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原出版社: Harper Paperbacks

编辑推荐
集德鲁克思想大成的巅峰之作 全球管理者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对高层管理者的使命和任务做了宏观的思考和由外而内的洞察,并做了系统归纳整理。
探讨高层管理的功能、结构及任务,哪些是高层管理真正应该做的工作?..
组织规模的大小无所谓对错,只要规模适当。
多角化经营的四种工具和五项原则。
每项管理成就都是管理者所取得的成就
每项管理失败也都是管理者的失败...
作译者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和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 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记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出版成二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第三篇 高层管理者:任务、组织与战略
第49章 乔治·西门子和德意志银行2
第八部 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和组织
第50章 高层管理的任务8
第51章 高层管理的结构15
第52章 需要有效的董事会25
第九部分 战略和结构..
第53章 论适当的规模36
第54章 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的管理42
第55章 论规模不当62
第56章 多角化经营的压力78
第57章 多角化的统一性94
译者序
这部浓缩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的浩瀚巨著,管理学的《圣经》,以其简洁而浓缩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可以说,任何一本巨著的写作过程,都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过程。在本书的写作中,读者不难发现:德鲁克先生实际上是率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工具。
面对管理大师的巨著,实在不敢有所妄言,而且也绝不敢期望短短的2000字就可以把大师的思想和特色表述清楚。援引德鲁克先生的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实践。相信,只有在反复阅读和学习他的大作(并实践)之后,才会真正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下面仅就阅读、学习、再读、翻译、再读、再译、再学中的两点体会与广大读者分享。
第一,本书从内容上囊括了德鲁克先生非常经典的真知灼见。这首先表现在他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切实可行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本书中,作者以管理热潮向管理绩效的转变入手,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富有效率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方面,系统地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元化、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体现在他的独具慧眼和超凡的预见性,成功地预测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例如,他不仅成功地预言了日本经济的兴衰,而且早在计算机芯片和网络得到发展之前的1950年,在企业大都认为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时,就预言了“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再次,这也体现在他启发了一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从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到中国海尔的张瑞敏,乃至《财富》500强中的许多管理者,都深受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影响。可以说,德鲁克先生在市场、创新、变革、战略、知识管理、未来管理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让诸多管理大师和成功企业家从中受益。
第二,本书从体例和风格等方面反映出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逻辑关系。按照内容,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使命(《使命篇》),管理者——工作、职务、技能与组织(《实务篇》),高层管理者——任务、组织与战略(《责任篇》),读者可根据需要和兴趣参考阅读。德鲁克先生以其卓越预见性的独特思维方式,把微观管理学置于宏观世界之中,以实际行动实践了管理学立足于经营实践和服务于经营实践的学科特征,再现了管理经验学派的无穷魅力。在综观全球的基础上,本书囊括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运用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剖析,在提炼和发展管理知识的同时,揭示出管理的真相,反映出管理的真谛,为管理学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无疑,管理绝不应该只是技能训练,而应该是对人员、组织、社会和环境的整体认识与实践。类似地,管理也不应该只是一些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是运用理论和科学方法来解决社会和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本巨著中,读者找不到“削足适履”的标准化条目,也找不到所谓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些沁人心脾的观点和故事,文笔简单但却清晰有力;读者所能体会到的,是大师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是将微观管理研究集中到组织、目标管理、领导力、人力资源、创新制度、公司责任和管理者等方面所做的根本性思考;读者所能感知到的,是一代管理宗师不断学习的精神、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独特而富有创见的思维方式。..
中国企业如同中国经济一样,正处于飞速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可以说,管理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把握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成长机会,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战略话题。或许,国人可以在彼得·德鲁克的巨著中找到启示或答案。事实上,正因为不确定性,所以德鲁克先生才非常强调预见性,也希望管理者有预见性。他倡导变动环境下的管理科学,认为把握未来是管理学的最大难题,所以他强调指出,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发展的机遇和变动的机遇。例如,他本人就经常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这直接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来分析市场行为。
中国要发展、经济要腾飞,自主创新势在必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是企业高层管理的问题,是知识工作者的问题,他们对成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成败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洞察力和管理素质,取决于他们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正如德鲁克先生所指出的,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员工的成就、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而且管理者的责任永远大于权力。在很早以前,德鲁克先生就倡导对人的重视: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组织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发展空间,薪水买不到忠诚,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满足。在谈到任何问题时,他总是不忘提到:人,才是重点。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成长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若成长超出了环境许可、社区许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超出了产业特有的最优规模,不仅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损害,也会给企业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甚至带来灾难!相对于特定的产业而言,规模过大或规模过小,都是规模不当的表现,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或剥离,并持续地进行真正的创新。
综上所述,德鲁克先生的这本巨著,既是一本面向管理者(工商企业与机构组织)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也是面向学生和有志于管理工作的仁人志士的系统化教科书。在2005年上半年有幸受邀翻译这部被誉为管理学《圣经》的德鲁克先生的巨著,我心中感到万分荣幸而惶恐,惟恐自己的“无知”会成为晶莹无瑕的美玉上的斑点。至今,大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以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朋友的鼓励下,译稿终于跟大家见面了,这时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鉴于时间和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虽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已经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存,“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的真谛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最后,让我们以这句符合德鲁克理论的话共勉,并为行动和成果而努力奋斗吧!...
