企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我们是否理性地思考过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中心的本质异同?企业大学建设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企业大学如何引领和推动公司战略?企业大学如何在课程体系、讲师体系和运营体系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我想,这正是《从培训到学习》试图回答的问题。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读者可以从本书中寻找到“企业大学的卓越密码”。我要祝贺所有读到本书的人,你们必定会从中受益,在企业大学建设的路途中增添思考和行动的力量。
——张本春,中国海油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从被动培训到主动学习,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标志性超越。凯洛格无疑是这个领域的最佳实践者之一。本书行文严密、案例丰实,是企业首席学习官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吴峰,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从培训到学习》,掩卷我跃出的第一句话是:从理论到实践!本人从事企业大学的工作若干年,些许经验和心得今天在凯洛格这本书里都读到了。本书既有业界标杆的理念,又有操作层面的实践,同时也兼顾了一定的高度。
——马永武,腾讯学院常务副院长
从培训到学习,就个体来说是从专项技能到综合素养的养成;就组织来说,是满足岗位需求到未来核心能力的锻造。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战略的能力,取决于组织的学习力。企业大学的意义在于提升组织学习力,为企业打造长远的竞争优势。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立足企业大学研究前沿,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体系化的指引和实践参考。
——许芳,TCL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在纷繁复杂的培训丛林里,作为培训工作管理者,我们有责任为企业、为伙伴找到属于它和他们的学习地图。凯洛格会通过这本书陪我们一起穿越这片丛林。
——吴忠纲,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经理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企业中人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企业业绩的增长速度,我一直提倡“培训工作就是统一企业内部语言的过程”。所以,我特别欣赏和认同凯洛格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找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工作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马成功,李宁(中国)有限公司学习与发展中心经理
从培训到学习,不只是一个名词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革新,是为组织在竞争中求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再造引擎。本书是凯洛格公司在对国内外企业大学的实践进行研究和咨询服务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知识产品,有许多的真知灼见和第一手的行动指南。鉴于此,我向所有关注学习和发展的管理者,所有参与培训、学习设计与组织工作的从业者郑重推荐本书。
——邱昭良博士,中国著名学习型组织专家、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