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Insights and experience from companies which have embraced the service economy
- 原出版社: Wiley

编辑推荐
看到这本书面世,我感到十分激动。在与全球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积极解决从产品转向服务的挑战,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而言,已经成为不可不重点关注的优先问题。
——斯蒂芬 W.布朗 (Stephen W.Brown) 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服务领导力中心 卡森讲席教授兼执行董事
这本书对于那些正考虑投入到服务增长和创新事业中去的人而言,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即使是那些已经开展起服务业务的公司,该书也能带给他们新鲜的观点。服务增长和创新是21世纪企业的战略重点之一。阅读此书并去寻找答案吧。
——吉姆·斯伯热 (Jim Spohrer)美国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主任
看到一本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聚焦向服务导向进行业务模式转型的实务指导手册出版,我倍感激动。作者劳里·杨以极为务实的方式向读者描述了变革的原因和方法论。在工业经济时代里,我们的顾客驱动着新服务经济的发展,那些无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将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我将把此书推荐给我所有的顾客。
——道格拉斯·莫尔斯 (Douglas Morse)服务转变和创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甲骨文集团全球客户服务战略及运营前副总裁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本书是他的第三本个人著作,集中论述了许多公司不得不从产品制造和销售向提供服务的战略转型。劳里·杨对于此类现象的首次思考,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优利系统公司服务营销总监期间产生的,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陆续为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立数据系统、诺基亚公司等提供了相关咨询建议。..
劳里·杨的其他著作:《让专业服务走向市场》、《从新服务开发中获利》、《营销与情景规划》(合著)、《IT营销新战略》(合著)、《竞争性顾客关怀》(合著)。...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产品型企业为何考虑服务业务 / 1
1.1 服务经济的兴起 / 3
1.2 服务业务的出口机会 / 6
1.3 发展中国家的服务 / 8
1.4 成熟产品市场的服务差异化 / 10
1.5 变化的消费者、“自我为主体”的社会
及应对解决方案的组织 / 14
1.6 价格压力、产品利润下跌及盈利性
服务部门的吸引力 / 16
1.7 坚信服务的力量 / 22
小结 / 24
第2章 明晰服务业务的战略意图 / 25
2.1 战略的价值概括:首要性 / 26
2.2 战略的起源与发展 / 26
2.3 需要明晰服务业务的目标 / 27
2.4 服务还是服务业务:阐明服务概念 / 42
2.5 附属业务单元的“服务概念”:售后服务战略 / 46
译者序
随着产品同质化竞争的趋势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试图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差异化,从而获取竞争优势。更有甚者,一些业界领导型制造企业已经通过成功地进入服务领域而获取丰厚的利润。这方面的事例在本书中不乏介绍。然而,从产品制造向服务供给转型的战略一旦奏效,固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甚至提供服务比产品本身更具利益性。但是,囿于制造企业长期传承的思维观念、管理模式及方法技巧,使得要顺利实现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型战略却并非易事。本书是一本为数不多的专注于从实践角度分析研究,并向企业提供从产品制造向服务供给转型的经验和方法论的著作。..
作者劳里·杨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结合其在英国电信、优利系统等公司的实践管理经验,并受益于普华永道的宝贵工作经历,以一个咨询顾问的思维模式和叙事方式,向广大职业经理人和领导者提供了一部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聚焦向服务导向转型的实务指导手册。本书在大量案例的支撑下,揭示了从产品到服务转型的企业成功经验和抵制转型的原因,系统地介绍了企业从产品制造向服务供给转变的逻辑步骤和工具方法。在全书论述过程中,涉及了战略聚焦、变革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销售和服务营销管理等多个主题。总而言之,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且系统地论述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实用论著之一。
作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孜孜追求的工作目标,本书在这方面为我树立了学习范例。同时,书中某些观点对从事专业服务工作的我而言,着实受益匪浅。将美好的东西与人分享是一种极大快乐!正是这种信念驱动着我花费3个月的时间不间断地完成了此书的翻译工作。在我国制造业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我由衷地希望将这样一部具有先导性的重要论著呈献给广大读者,期望为那些有意在新服务经济时代“掘金”的企业开启一扇智慧之门。为此,本人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翻译不当之处仍然可能存在,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耿帅
于杭州...
前言
然而,随着西方经济新近产生的变化,极少存在这样的产业门类,服务对于其中企业的利润、客户关系和企业成长是不重要的。例如,家庭器具和电子娱乐产品的供应商已经学会通过承诺、延长保修期和产品维修来提高产品线的利润水平;在零售业,超市如今除了提供消费品以外,还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保险和法律援助);已经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多年的汽车产业,不得不认真地考虑通过售后服务来增加重复购买。
因此,许多制造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如今正试图通过服务来创造销售收入和利润。然而,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业务,其中涉及到巨大变化。企业原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管理、资金、财务管理、销售、品牌战略和营销等环节都将发生改变。实际上,当一个产品制造企业转入服务产业较深时,几乎是没有什么不发生改变的。
不幸的是,面对这些重要战略决策的管理团队几乎处于无助状态。在从产品到服务变革的领域里,几乎没有一本合适的书籍和相关研究,也很少有精通此道的专家学者。因此,他们必须在有效的管理理论和学说无法给出任何切实指导的情况下,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经验表明,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些清晰步骤可以遵循的。本书着手于对这些步骤的分析研究,并试图从这些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一些通用的可借鉴经验。..
