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85年历史的资深金融机构贝尔斯登72小时砰然倒塌!.
158年辉煌的雷曼兄弟顷刻之间走向破产之路!
保险巨头AIG在重重危机中被美国政府国有化!..
谁是华尔街的罪魁祸首?
谁来拯救华尔街?...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五波: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迫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融资危机。一年来,从次贷危机的第一波开始到现在,完全看不到停息的迹象,感受到的只是一波比一波还要凶猛的华尔街惨剧。这场源干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本书是在《中国财经报道》同名节目“华尔街冲击波”的基础上对内容进一步丰富而成,是对“打开经济问号系列丛书”中的《次贷飓风的未解之谜》的一次更加及时的更新和更加全面的披露,其中增添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汇聚,是对认识华尔街金融冲击波的全面升华。
目录
第1章 华尔街岌岌可危
美国深陷百年一遇金融危机
商品市场“地震”
全球经济放缓增长脚步
华尔街冲击波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第2章 被贪婪吞噬的市场
来自华尔街的解释信
华尔街的由来
华尔街的一个故事
灾难的源头:次贷危机
转机还是噩梦的开始
低利率是罪魁祸首吗
谁是受害者,谁是埋单者
华尔街危机:缘起虚弱的膨胀
华尔街浴火重生
第3章 救市,到底灵不灵
风暴中的伯南克
激辩保尔森计划
救市计划的四大关键问题
前言
但是,贪婪,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五波: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迫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融资危机。一年以来,从次贷危机的第一波开始到现在,完全看不到停息的迹象,感受到的只是一波比一波还要凶猛的华尔街惨剧。这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
2007年6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继而成为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贝尔斯登的噩梦也从此开始。在一番挣扎之后,有着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2008年9月初,美国政府宣布正式接管两大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9月14日,美国银行与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达成协议,以约440亿美元的换股方式收购美林。9月15日,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美联储9月16日又宣布,向陷入困境的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短短的3天,一个个震惊世界的重磅消息从华尔街里传出,悲情的号角声在美国的上空不停回响。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随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的信贷相关损失会增至1.5万亿美元。..
美国政府终于再也无法袖手旁观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已经在国会两院获得通过,并在布什的签署下已经正式成为一项法律。可是,这样的方案到底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华尔街和衰退中的美国带来多大的作用,依旧需要拭目以待。
面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冲击波,我们栏目组认为仅仅通过几期节目并不能让大家深刻领悟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想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内容提炼后进行精选,也让读者们能有一本记录“百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权威书籍,让大家好好珍藏!本书是在《中国财经报道》同名节目“华尔街冲击波”的基础上对内容进一步丰富而成,并且是继我们栏目组出版的“打开经济问号系列丛书”中的《次贷飓风的未解之谜》的一次更加及时的更新和更加全面的披露,其中增添了很多专家的最新观点,他们的观点汇聚,是对认识华尔街金融冲击波的全面升华。
我们会继续关注次贷的影响,我们会继续收集专家的观点,我们会继续为读者奉献一本本打开经济问号的好书!
希望您可以和我们一路同行!...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媒体评论
——股神巴菲特
“我和你,同住地球村。”美国次贷风暴不仅席卷华尔街,也将整个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
——孙飞 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
雷曼兄弟破产的时候,你很难完全意识到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会是什么,在你面前,像一个电影用慢镜头来聚焦一个事件。它好像在梦里,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在发生,但你是一个旁观者,你没有能力去阻止它。
——刘二飞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区主席..
我们有一句话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觉得这场金融经济危机,全球任何一个现代经济体系的国家,都会影响得到,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影响得到,所以我觉得它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田溯宁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在中国制造不断创造着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若干年以来华尔街不断制造着一些财富的传奇当然也包括那些“黑色的星期”,是的,创新总是需要代价的。痛苦的是现在还不确定这代价到底多大?到底谁来承担?现在美国一直在喊“狼真的来了”,七国、八国、二十国,该出手时就出手,问题在于这次的“华尔街冲击波”能不能冲出个遏制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智慧来。真正能让“上帝保佑美国”,而且也让美国问心无愧。让我们从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姜诗明 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经济频道制片人
书摘
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华尔街!全球股市暴跌,百年投行一家接一家倒下,美国政府豪掷万亿美元救市,各国央行联袂出手……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金融大海啸?全球金融经济将走向何方?
