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财政学
李友元姜 竹马乃云
编 著
本书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本书为中西合璧的本土化财政学教材,系统地反映了财政税收的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融理论性、知识性、前瞻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体系合理。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言描述力求规范、准确、简洁,易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的理想用书。
财政学 第2版
公共支出管理
税收学
国际金融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投资银行学
证券投资学
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计量经济学
经贸英语阅读教程 第2版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财政学不仅是财政税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也是经济学专业、各财经类专业及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各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共15章,具体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财政”是财政的基本理论,第三至五章是财政支出部分,分别从内容结构、数量规模、效益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第六至十章为税收部分,包括“税收概论”、“税收转嫁与归宿”、“税收效应”、“税收制度”和“开放经济中的税收问题”五部分内容,第十一章为非税财政收人的内容,主要阐述非税收入管理及政府性收费的效率分析,第十二章为公债与公债管理,第十三章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其管理;第十四章阐述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制度规范:第十五章主要阐述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这样的安排,使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支出、收入,政策、体制五个板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本书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本书为中西合璧的本土化财政学教材,系统地反映了财政税收的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融理论性。知识性,前瞻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体系合理。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言描述力求规范、准确。简洁,易子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的理想用书。...
目录
教学建议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1
一、财政现象、财政本质与财政概念 1
二、国家性质、政府职能与财政活动的范围 2
三、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3
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5
一、财政学的研究范围 5
二、财政学的学科特点 6
三、财政学研究与学习的方法 7
第三节 财政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8
一、西方财政思想与财政理论的发展 8
二、中国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5
本章小结 16
复习范围 16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财政 17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活动 17
一、资源使用的两种机制 17
二、市场失效 19
前言
研究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应用的理论科学。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创建了财政学体系,财政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变革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要反映在财政理论上。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史上的边际主义革命把边际效用理论和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引入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理论,创建了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财政理论,财政政策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又把政治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引入到财政学,由此,财政学成为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成为政治的经济学。此外,现代新制度学派等其他一些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也对财政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使得制度分析也成为财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财政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看,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密切相关,在学科内容上存在交叉和联系。所以,财政学不仅是财政税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也是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及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各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教材编写是在我们多年的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30年,财政领域始终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得我国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财政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1995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进行《财政学》课程和教材改革工作。2000年,我们完成北京市教委教改立项项目《〈财政学〉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我们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革,2006年3月出版了《财政学》教材。2007年,本教材被确定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在此前提下,我们根据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北京市教委对精品教材建设的要求,对教材再次进行修订出版。此次出版,在保持原教材的基本框架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财政制度和体制的变化,对许多章节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
教材共15章内容,在章节内容上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财政”是财政的基本理论;第三、四、五章是财政支出部分,分别从内容结构、数量规模、效益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第六、七、八、九、十章为税收部分,包括“税收概论”、“税收转嫁与归宿”、“税收效应”、“税收制度”和“开放经济中的税收问题”五部分内容;第十一章为非税财政收入的内容,主要阐述非税收入管理及政府性收费的效率分析;第十二章为公债与公债管理;第十三章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其管理;第十四章阐述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制度规范;第十五章主要阐述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
本教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在理论体系上,突出财政与国家(政府)、财政与经济两条主线,并把财政与市场经济关系作为财政与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贯穿全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财政的存在以整个社会经济为前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当国家一旦产生,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与国家相依并存,并依存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之中。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化,都会使财政的活动范围、财政的职能、财政的范畴发生变化和发展。所以,在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上,始终存在两条主线,即财政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历来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政府经济行为,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以及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是财政理论或财政学课程理论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经济按什么样的机制来运行,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对财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与市场关系进行理论论证和分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学理论体系。所以,财政与市场的关系应该作为财政与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中。..
2. 在教材框架结构上,我们认为财政学课程内容应包括财政基本理论、财政收支运行、财政政策、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各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管理不是孤立进行的,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政策来进行,并体现在财政的收支活动中。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也都要以财政的收支活动为载体。而无论财政收支活动、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还是财政管理,都要以一定的财政理论为指导。但如果按这五个模块来设计课程的框架、结构,必然出现交叉重叠。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把整个教材的内容分成五个板块—基础理论、支出、收入、政策、体制,会更合理些。基础理论板块包括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内涵、财政学学科的特点、市场经济中财政的职能、财政活动的决策机制等。支出板块包括支出的结构(内容)分析、规模分析,以及支出的效益分析。收入板块包括税收(原理及制度)、非税财政收入、公债。政策板块主要探讨财政政策的含义、体系、目标、工具以及政策效应。体制板块则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政府财务报告、政府间财政关系处理及制度规范。这五个板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而把财政制度,财政管理分散到支出、税收、国债、预算各部分,由此形成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有机结合。
3. 在具体内容上,突出几个重点:一是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转化,突出财政支出中财政投资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内容;二是在税收、国债、预算的章节中,突出制度框架与政策选择的结合问题;三是强调财政管理在各章的分量和地位,如管理的制度、管理的体制、管理的效益;四是注重财政政策的分析,采取各章分述和整章系统论述相结合的办法。
4. 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把握着几个原则:(1)尽可能贴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财政理论实践的发展,广泛吸收国内外财政理论发展与财政制度及政策创新的最新成果,力求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前瞻性,在具体分析上做到新观点、新动态和新数据的相互统一。(2)以原理性阐述为主,兼顾对现实问题的描述及制度性、政策性的分析。这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教材内容应该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特征;其次,财政学本身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须满足教学上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第三,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很多制度性或政策性的分析变数较大(如税收制度),一些税种的改革在未来几年呼之欲出,现行教材的编写难以把握。第四,教材的编写必须给授课教师留出一定空间。所以,我们在编写中坚持以原理性阐述为主。当然,对财政体制(制度)的改革以及实践的发展,在教材中必须予以体现。(3)既要考虑财政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本科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在内容的难度上和教材的篇幅上进行统筹考虑。
教材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前言、第一至六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由李友元撰写,第七章由马乃云撰写,第九、十章由李友元、马乃云共同完成,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姜竹撰写。李友元负责全书设计和总纂定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的理论科学,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许多财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这本教材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09年4月
媒体评论
本书为中西合璧的本土化财政学教材,系统地反映了财政税收的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融理论性、知识性、前瞻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体系合理。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言描述力求规范、准确、简洁,易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的理想用书。
书摘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现象、财政本质与财政概念
财政是什么?这是研究财政学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纷繁的财政现象,人们在其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会碰到财政现象,对于纳税、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经费的拨付、预算、公债等等,人们都已十分熟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财政实际上就是对这一系列财政现象的总称,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说它复杂,是因为尽管人们对财政现象十分熟悉,但要是对它下一个定义性的概念,却非易事。因为,这些财政现象涉及国家、政府、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财政概念所不可回避的。
严格地说,财政是财政现象与财政本质的统一体。因而,财政概念也就包括了财政现象和财政本质两个方面。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就属于财政本质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财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所有财政问题的出发点。
在实践中,纳税、政府支出、公债发行等问题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进行的。追根溯源,所有财政现象的出现或存在都是源于国家或者政府的存在。
……
同类热销商品
如何高效学习
- ¥35.00
- ¥24.15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
- 如何高效阅读(纪念版)
-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 认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