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 作者: Peter Robinson
- 丛书名: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06282888
- 上架时间:2007-6-8
- 出版日期:2007 年3月
- 开本:24开
- 页码:45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外语 > 英语 > 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 教学/教学方法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序
《认知与第二语言教学》导读
丛书主编序
编者序
第一部分理论问题
1 注意
引言
当前对二语习得的解释中的注意
心理学中的注意:基本设想
注意的机制
存在没有注意的学习吗?
结论
2 对语言的记忆
工作记忆
语言习得的建构主义研究思路
作为语言习得过程的组块
在音系记忆中的组块
理解单词如何作用(一):搭配的频率分析
理解单词如何作用(二):现的频率分析
序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的最新动态来看,二语习得研究清晰地表现出认知和社会文化二分的路径。
心理认知过程与机制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伊始就受到关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则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主流观点(DeKeyser&Juffs,2005)。Hinkel(2006)及二些学者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其研究的焦点就是描述并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二语认知路径的发展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开始,到后来的交互论(interactionism)和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直到近来出现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s),认知的视角在SLA研究中十分清晰。
近年来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1)语法知识的心理表征由形式—意义配对(或称映射)即构块组成,意义与形式不可分离。2)意义与形式相互约束,构块的意义并不对应于构块中所有词汇单位的意义总和。3)语言具体化单位和图式化是语法知识及其习得的基本组织原则。高度图式化(highly schematic)的构块也具有图式意义。4)语法知识,又称句法—词汇连续体,是有组织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构块。5)组成一系列语法知识的构块,既有很具体的只适合于一种情形的,也有较为抽象,可涵盖大范围的用法事件(usageevents)。习语构块(idomatic construction)与普通构块(general construction)没多大区别。构式语法在解释二语习得时强调,语言是个由构块组成的系统,所以二语习得很大程度上就是构块的习得,遵循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式习得顺序,从使用范围局限的构块类型开始习得,通过机械记忆学会较为具体的语言结构,过渡到较为抽象的、表达性强的题元结构。这些结构都基于各类语言范畴、图式和构块。二语习得研究也证实,二语习得从习惯用语开始,遵循“惯用语→低域模式→构块”这样一个发展路径(Doughty&Long,2003)。
与认知视角相对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代表性理论有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语言社会化学说(language socialization)、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dialogic perspective)以及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等。
社会文化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类认知的媒介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工具、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以及社会交流。交流本身通过语言实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一切复杂心理活动都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2)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内部的心理机能;3)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经验。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交流在认知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它不仅仅将交流看做是习得词汇及形态句法的手段。交流既是二语学习的工具,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有重要启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二语研究,都是研究真实的课堂以及其他社会场景里的语料。其次,由于社会交际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学习者参与的交流尤其值得关注。再次,社会文化研究大多采用微变化分析(microgenetic analysis)方法,开展跟踪研究,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
与社会文化理论密切相关的语言社会化理论也认为,在任何环境中,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种由社会、文化和政治所塑造的交际环境中,通过学习成为其中有能力的参与者。这些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及其社会意义将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既是社会化的方式,又是社会化的中心目标。语言资源及交流实践在语言社会化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初学者了解社会集团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学会认识和表达情感的途径。
Bakhtin的对话理论进一步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变成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对话论强调智力过程(inellectualprocess)具有社会性,话语的构建和话语中前后表达的衔接需要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因此,我们日常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相反,语言的使用是我们对他人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者试用他人言语的过程,语言具有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表现说话者对其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表明说话者在交际中的社会地位。
概括起来,二语习得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二语学习的看法不同和对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不同。坚持二语习得认知观的学者(如Kasper,Gass,Long等)都认为,虽然社会环境能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但是SLA本身实质上的确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持批评观点的学者(如Kramsch,Larsen-Freeman)则认为,二语学习不是一种孤立、脱离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状态。认知视角过分强调个体和内心思维过程以及语法能方的发展,没有认识到语言的意义是交际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交互性,超越个人的意愿和行为,不考虑语言的使用是社会文化视角和认知视角之间的一种失衡。在二语习得理论构建方面,一些学者提出理论和标准的一元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坚持实证主义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唯一范式,认为多元化是“相对主义”的产物,多元并存会带来问题,多种理论的存在和多重标准等于无理论与无标准。但相对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现实本身就是多样的,科学并不能涵盖现实存在的所有具体问题,提倡“后现代主义批评分析”,反对实证主义霸权,鼓励“百花齐放”,避免理论受阻,导致不同声音的消失。
当前,双方都承认分歧存在,虽然争论还在继续,但认知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仍有望走向融合。
目前,国内还没有引进过以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专题的大型丛书。世图北京公司组织的这套丛书旨在组合国外多家著名出版社的代表作,对各派观点和理论兼收并蓄,使我们能对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有一个综览三“同时,为帮助读者理解原著而编写的导读也推陈出新,除对著作的重要观点和思想逐章归纳之外,就各本著作所涉及的领域都有一个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概述,对该著作和作者在该领域的地位也加以阐述。导读之后还列举出国内近年出版的相关著作和期刊论文,让读者可以轻松得到国内研究资源的连接。此外,撰写导读的作者全都是国内研究二语习得的专家,他们研究成果丰富,视野开阔,充满学术的朝气。
这套丛书在我心目中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外语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和相关研究人士,以及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这套丛书对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广大外语师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极力推荐这套丛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