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原出版社: McGraw-Hill/Irwin
- 作者: (美)菲利普 R. 凯特奥拉 玛丽 C. 吉利 约翰 L. 格雷厄姆
- 译者: 赵银德 周祖城 乔桂强
- 丛书名: 营销教材译丛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84369
- 上架时间:2009-11-18
- 出版日期:2010 年1月
- 开本:16
- 页码:573
- 版次:14-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教材 > 专业课 > 市场营销学(营销管理)
教材 > 经济管理教材 > 专业课 > 市场营销学(营销管理)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凯特奥拉教授为AACSB举办教师研讨班,讲解有关营销课程国际化的原则。他还参与策划并举办由教育部赞助的类似的教师研讨班。围绕这些工作,他与别人合作出版了《市场营销:国际化视角》,作为对市场营销学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进行补充。凯特奥拉教授担任小型出口公司以及跨国公司的顾问,还是落基山出口委员会的成员并教授管理开发方面的课程。他还是国际商务学会的特别会员。
玛丽 C. 吉利(Mary C. Gilly)
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Paul Merage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授;本科毕业于位于得克萨斯圣安东尼奥的三一大学,拥有位于得克萨斯达拉斯的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从休斯敦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82年以来,吉利博士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任教,任博士项目主任、商学院首席教授及校区研究生院副院长,她还是得克萨斯A&M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兼职教授,马德里商学院和乔治城大学的客座教授。1975年以来,吉利博士一直是美国营销学会的会员,担任该学会多方面的职务,如营销教育委员会主席、AMA暑期教育者大会共同主席以及AMA欧文分校杰出营销教育者评奖委员会主席。吉利教授目前担任消费者调研学会的学术部主任,在《营销学》、《消费者调研》、《零售学》、《加利福尼亚管理评论》等杂志发表众多关于国际化、跨文化、消费者行为等主题的学术论文。..
约翰 L. 格雷厄姆(John L. Graham)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国际商务和市场营销学教授;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公民和平建设中心副主任、乔治城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西班牙马德里商学院客座教授以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格雷厄姆曾任职于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并在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服过役。格雷厄姆教授的著作包括《国际谈判:新规则》(与William Hernandez Requejo合著,2008年由Palgrave-Macmillan公司出版)、《在全球最具动力的市场(当今中国)做生意》(与N. Mark Lam合著,2007年由McGraw-Hill公司出版)以及《与新日本人做生意》(第4版)(与Yoshihiro Sano及前美国驻日大使James Hodgson合著,2008年由Rowman & Littlefield公司出版)。他还与Taylor Meloan合编了《环球营销与国际营销》(第2版)(1997年由Irwin公司出版)。格雷厄姆教授的学术文章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斯隆管理评论》、《营销学》、《国际商务研究》、《战略管理评论》、《营销科学》等著名刊物上。其作品的部分内容为《国会报告》所摘录;他所做的针对20种文化背景的商务谈判风格的研究成为《史密森学会》1998年1月刊所载某篇文章的主题。他于1994年发表在《管理科学》上的论文获沃顿商学院Lauder研究院的“优秀引用论文奖”。...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篇 概 论
第1章 国际市场营销学的范围和挑战 2
全球视角 全球贸易促进和平 2
1.1 美国企业的国际化 4
1.2 国际市场营销的定义 6
1.3 国际市场营销的任务 7
1.4 适应环境 10
1.5 自我参照标准和民族中心主义:主要障碍 11
1.6 树立全球意识 13
1.7 国际市场营销阶段 13
1.8 战略导向 16
1.9 本书定位 17
第2章 国际贸易的动态环境 21
全球视角 贸易壁垒—国际营销者的雷区 21
2.1 从20世纪到21世纪 22
2.2 国际收支 26
2.3 保护主义 28
译者序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际商务研究院终身教授菲利普 R. 凯特奥拉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Paul Merage商学院营销学教授玛丽 C. 吉利博士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国际商务与营销学教授约翰 L. 格雷厄姆合著的《国际市场营销学》(原书第14版)无疑能助有志于全球思维和走向世界的企业及其管理者一臂之力。
从1971年首版问世到2009年推出第14版,《国际市场营销学》差不多每三年就再版一次的事实足以说明其受认可的程度。通过历时近40年的不断修订,《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框架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特色也日趋鲜明。
本书秉承了其深受业界认可的三方面特色:一是从文化环境分析的视角来研究并阐述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因为作者坚信: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球导向,才不会受制于特定国家环境或特定经营方式。二是提供有丰富的资料、例证或案例,而且紧密结合营销现实,着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三是内容组织和展开引人入胜,极富可读性,正如圣路易斯大学林 S. 艾米尼所给予的评价那样,《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每一处都在讲述从事海外经营某方面业务的故事,不是超乎想象、幽默风趣、稀奇古怪,就是富于启迪”。..