2008年9月16日,是中国的老百姓们中秋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而没想到在过去三天的假期里,美国华尔街正经历着一场剧变,雷曼兄弟、美林证券、AIG这三大金融机构的命运在短短几天内急转直下,在全球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暴。
在华尔街,天堂的隔壁就是地狱。那里每天都在批量制造着疯狂、神话和陷阱,从天堂到地狱的命运逆转往往只需跨越小半步。
有句话说:“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街这头是一条河,街那头是一座坟墓。”人们都知道此话准确地道出了华尔街的地理位置,但没有人知道这讥讽华尔街的邪恶笑谈源自何处,也很少有人琢磨它的含义,因为似乎没有人真的相信它。
但是现在,“金融大鳄”索罗斯警告说:“我们正在滑向危机,而不是从危机中走出来,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刻。不过有件事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我们千万不要让金融系统像20世世纪30年代那样崩溃。”
美国沈陷百年一遇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一个令华尔街人刻骨铭心的日子。雷曼兄弟倒闭;同日,美林证券被收购。这一天标志着美国及全球金融风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两宗交易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两大事件同时发生对金融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自1850年由三个来自德国的犹太移民建立至今,雷曼兄弟曾经成功度过了19世纪的铁路风波、1930年的大萧条、互联网泡沫以及“9·11”事件的冲击,但是却在这一天走到了它的尽头。
美国银行放弃了收购雷曼兄弟的计划,同时宣布收购美林证券。这标志着拯救雷曼兄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沉入了水底。此前美联储已表示拒绝为雷曼兄弟的收购提供担保,尽管2008年以来其已先后牵头对贝尔斯登、房地美和房利美进行了援助。
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成为史上最大的投资银行倒闭案,是这一天发生的第一个史无前例。
美林证券本是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由于深陷次贷危机,一年多以来已接连遭受损失和减记累计达到522亿美元,与2007年年初的峰值相比,其股价已经跌掉超过80%,危机也迫使其出售优质资产以募集资本。
美林证券的CE0,有“Mr.搞定”之称的约翰·赛恩做出了2007年12月作为“救火队员”掌印以来的最大决定:并入美国银行。截至2008年9月12日美林证券没有公开表示出售的意愿,市场上也没有任何关于美林出售的消息,大家都无法想象在两天中,这样一个“巨无霸”的并购案就这样背地里敲定。当大家都在关注雷曼兄弟的收购如何进行时,赛恩却成功达成了一笔极好的交易:美国银行以每股29美元完成并购,溢价70%,总价约440亿美元。
最大零售银行收购了最大代理经纪银行,是这一天的第二个史无前例。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美林至此全部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全球主要股指闻风而动,急转直下,而导致这场风暴的罪魁祸首正是持续困扰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和美林的结局似乎昭示着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横扫美国、殃及世界的次贷危机远远没有到“说再见”的时候,对金融行业的沉重打击还将继续。美国经济前景会变得多暗淡?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给出的答案简单却无奈:“我们不知道。”他没有了以往经济学家在预测美国经济增长时有的那种自信。而为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各国央行已经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各国政要也先后出面讲话稳定局面。一切迹象显示,这场金融动荡可能迫使各国央行改变此前趋紧的货币政策。
一个雷曼兄弟倒下去,多少个“雷曼”会前仆后继?我们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
雷曼兄弟雇员很无奈:“我认为这就是整个历史,158年的努力和坚持现在不得不面临终结,对我来说这是最难过的事情。”
根据雷曼兄弟2008年第三财季报告显示,雷曼目前所拥有的债务已达6130亿美元,亏损达到其158年历史中的最高水平,市值更是所剩无几,由于美国政府拒绝提供融资保障,美国银行无奈之下宣布弃购,雷曼兄弟不得不宣布破产。
“当然,我认为现在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所有人都失去了他们的工作。”雷曼兄弟曾经的雇员心生感慨。
而为了度过眼下这场席卷美国金融界的风暴,已有94年历史之久的美林证券,也宣布将以440{1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和雷曼兄弟一样,这家“百年老店”也将不复存在,美国五大投行中仅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