王永贵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前言
管理是任务,也是一门学科,但管理也是人的管理。每项管理成就都是管理者所取得的成就,每项管理失败也都是管理者的失败。实施管理的是人,而不是“力量”或“事实”本身。同时,真正决定管理成功或管理失败的,是管理者的愿景、奉献和正直程度。因此,本书强调“管理者也是人”,并力图从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者。同时,本书还把焦点集中在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和管理者的成就上,并时刻努力把人和任务整合在一起。相对而言,任务本身是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它需要靠人——管理者来完成。而且,最终决定需要什么和成就什么的,是“管理”。
管理也是工作。事实上,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工作,它使现在的社会与以前的社会有所不同。可以说,管理是现代组织中所特有的一种工作,它使现代组织可以有效地运作。既然管理是一种工作,那么它就会有自己的技能、工具和技术。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在本书中进行了探讨,而且围绕有些问题的探讨还十分详细。..
ⅩⅩⅪ不过,虽然管理是一种工作,但它却与其他工作存在差异。与内科医师、工匠或律师的工作不同,管理工作总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进行的。因此,管理者本身总是在扮演着模范角色,他的所作所为至关重要。不过,“谁是管理者”也很重要——对工作的影响甚至比内科医师、工匠或律师还要大。为人师表的教师往往也具有同样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他的技能与绩效,另一方面是他的性格——榜样作用和正直品质。因此,本书将同时强调管理者的任务与管理者的性格。
在过去的30多年来,本书及其所涵盖的方法已经成为许多大专院校、经理人项目和研讨会的重要教材,并为许多不同类型的学员所证实。同时,本书中的许多主题材料也都是近40年来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过去40年里,以顾问的身份,我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大型和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政府机构的管理者以及医院与大学的管理者密切合作,总结并开发出这些材料。虽然我也曾与美国以外国家的企业与非企业管理者密切合作,如英国、日本以及西欧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本书所囊括的大部分经验都是以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和背景的。因此,本书努力涵盖每位管理者应该知道的管理知识,但书中的表述形式却十分简单明了,即使那些尚未担任过管理职务,甚至在管理机构中工作的普通员工都可以很好地领会和把握。所以,本书的读者可以确信以下两件事实:一是书中所囊括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管理实践,而且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和肯定,是管理实践中最核心的东西;二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经过管理专业学员的测试,并被认为既具有深远意义又易于领会与把握。...
彼得·德鲁克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市
1985年新年
媒体评论
本书力图用“洞察力、理性思维、知识与技能”来武装管理者,以便他们更胜任今天和明天的工作。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摘
乔治?西门子和德意志银行
向层管理者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其实质是否就是权力呢?“高层管理者”是否就是“老板”的另一种称呼呢?是否存在着一种特别的高层管理者职能?如果存在的话,这种特别的职能是什么,应该如何加以组织呢?
