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留学、新海归.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留学的目的。中国留学大潮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以来,先后涌现出从孙中山、黄兴到陈独秀、李大钊再到周恩来、邓小平等数代杰出人物,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与过去留学生回国后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相比,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因此,在江泽民等前国家领导人之外,海归当中还涌现出了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随着时间步入21世纪,改革开放持续数十年,市场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确立主体地位,大批留学生又投身市场经济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
如今,留学与海归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日趋重要的现象,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千家万户。留学与海归还是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现象和新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在中国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新世纪的留学潮
到2008年为止,我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9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的14%,其中归国留学人员为39万,回国总比例为28%。另外,截至2008年,在外留学人员超过百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
进入21世纪之后,留学人员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制外自费留学生已经占出国留学人数90%以上,出国留学地区也分布在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所学科目几乎覆盖了当代所有学科。总体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1世纪的留学潮体现了如下10大新特点、新趋势。
1.留学规模空前
从1872年到1978年的近百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超过13万。截至2000年,中国总共也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日益接轨,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做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群体的数量也急剧上升。截至2008年,中国已送出了139万留学生,短短8年时间有10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在1998年到1999年,中国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而在2007年到2008年,一年间就有超过20万的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热还在加剧,估计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
2.留学逐渐社会大众化
过去留学潮是精英化的,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考取公费奖学金或获得国外大学生奖学金,才能出国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日渐大众化,典型体现就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1998年到1999年,一年有2万人出国留学,公费依然占据很大比例。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步攀升,自费出国留学则高歌猛进。2006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 7 000 多人,而自费留学则已经占全部留学的95%左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相对提高,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3.留学日渐低龄化
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直接考国外的大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兴趋势。2007年,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的留学调查报告称,在上海的出国留学生当中,15-19岁占据了大约27%。《重庆晨报》也报道:自“美国高考ACT”2007年落户重庆以来,甚至出现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一个班有29个学生通过了托福考试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留学费用降低,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4.留学目的地分布日渐广泛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踏出国门的留学人员主要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但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地域分布,只有32.1%在美洲,27.9%在欧洲,在亚洲留学的人数已经达到25.2%,在大洋洲留学的人数则有14.2%。进入21世纪之后,在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以及北欧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有人戏称:“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
5.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
中国最早第一批出国的留美幼童,几乎全部以学理工为主。此后,中国人出国留学也一直是学理工科的居绝大多数,而经济管理类和人文学科类等专业则较少有留学人员涉及,特别是早期的出国留学人员。现在,留学人员的专业开始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我曾对国内300名海归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分析,尽管他们都在经济领域中自行创业,或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但46%的海归在海外学习的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留学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的海归留学专业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当然,这些人主要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可以看得出,理工科专业在当时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2007年,我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神州学人》开展随机调查,由于大部分参加调查的出国留学人员都是2000年以后出国的,所以这次调查的结果就发现出国留学人员的专业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业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6.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继续海外深造
我国的文化传统一向重视教育,留学生也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包括印度人更有兴趣毕业后继续追求更高学位。但在过去,大多数留学生是否深造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外大学的资助。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1988-1996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当时所有外国博士生得到了大学研究助学金资助的比例在50%以上,但中国博士生则达到80%以上。当然,这主要由于中国收入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太低。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留学生的家庭可以承担自费留学所需费用,因此,是否深造也不再取决于是否得到资助,这使得留学生在国外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位的比例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远高于在美人数最多的印度留学生(13.9%)。
. 7.人才回归比率与20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字来看,公派留学人员的回归率最高,截至2005年9月底,国家留学基金委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22 031人,到期应回国18 654人,已有18 098人按期学成回国,回归率为97.02%。但另一方面,包括自费留学人员,从过去10年的留学人员总体统计数字来看,回归形势并不太乐观。在2000年,总回归比例还能达到38%,而在2008年,则只有28%,中间甚至一度只有大约25%。
8.留学生就业日渐多元化,从“三师”走向“三家”
传统看法认为海外华人喜欢自我封闭成一个圈子,不大关心政治,从事的职业多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刀)。但由于大批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改革开放后来到海外,大量进入科技、工程、商贸、法律、文化、教育、医学、金融、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行业,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的工作,已经改变了对海外华人的这种看法。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日益国际化,新出去的留学生则更能迅速融入海外,从事职业又有从“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向“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发展的趋势。
而归国留学人员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我曾进行了一项名为“海归目前从事何种职业”的调查,结果发现,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7%,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有17%,自己创业的接近11%,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6%左右,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到10%,在政府部门的仅有3.4%。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9.留学生回归大多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海归回国后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海归扎堆沿海热门城市,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发展较早,拥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能够为海归人士提供理想的就业环境,还因为这些地区一直以来在城市文化氛围上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看,则还需要引导部分海归,从个别大城市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发展。
10.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海鸥”开始涌现
随着我国签证政策从2001年开始向开放的方向改革,2004年甚至出台了中国“绿卡”制度,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形式日益灵活多变,“人才环流”的群体在21世纪也日渐增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留学生在海外已经成家立业,不便彻底回来;一些回来的海归则从事“出口”行业或跨国贸易,我在2005年提出“海鸥”一词,主要是指跨越大洋两边跑的留学人员。预计未来10年,两地跑的“海鸥”的数量还会有明显增加。
新时期海归的10大贡献
