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New Society: The Anatomy of Industrial Order
- 原出版社: Transaction Publishers

编辑推荐
对新社会“预测”成真的速度远远超出批评者的想象...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彼得·德鲁克庞大的思想和等身的著作,统一于他的基本价值立场,统一于对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主张。要领略德鲁克不断涌动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他的思想源头开始。.
工业社会三部曲:《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和《新社会》,使人们能够理解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理解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
·融会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
·不仅给出问题,还给出答案的关键要点..
·所揭示的很多重要趋势和思想都在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变成现实
·在日本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工业社会秩序问题的四个剖析:经济冲突、管理层与工会、工厂社区、管理职能问题。
工业秩序的四个基本原理:消灭贫困、联邦制管理组织、工厂社区的自治性、作为公民的工会。...
作译者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和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 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记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出版成二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包政)
译者序
1993年版序
1962年版序
引言:工业时代的革命
第一部分工业企业
第1章新社会秩序
第2章现代社会中的企业
第3章对企业的剖析
第4章“避免亏损”法则
第5章更高产出法则
第6章盈利性和业绩
第二部分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7章真正的问题在于工资的冲突
第8章工人对产量提高的抵制
第9章工人对盈利的敌视
第三部分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二:管理层与工会
第10章管理层是否能够成为合法的治理机构
译者序
这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融会了德鲁克在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这是一部现实的作品,它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工业社会的一个全面、独特、深刻的剖析,最为重要的是,它不仅给出问题,还给出答案的关键要点。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正如作者在序和后记中提到的那样,本书中揭示的很多重要趋势和思想都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变成了现实。这是一部影响重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在日本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这是一部还需要继续挖掘的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毕竟,它融入了德鲁克多层面的智慧,也许,他思想的一鳞半爪,对我们来说却可能是开启一个新的想法的金钥匙。当然,本书也是有缺憾的,正如作者在序和后记中指出的那样,“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已发生的事件。真正重要的事件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已经完全看到但是没有深入思考、已经完全认识到但是没有深入理解的变化,这一点适用于所有试图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作者。”德鲁克尤其多次提到没有对“知识工作者”进行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缺憾。但是,我们对待大师的作品,不能以一个全能全知的圣人来苛求,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服务于现实,服务于中国。
我们首先要认识本书书名的深刻用意。在我看来,“新社会”与书中另外的一个词“free enterprise society”(本书将它直译为自由企业社会)是基本同义的。这也许就是德鲁克在本书中试图追寻的答案。“这本著作的根本目的不是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寻求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德鲁克的用意在于,他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工业社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主义的社会而不同,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还是当时的苏联、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我国,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定下论断,市场主要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一语定乾坤,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在我看来,指导我国今后十几年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思想有两个,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当然,这两者都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之下。我以为,前者主要解决的是“公平”问题,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本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就业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本书中关于工人的就业与收入保障计划的论述对于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德鲁克指出,失业问题最严重的后果不是经济性的,而是社会性和心理性的。这就启示我们在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性层面和心理性层面建立起良好的机制,能够使他们摆脱失业恐惧。其次,德鲁克指出,真正能够解决就业与收入保障问题的是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而不是国家。企业可以通过收入的平稳化、专项基金的建立等方法,来保证员工有一个较长远的就业与收入预期。这就提示我们,中国的大企业应做出表率,切实地提出一些能够增加社会就业与收入保障预期的计划与方案。