管理理论一般都没有提到高层管理者的职能和结构。但是,在管理的实践中,这却是最早得到系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领域——远远早于泰勒有关如何对工作进行组织的研究,而且也远远早于亨利?法约尔在其职能制结构中最早确定的系统的组织设计。作为一种职能和一种结构的高层管理者,是由乔治?西门子(Georg
Siemens,1839—1901)于1870~1880年期问在德国率先提出和开发出来的。当时,他设计并建立了德意志银行,并在短短的几年里使之成为欧洲大陆最领先、最有活力的一家金融机构(关于西门子,请参见本书第1章和第29章)。
有关管理的书籍经常提到:在19世纪70年代,当美国横贯大陆的铁路出现时,第一次形成了对管理的需要,并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些书籍并没有提到——而且作者通常也不知道——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一种“通用银行”的机构。这种通用银行虽然同铁路有着很大不同,但也提出了对地区上分散的庞大组织进行管理的问题。铁路问题是运行的组织和协调,通用银行问题则是高层管理者的组织和协调。
通用银行是从法国的事业银行(banque
d’affaires)——企业家银行发展而来的。按照从赛伊到圣西门的法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学说,事业银行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经济资本资源流向未来的、富有效率的成长行业,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佩雷尔(Pereire)兄弟公司于1850年在巴黎创建了第一家事业银行——莫比利信贷银行。这一银行证实了上述理论,但作为银行,它却失败了。当工业投资条件成熟时,它缺乏存款基础和商业银行业务来支持自己,因而不得不投资于“成长事业”和“热门证券”,即进行投机,而不是促进工业发展。
在19世纪60年代,当莱茵河对岸的德国刚开始出现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时,它就注意到了这一教训。德国人着手建立工业发展银行(即事业银行),但如同较早的美国“商业”银行那样,这种银行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存款基础和商业银行业务,因而被称为通用银行。
当时,在德国开始创建的许多这样的银行中,德意志银行的名称最为自命不凡。事实上,在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创建的时候,德意志国家还不存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事发生在一年以后。但是,尽管德意志银行的名称最响亮,并决心成为欧洲第一家真正的“全国性”银行,它却是新建立的德国银行企业中规模最小、资金最少、基础最不牢固的一家银行。其前途是如此渺茫,以至于没有一个有经验的银行家愿意来担任高层领导职务。银行的创建者不得不委派乔治?西门子来管理这家银行。当时,西门子刚刚年满30,是政府律师,没有任何银行和工商企业的工作经验,而且也没有什么名望。
在十年的时间里,西门子把德意志银行建设成为德国领先的金融机构。又过了五年,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德意志银行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信贷机构中的巨人了。
组建高层管理团队
西门子所做的,是建立一个高层管理团队——在经济史和工商业史上这是第一个这种组织。在多年以后,西门子本人把他的看法概括为这样的警句:“没有有效的高层管理团队的银行,只不过是一堆应予拍卖的办公室家具而已。”
汉堡和不来梅的老式商业公司,对当时还主要处于工业化以前的德国来说,已经是“现代”的企业了。当然,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合伙企业,并由兄弟或父子组成管理团队。西门子把这种家族共有的合伙企业改造成为一种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高层管理团队。
他对银行的各种关键活动进行了分析,并保证每一项关键活动已经分配给了团队中的某个成员,使之成为他的一项职责。同时,他又对银行与主要的投资、主要的顾客或以政府为代表的主要外界因素的关键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保证每一项关键关系都由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一位成员来负责。在管理团队中,当然有一个领导——西门子本人就多年担任这一职位。但是,无论是管理团队中的哪位成员,如果被指定负责某项关键活动(如保险业务)或某项关键关系(如某项主要的工业投资),那么他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承担直接的、主要的责任,并做出决策。即使是西门子,虽然是“管理委员会”的主席,而且显然是管理团队中的第一号人物,在许多领域中也只是担当第二号人物,作为负责该项工作的代表。
“谁做什么事、谁负责什么”,是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兴趣、条件和工作负担来决定的。职务必须与人相适合,同时又要给予特别的注意,以便使每项关键活动和关键关系都有人来承担,即作为主要职责而分配给团队中的某一位成员。
到此为止,西门子只不过确定了德国公司法中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但是,西门子很快就超越了这一点,按照职能来组织高层管理团队,而不是依照法律来进行组织。
同事业银业的诞生地法国不同,德国当时并不存在而且现在也不存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特别集中的大城市。即使到了20世纪20年代,当柏林到了最发达时期的时候,绝大多数德国大型工业公司也不把它们的总部设在相林。只有电力工业是由以柏林为基地的公司控制的。
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这样一些工业中心,都比柏林要老得多。当柏林还是一个渔村的时候,它们已经是大城市了。它们的公民,特别是工商界领导人物.对自己的城市有很强的自豪感,不愿受柏林的控制。但是,如果德意志银行想要执行德国企业家的职能,就必须成为全国性银行,而不能停留在只是一家地区性银行或地方银行。而且,在迅速发展中的德国经济里,新兴工业也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工业,其工厂、分公司和顾客遍布全国。
因此,西门子必须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高层管理团队,以便使位于柏林,以外的大型工业中心的银行的主要经理人员能够加入到这一团队中来。从法律上讲,这些主要经理人员并不是高级管理阶层,即不是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但从内部讲,他们却是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他们负责银行与当地主要企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德国的工业大都在柏林以外,所以这些人物常常要负责银行的主要工业投资和业务关系。1926年,当德国的化学工业合并组成法本化学公司并把公司总部设立在法兰克福时,德意志银行在法兰克福的高层人物就承担起同德国当时最大、最重要的工业公司联系的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