海归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全方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7年也曾进行了“海归为中国带来什么”的大型调查,绝大多数人认可海归带回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调查同时显示,海归的影响远不止体现在科学技术上,他们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都是加速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促进国民思维前沿化、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中国海归正在帮助国家打造一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海归中有一大批非常熟悉东西方文化和国际规则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国际化的先锋力量,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强有力的纽带,是中国和世界打交道的最好的生力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同时90年代后期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21世纪的大多数留学人员回国以后,更多的是投身到了我国经济商务发展的大潮中来,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概略而论,海归回国发展大潮中的贡献和优势,我认为可分为以下10个方面。
1.教科文卫领域的栋梁
教科文卫传统上是海归群体最集中的领域,海归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国家的一线主力。他们在帮助国内教学科研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的同时,努力创造新的成果,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地位。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学者有21人。改革开放以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博士生导师占6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或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高层次留学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中国海归群体对公共政策事务的影响,目前还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上。目前,在中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级智囊机构中,都活跃着大批海归。各民主党派以及一些民间团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下属的一些研究院所,也有不少留学归国人员潜心研究着有关课题,积极向中央建言献策。
3.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
归国留学人员也是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前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外交,和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外交,都有留学人员的身影。改革开放以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民间外交显得格外重要。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尤其是在海外通过当地民间机构的解释和争辩,往往会起到比中国官方渠道的宣传更有力的成效。现在,在国际舞台上,如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在全球财富论坛或在世界各种交往平台上,我们都能看到一批十分活跃的归国留学人员,他们熟悉东西方,掌握两种文化,成为沟通中外民间和商务往来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在美留学人员团体通过同美国国会议员们的沟通,开始影响美国有关政策的决策过程。
4.发挥社团和公益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越来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团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发挥公民社会和公益事业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是凝聚、发挥海内外学人力量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留学人员与国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此外,海归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例如欧美同学会商会已从2003年起连续多年在京城举办慈善晚会活动,所募集的善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兴建希望小学,等等。
5.创业大潮中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主流
高科技产业与新经济领域是人才回归创业的主要阵地,他们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填补国内空白行业,完善中国经济结构之中。留学生们踊跃回国创业,也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著名留学生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百度、空中网、尚德集团、新东方,如家快捷、展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大都成为了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在美国以高科技板块著称的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由海归创办和管理的。
6.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海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帮助,一方面是利用自己国际化的经验和优势,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帮助本土国有或者私有企业走出去;另外一方面从事投资银行、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行业,间接地帮助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发展,充当“推手”。近年来,中国超大型国有企业包括中国4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几乎每一例都少不了国际著名投行、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帮助。目前,所有这些投行在华的掌门人,全部都是海归;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中也有不少海归。
7.跨国公司中国化的主力军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将通过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加快跨国公司本地化与本土公司国际化等各方面措施,促进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能否与本土企业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大批海归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掌门人”。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海归精英的参与,有的海归还成为世界500强在中国公司的CEO。他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接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8.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还有大量的海归精英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他们中包括了创业型人才、职业经理人、金融财务人才、咨询人才、法律人才、经纪代理人才、IT人才、网络人才、传媒人才、出版人才、公关人才、广告人才、旅游人才、会展人才、教育人才等各界人士。海归人士在这些领域中的创业大量涌现,加快了中国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9.带回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人才
海归创办企业大多属高技术和高端服务领域,许多海归回国创业还为国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其中不少人拥有专利。创业后,海归一般都与国外保持着密切联系,也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开展国际合作,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在国外也有企业,可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另外,海归创业往往选择团队形式,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实际上也帮助中国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是留学生,有可能是海外华裔人才,甚至欧美的优秀人才。
10.带来国际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
海归回国创业对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塑造新的创业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另外,海归在中国对外开放中,除了中国传统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招商引资模式外,还带回了新的融资方式,引进了新的国际资本,创造了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例如国际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的模式,以及国际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概念,等等。
留学人才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留学事业的客观规律与留学人员的生存特点,从国家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和留学服务综合体系;国家公派、单位公派、自费留学三条渠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当前,出国留学大潮正在全社会形成,由于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因而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面临新的局面,最近推出的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再次表明了中国对国际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崛起已不仅仅成为“世界工厂”,还需要成为知识大国和人才大国,成为世界“创造中心”。而要抵御当前金融危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需要凝聚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才能和智慧,需要加强对留学人才这个新兴课题的研究。分布在海外的留学人才,具有跨越、联结东西方的桥梁优势,只要社会各方妥善加以任用,有针对性地推动人才回流以及人才环流,他们仍将成为中国进一步崛起与发展的助推力。正如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所说:“广大留学人员应思国家之需、展所学之才,努力在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中开创新事业。”
这次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是国内第一本有关“留学与海归”人才研究的蓝皮书,主要回顾了近代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着重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留学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当然,也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留学事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留学工作的对策选择。本书是由国内外一些长期从事留学与海归研究的学者以及长期从事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专家所著的研究合集。学者、专家们各抒己见,虽然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尽相同,但也不乏权威、全面、深入、前瞻、前沿、独到的观点主张和建言献策。
概括地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既归纳了中国百年留学与海归大潮的历史,也深入分析了当代留学事业的新趋势与新特点,还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等中国留学生前往的主要目的地进行了特别关注,同时也对未来如何继续开展留学事业以及推动留学人才回归,提供了研究者的建议、看法、思路,以帮助国家和政府完善相关政策,也让广大留学生以及准备留学、对留学有兴趣的人对这个潮流、这个群体有个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留学政策和留学人员实践的很好总结,也是国内外不多见的集中了学者和专家分析、解读中国留学人员群体的研究资料,也对未来留学人才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必将会对中国方兴未艾的留学大潮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辉耀
2009年9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