当然,中国的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第一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第二,我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国民教育的力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力度,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够形成必要的“人力资本”,另外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三,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结构化的失业问题也十分严重;第四,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企业经营不善而被迫失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问题,自然不是凭一本50多年前的书能够全部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另外,本书关于管理层、工会、工厂社区三者关系的很多精彩论述,也是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意义的。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工会的论述,尽管本书所谈到的工会不太适用于我国的情形,但我们可以将它看成是组织中一个利益团体,这样,平衡管理层、工会、工厂社区三者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就成为平衡三个利益团体之间关系的论述,这自然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表明,企业将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成果应用的主体,关键在于投资者和管理者。德鲁克在本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想是“管理者应该是企业的主人(governor)”,他应该拥有相应的社会权力、权威和责任。这一思想是深邃的,不太容易理解,要把它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但我相信,它至少能提供一种思考的切入点。此外,本书提到的管理职能三重性,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履行职责等,对分析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本书提出的,法定的所有权并不能解决问题,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等观点,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曾有一段关于翻译的精彩妙语,他是这样说的:“一本好书,等于让原作者的神灵附体,原作者的喜怒哀乐,变成了你的喜怒哀乐。替古人担忧,总胜过替自己担忧吧。译一本杰作等于分享一个博大的生命,翻译也可以说是神游杰作之间而传其胜。神游固然可以忘忧,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尽传其胜,更是一大欣悦了。”翻译本书的经验,犹如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汪洋大海,仿佛神游之感觉。然而,德鲁克是博大精深的,尽传其胜自不敢夸言,我只是尽我所能地把这本书翻译好,不足之处自是难免。
最后,特别感谢覃筱博士的出色工作,特别感谢张振霞女士为翻译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其他参与本书翻译、校对、录入工作的还有我的学生:李孟娜、朱芳菲、王豪、孙天雷、喻珊、王海峰、宋晓蓉、黄文昊、仇维佳、吴议晰、赵山河、杜沐、周蓉蓉、王文竞、王国成、肖远文、吴桃、石昭前、沈良凤。在此一并感谢。当然,文责由本人负责。...
石晓军
于北航·放晴斋
序言
最能令今天的读者吃惊的,也许是本书的洞识之一,即“工会组织能否长久存在”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对40年前的许多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当时许多评论者也是这么说的。因为那时候,工会是渗透到工业社会各个角落的“统治者”,是真正的赢家、真正的权力机构。但是,我在那时对此却表示怀疑。在那时,我曾和几个主要的工会一起工作过好几年,我的经验告诉我,工会的权力基础极为狭窄,而且它们在工业社会中的真正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回答清楚。当然,我至今仍认为,掌有权力的管理层需要一个制衡的权力集团,这个观点在本书中表达得十分清楚,而且我本人至今仍对此深信不疑,一如40年前一样。但是,工会,作为我们从19世纪继承而来的事物,是否能成为这样的权力制衡者,我在本书中深表怀疑。之后发生的事情极大地支持了本书关于工会组织的结论,尽管那是1949年的工会组织,事实上它仍是美国至今知道的唯一的一种工会组织。今天的读者也许会认为本书给工会太多的篇幅,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了。但是,这里仍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以雇员为主的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回答。
相对于现在的类似书籍而言,工会在本书中占的篇幅可能过大了,与此同时,本书明显地忽视了现代社会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要素。但是在1949年,没有一个人(我确实是说那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了这一点,那就是“知识工作者”。我是第一个认识到知识型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事实上,是我发明了这个词,但那是8年以后的事了,它出现在我关于社会及社会性分析的著作中,即1957年的《明日地标》(Landmarks of Tomorrow)。这本书现在也正在由Transaction出版社再版。现在回忆起来,真的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我们所有人,无一例外地都没看到受过教育的雇员中层阶级,也就是知识型工作者的形成,而他们在之后的10年、15年就成为社会的核心阶层。其实,在那个时候,促成这种巨大转变的重大事件早已发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退伍军人法案》(G.I.Bill)。根据这一法案,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之门”向数以百万计的退伍老兵敞开了。我们其中的一些人在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极具革新意义的事件。我记得我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这样的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不可想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老兵绝不会想象他们能得到这样的一种“奖励”或“好处”,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这个政策明显地标志着社会价值,甚至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但是,当时的观察家,包括本人在内,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现在回忆起来,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了。..