这是我第三本个人马拉松式的写作,它同样耗费了我相当多的精力、努力和耐力,特别是在写作的最后阶段更是如此。没有一些人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此书的。我要特别感谢劳拉·马祖尔编辑,是她不时的鼓励与激励支持着我前进,她对案例进行了梳理和精炼,帮助我完成了摘录参考文献等非常细致的工作。我还想感谢Wiley团队,克莱尔·普利玛和乔·戈尔斯沃斯,由衷地感谢他们在稿件到期并过期时所表现出的耐心。
很多企业提供了案例研究:IBM、米其林、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富士通、优利系统、英国电信、诺基亚、爱立信、亚美亚和联合利华。我还要感谢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经济学家科林·弗莱策和运营管理专家格雷厄姆·克拉克,阅读他们之前的著作对我帮助很大。波士顿IT服务系统营销协会主席兼CEO大卫·穆恩给予了我无价的帮助,并支持了一些案例研究工作的开展。技术专业服务协会的执行董事托马斯·莱为我提供了美国高科技领域服务产业的详细数据。我还要向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协会的道恩·索斯盖特、对该研究提供帮助的托尼·罗杰斯以及准备脚本的马克·杨一并致谢。
无论我是在企业职能管理的一线工作,还是作为咨询顾问向客户提供建议,我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求能够帮助企业做出并出色完成决策的理论、工具或方法,借以降低企业运营失败的风险。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对相关学术论文和像《麦肯锡季刊》及《哈佛商业评论》这样实用的出版物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在此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于理解各行业领导企业的相关经验,因为,企业实际上是相当简单的,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之前企业所没有遇到过的。我在本书中试图对这些信息源泉进行剖析,并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期望这些企业的远见与经验能够带给繁忙的经理人或企业领导者切实有效的帮助。
劳里·杨...
序言
《从产品到服务》一书集中论述的是在过去20年间由产品制造转向服务供给的企业经历,这里所论及的企业多数都是西方企业,它们包括一些世界顶级公司(诸如爱立信、诺基亚、IBM、优利系统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多数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其动因都是急迫且来自内部的。从产品向服务转型的动因可能来自其核心产品市场已经达到饱和,或者是由于随着顾客变得逐渐成熟,他们对企业提出了新的产品标准或服务支持。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转型却仅仅是由受教育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们越发倾向于增加在教育、健康、娱乐和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开支。这种趋势引发了市场对于服务的爆炸式需求,进而成为成功企业竞相开拓的新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产品制造向服务供给的转型是彻底且深远的,同时也是困难的。这种转型意味着企业在运营、管理、财务、销售、配送和营销等多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西方的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强势的领导由上自下地成功完成了转型,另外一些也通过由下自上的促动渐进性地完成了变革。然而,成功转型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企业的变革并不顺利。研究表明,尽管许多西方企业领导者都宣称从服务中获得了可观的销售收入,但绝大部分却都未能实现较好的利润水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多数向服务转型的企业通常都存在如下三大缺点:尚缺乏清晰的战略,对服务业务理解粗浅和糟糕的变革管理能力。..
中国大陆同样经历着以上提及的这些影响企业的力量。自从本书英文版出版发行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宣布支持其服务型企业的激励政策和财政支助计划。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达到50%,以此减少国民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度。中国国务院表示,土地审批和财政资金支助都将向从事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法律和会计等业务的服务企业倾斜。政府还鼓励这些服务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筹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正经历着市场需求的下降和来自具有更加廉价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这些制造企业也将亟需考虑向更加服务导向的业务转型。
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经济早已是被服务企业所主导的了。这些企业熟知各类服务业务的运作机制,包括从金融、专业和商务服务到零售和酒店管理。它们准确地定位于帮助中国制造业开展服务业务并给予专业咨询指导,还扮演了中国企业进入巨大的西方市场的通道角色。
在诸如印度等其他国家的许多公司已经能够成功地出口服务了。它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向西方企业提供廉价服务。随着经验不断的积累,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提升,并随之争取到更多的成熟客户。现如今,它们能够向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客户提供许多质优价廉的服务。如果中国企业领导者能够采取类似的主动性措施,很可能会进入到这些巨大的服务市场之中,占领市场并打败那些呆板的西方服务企业。这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通过服务积累财富的独特、巨大且令人兴奋的大好机遇。
在我爷爷年轻时,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驯马术。他在驯马方面非常优秀,一位富有的新西兰农场主特地聘请他前去掌管其所有的马匹。但我爷爷年轻的妻子不想举家迁移,所以他没有去成。在我爷爷之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自己错过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机遇。他对此说道:“我相信,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至少会碰到一个重大机遇。所以当你的机遇来临时,一定要抓住它。”我能感知到爷爷的精神正敦促着他所赞誉的中国人民去抓住服务业所带来的机遇,同时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够带给中国广大读者有效且实际的帮助。...
媒体评论
——斯蒂芬 W.布朗 (Stephen W. Brown) 博士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服务领导力中心 卡森讲席教授兼执行董事
这本书对于那些正考虑投入到服务增长和创新事业中去的人而言,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即使是那些已经开展起服务业务的公司,该书也能带给他们新鲜的观点。服务增长和创新是21世纪企业的战略重点之一。阅读此书并去寻找答案吧。
——吉姆·斯伯热 (Jim Spohrer)
美国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主任..
看到一本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聚焦向服务导向进行业务模式转型的实务指导手册出版,我倍感激动。作者劳里·杨以极为务实的方式向读者描述了变革的原因和方法论。在工业经济时代里,我们的顾客驱动着新服务经济的发展,那些无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将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我将把此书推荐给我所有的顾客。
——道格拉斯·莫尔斯 (Douglas Morse)
服务转变和创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甲骨文集团全球客户服务战略及运营前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