当然,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使然,书中所涉中国的不少描述无疑有片面、过时或者错误之处,出于保持原著的完整性,除删去个别内容外,基本上维持了原貌,希望读者阅读时加以甄别。
本书由赵银德、周祖城、乔桂强主译。宋立公、周彦、施小琴、赵桂梅参与了部分初稿的翻译。最后,由赵银德对译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审核、统稿。由于本书涉及面非常广,且译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20世纪初叶,英国军队、商人和制造商控制了海洋和国际商务,英国也因此而被冠之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成功使得美国和苏联间的军事竞争失去了意义。大约在1990年,当时有权威人士预测太平洋世纪就要来临,跨太平洋贸易将超过跨大西洋贸易,而其他亚洲国家会紧随日本之后发展起来。那时,没有人预见到美国人所创造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和地位。
新的十年、新的百年、新的千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奇呢?在21世纪的首个十年里,自然灾害和战争不仅毁坏了商业,而且也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寻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努力有待继续。对民主式自由企业制度的普遍接受和包括手机、互联网在内的新的通信技术的出现,都加速了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奉行的渐进做法与俄罗斯激进的经济、政治改革,哪一个会更好呢?当婴儿潮一代即将在2010年后陆续退休,过去十年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导致人口失衡呢?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墨西哥的年轻人能改善人口平衡吗?随着更多数据的获得和更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争论达十年之久的全球变暖问题也该有答案了。生物科学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尚未预见的进步和灾难呢?我们能在非洲征服艾滋病吗?武器和战争会消失吗?
国际市场营销将有助于对上述问题做出积极回答。我们知道,贸易通过促进创新、相互理解和相互依赖带来和平和繁荣。在东欧、独联体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印度、墨西哥、智利、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简单讲在全球各地,市场正在不断成长。新兴经济是未来巨大市场的可靠保证。在市场经济更为成熟的工业化世界,随着消费者偏好的日趋复杂以及消费者购买力的日益提高,在如何通过新的途径来满足新的需求方面充满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全球市场所呈现的机会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全球经济扩张相媲美。不过,与那时美国跨国公司独霸世界市场相比,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对手,而今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在争夺全球市场。据Fareed Zakaria报道,“在过去两年里,有124个国家实现了4%以上的年经济增长率,其中来自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0个以上。在过去20年里,西方工业化世界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速度。虽然经济发展有起有伏,但总体上明显呈向上的趋势。名叫Antoine van Agtmael的基金经理首先运用了‘新兴市场’这一词语,他还列出了最有可能成为下一轮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25家公司。该名单中有3家公司分别来自巴西、墨西哥和韩国,3家来自印度,3家来自中国,各有1家来自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和南非。这种看法显然比人们大肆鼓吹的中国或亚洲崛起的言论有过之而无不及。未来必将是另一个世界的兴起。”
过去十年所发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经营环境。请考虑下列因素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影响:
·以“9·11”为代表的、始终存在的全球恐怖主义威胁。
·非洲撒哈拉部分地区和中东所发生的武装冲突。
·美国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预计在今后20年里,世界贸易增长的75%将来自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伴随着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亚洲首次实现了完全由亚洲人控制的历史。
·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以及从各国货币到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转变。
·在日本、欧洲和许多新兴市场,传统的分销结构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全球范围内中等收入家庭数量增加。
·区域市场集团的不断建立和壮大,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乌拉圭回合关贸总协定谈判的圆满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创立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世界范围内电信、娱乐、生物技术以及传统工业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互联网和手机日渐进入公司经营和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一切变化绝非新闻报道,它们对全世界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为了增强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检讨其经营方式,必须保持足够的弹性以便对变化的全球趋势迅速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