本书描述的工业社会是它处于鼎盛时期的状态,而与今天的工业社会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所有的发达国家,现在的经济中心都已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而在每个行业内部,经济中心也已从大企业转到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成功故事是属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及50年代的事。其次,社会的中心不再只是企业,非营利的“第三部门”在每个发达国家(唯一的例外是日本)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另外,即如我们已提到的,发达国家的基本社会问题不再是产业工人了,他们的问题已经退居其次。我们关注的中心逐渐集中到知识型工作的生产率及服务业工作的尊严等问题上,这是本书没有涉及的,也是写作本书那个时代没有出现的问题。
尽管有这些可修正之处,本书的基本方法、基本分析及基本概念框架在今天仍然适用。尤其是它关于基本的组织、管理的职能及限制、个人独立性需求及发达社会中主要机构的社区、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的讨论及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他一些观点,在今天的情况下,仍是适用的。顺便提及的是,本书是本人的著作中对日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本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利润的职能与功能,管理的职能与功能,特别是将劳动力视为一种资源的观点,及创建工厂社区的必要性等,对日本的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日本,人们至今仍认为本书在日本工业重组、日本现代管理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雇员与劳动政策与实践的重大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彼得·德鲁克
于加州克莱蒙特
媒体评论
本书的基本方法、基本分析及基本概念框架在今天仍然适用。尤其是它关于基本的组织、管理的职能及限制、个人独立性需求及发达社会中主要机构的社区、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的讨论及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他基本观点,在今天的情况下,仍然是适用的。顺便提及的是,本书是本人的著作中对日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本书。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摘
192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最繁荣的时期,亨利·福特正式宣布大规模生产新纪元的到来,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代表了他的思想:《机器,新的救世主》。列宁同样将技术视为“福特主义”关键组成。列宁是二十世纪初期福特的最大的崇拜者之一,他提出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加电气化”,完全表明了他对这个新原则,也是他急需采用的新原理,持有一种彻底的技术化的观点。
早期探索时期的这种天真的乐观主义早已随风飘逝了,1929年的经济崩溃标志着它的寿终正寝。即使是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反对者和批评者,自1929年以后他们一直占着上风,也是以一种机械的原则看待大规模生产的本质。在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冒险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一书中,技术是罪魁祸首。这本书出版于经济大萧条的最低谷时期,表达了对先前雄心壮志的失望。同样,在卡雷尔·恰皮克的《罗索姆万能机器人》(R.U.R)的科幻戏剧中,技术也是罪魁祸首,这个戏剧还发明了“机器人”(Robot)一词。在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技术也被描写成人类社会的敌人。无论亨利·福特的《机器,新的救世主》和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看待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是多么的迥乎不同,其实它们的本质都是相近的,它们都以技术的视角看待新的工业化革命。将工业革命的原则视为一种新的技术,一种新的机器或一种新的使用机器的方法,一种新的组织非生命的、物质性力量的方法。人们过去讨论得最多的关键议题就是:“人服从于机器”。
但是,如果我们切实地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新技术”,我们会发现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它也不是组织物质力量的方式。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对福特的工作而言,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事实上,他没有做出任何新的机械发明或发现,他所使用的所有机械都是已有的,为人们所熟悉的。只有他关于如何组织人进行工作的概念是全新的。
大规模生产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秩序巨变的一个高峰,它代表着自200多年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秩序巨变的巅峰。在大规模生产革命中,工业主义的基本原则已完全成熟。而且,通过大规模生产革命的扩散,这些原理变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一般原理,它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为人们所广为接纳。200年前起源于技术的工业革命,在大规模生产革命中已孕育成一种社会形态。大规模生产原理不仅包含着消溶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秩序的神奇元素,它还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理。
专业化与一体化
大规模生产的本质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概念上:专业化(Specialization)与一体化(Integration)。这两个概念描述的都是一起共同工作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眼看上去,它们都是很陈旧,为人们所熟知的原理,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专业化”似乎与我们熟悉的“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ur)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最原始的社会,人类一直都利用这种原则赖以生存。类似地,任何生产劳动,只要是依靠多于一人的生产劳动,当然艺术家的工作除外,就必须要依靠“一体化”,或不同人劳动结果的“整合”才能最终完成。
当我们用这两个词来描述大规模生产时,它们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化”以某个产品为界。鞋匠一生都在做鞋,制作家具的木匠只做家具,而房子的梁、椽子等的加工则由专门的木匠完成。国际分工的经典例子是:葡萄牙气候温暖、干燥,适宜于生产葡萄酒;而英国气候潮湿、多雨,适宜于生产羊毛。这个例子经常被自由贸易理论家引用,用来说明自由贸易的好处。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分工中,“专业化”活动特指某个人或某个国家专注生产最适合自身条件的某种特定产品。
也许有的人会争论说,你描绘的这种图景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就拿鞋匠来说,他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做作鞋的工作,而是和一个熟练工人和一帮学徒一起完成的。这恰恰说明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化”和新的“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鞋匠师傅可以很容易地只依靠自己一个人从头到尾把鞋做好。他这样做所花费的时间甚至不会比整个团队做出一双鞋所需要的工时多多少。熟练工也能只靠自己做出一双完整的鞋,尽管也许不是很好。学徒们可能还不会做一双完整的鞋,但他们可以花费很长时间做出一双也许是不合格的产品,因为他们是来学习关于做鞋的全盘手艺的,他们要学习做鞋的全部操作过程。当然,如果让熟练工和学徒做些简单的活,而不是让师傅从头到尾都自己做,这样,生产效率自然会高些。但是,须强调的是,他不一定非得要这样做,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一个人完成。相对于师傅而言,熟练工和学徒只是学习者或帮助者,在工作中相互之间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协调关系。
与以上情况形成最强烈对比的是,在大规模生产组织中,没有人有“专门的技能”。一个人在一个制鞋工厂工作了几乎一辈子,只要经过几天的简单培训,他就能成为电气设备工厂的完全合格的工人。这种情况甚至也适用于高层管理工作。实际上,这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一个能把制鞋厂管理得很好的生产副总裁,同样也能经营好一家钢丝绳厂;销售汽车经验丰富的销售总监,同样能把化工产品销售得很好。
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原理之上的劳动组织,单个劳动者工作的单位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项操作,甚至可能是一个动作。而产品是成千上万个操作的结果,每一项操作均由一个劳动者完成。没有任何一个操作者能单独生产出一个产品,无论他花费多少时间。只有一个组织、一个工厂才能生产出一个完整的产品。当然,只有极少数(如果存在的话)的行业或工序能达到大规模生产模式的理想状态,即每个劳动者配置到一个动作上。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新的“专业化”不是以生产出某个产品的能力为依据进行分工,而是以单个的操作或动作为依据进行分工,这才是当今组织工业化劳动的根本指导原则。
如果我们对这个新概念进行象征性的描述,我们就能马上明白它的社会含义。传统意义上,惬意生活的最广为人们接受、最古老的象征性形象就是一个远离尘嚣的隐者,他自己为自己做鞋子,饲养蜜蜂,自给自足。换句话说,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的投身于“专业化”活动的典型形象。而工业时代,惬意生活的典型形象莫过于一位隐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操控按钮或不停的为假想的汽车安装刹车装置。这样的图景,一个人独自在旷野中操作一台高速运转的车床,也许是最令人捧腹的,但它也是对我们的工业文明最尖刻、辛辣的讽刺,这是一幅代表着彻底的绝望、彻底的空虚,最可诅咒的图景。
新的“工业化”概念的核心不是说工作中的技能被消除了。“技能消灭”的说法只是一种想像,而不是事实。实际上,在绝大部分行业里不需要多少技能的操作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规模生产恰恰是把众多技能高超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才带来效率和生产率的空前提高。而且,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社会的生产中也有很多完全不需要什么技能的作业,如给庄稼锄草,或检掉土豆叶茎上的害虫,推轮犁耕地等。
但是,在传统的作业中,无论它是多么的不需要技能,也是与产品的生产直接有关的。假设一个人做着丝毫不需要技能的工作,但他自己不生产产品,比如说一个农民,尽管他可能参加播种、庄稼的培植或收割的工作,但不是他自己生产粮食,那么,他就是生产产品的那个人的一个帮手而已。而在新的专业化中,没有一个人生产产品,每个人都仅局限在某项操作或某个动作上。
由于在现代工业的社会秩序中,没有人能单独生产产品,因此,“一体化”这个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只有当为数众多的个人所进行的操作或动作被组合在一起,并整合成一种模式时,产品才能被生产出来。正是这种模式才具有生产能力,而不是个人。现代工业要求群体性的生产组织在远见性、精确性和凝聚力方面都要远远地高于我们所知道的任何组织。
正是亨利·福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体化”的原创性典范,此后的所有工业企业都纷纷模仿该模式。19世纪20年代,福特在新建的红河工厂里,开创了协调工人劳动与物流的方法,他不仅使那里的八万名工人的工作以及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在时序上衔接紧密,浑然一体,他还把这种工作的一体化、富有节奏和及时性向前推广至原材料生产及采购阶段,包括在密歇根北部的铁矿开采及在巴西的橡胶采集;向后推广至经销商的新车销售。这项计划涵盖数以百万计的工人2-3年的工作。尽管福特本身的尝试当时以失败告终——因为计划太庞大,方法还不成熟的双重原因,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当时苏联的5年计划实质上就承袭了福特的思想。在二战中,伟大的诺曼底登陆过程中,福特的思想在前所未有的人员规模、作业规模上得到运用,这次战役所涉及的人员数量、作业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都是福特本人从未尝试过的。
大规模生产在技术性要求方面实际上比人类以往任何一种生产系统都要高。一体化过程中需要的新技术要远远多于专业化过程中消除了的技术。然而,所需要的新技术不是手工的,也不是关于工具和材料的知识。它一方面是技术性和理论性的:如对原理及工艺过程的知识;一方面又是社会性的:如组织劳动者以合作无间的团队方式工作的技能,确保劳动者的作业速度和能力相协调的技能。总是,所需要的新“技能”是一种能看明白、理解、乃至于创造出一种生产模式的能力。很显然,从这个定义来看,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甚至是艺术性的想像力。
能充分说明以上这一点的典型例子是二战时期为美国海军生产舰用战斗机的故事。珍珠港事件爆发时,这种战斗机是经过测试惟一适合于太平洋作战的机型。但是,当时实际只生产了十几架该类战斗机,而且是由一家小型的飞机设计制造厂商完成的。当时,海军马上就需要数以千架该种战斗机,而不是十几架。原来的设计厂家根本不具备如此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他们甚至没有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蓝图。一家大公司匆匆接手,将自己最好的工厂进行改造,配备了该公司最好的工程师、机械师和技术精湛的工人,匆匆忙忙地开始生产。然而,这家大公司一架飞机也没能生产出来。在理论工作完成之前,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这里所谓的理论工作包括:对飞机的分析;将它分解成组成部件;在将每一个组成部件细分成组件;每个组件再继续细分成单项的作业和动作;然后,再把作业整合成组件;将组件整合成部件;将部件整合成飞机。这些工作完全是纸面上的工作,最终会产出好几百吨重的设计图纸。这个工作完全是根据大生产原理展开的,在飞机专家看来,毫无价值。但是实际生产工作要由以前毫无生产飞机经验的工人来完成,所以,这项工作就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一架飞机也没有能生产出来。但是,一旦这项工作完成了,工厂几乎能马上满负荷生产,发挥出全部生产能力。在最后一张蓝图绘制完成后的第5个星期,工厂就能以年产6000架飞机的速度进行生产了。
如果没有整合,不仅不可能生产出任何产品,而且每个人都会没有工作可做。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真正能促成生产的因素是一种概念,也有人更愿意称之为“全局眼光”(vision),它是一种整体性观念,是一种对完整模式的全局把握。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中,没有一个人能只依靠自己生产出产品。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作业没有完成,这个模式也会变得混乱无序。整个组织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所有的生产都会因之而停止。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中,没有哪项作业是“决定性”的,也没有哪一项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同类热销商品
商战
- ¥49.00
- ¥33.32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 打造销售铁军
-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